发布日期:
江淮大地躬耕忙 潜心科研育良种
文章字数:1312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稻所”)成立于1987年,现设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栽培技术等4个研究室,配有各类科研仪器设备2100多台(套)。现有职工6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7人,研究员17人,博士36人。近年来,水稻所秉持“敬农敬业、惟实惟新”院训精神,在党总支书记、所长罗志祥为首的班子带领下,靠着质朴的初心和超然的境界,守正创新,不断推进种业创新,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和推进种业振兴贡献力量,先后荣获省属所级农林科研机构科技竞争力百强所,“安徽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明星育种科研单位”,省直机关“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科研条件稳步改善。水稻所在包河大圩、庐江郭河、长丰岗集等地建有配套设施齐全的试验基地,在海南陵水建有南繁试验基地。同时建成农作物生态环境安全、稻米品质、不育系育性和耐高温及耐旱性鉴定检测设施平台,建全大型网室、温室、抗病、抗虫鉴定圃,人工气候室等科研设施。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建有农业农村部“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合肥分中心”“农作物生态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合肥)”“安徽省长江中下游稻作技术创新中心”“长丰生物育种科研试验基地”,科技部“水稻分子育种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部级研发平台”,以及水稻遗传育种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研发平台。新建了作物基因编辑研究中心等研发单元。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水稻所规范管理、健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重点抓好院青年英才计划落实,发挥开放基金作用,持续资助青年科技人员自主开展科研工作,科学制定、及时上报2022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实施方案,为人才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目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次;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国家“WR计划”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9人,后备人选16人;合芜蚌创新人才奖1人;获安徽青年科技奖6人,安徽省青年科技创新奖1人;1个团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研究团队被列入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单位。夏加发同志荣获2022年“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称号,吴文革同志入选第四届“安徽省突出贡献人才奖”。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水稻所先后承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973”计划、“863”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类国家和省部级研发项目2000多项。科研经费突破3000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68项。先后育成水稻品种290个。共发表科技论文、SCI论文、出版各类中英文学术专著累计1160多(篇)本,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2件,美国发明专利1件,PCT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9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3项。先后研制各级、各类标准70项。
科技赋能写新篇。水稻所深入开展科技服务,落实落细科技特派员(团)工作,全方位赋能跨区域科技对口帮扶。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1892S”成为重要的两系亲本材料,配组育成100多个水稻新品种。“祥504S”等优质亲本、“徽两优752”等新品种,在省内外种业企业转化落地。近年来,水稻所成果转化到账收益年均超过600万元。积极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和科技合作交流,在东南亚及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科技人员,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刘正)
科研条件稳步改善。水稻所在包河大圩、庐江郭河、长丰岗集等地建有配套设施齐全的试验基地,在海南陵水建有南繁试验基地。同时建成农作物生态环境安全、稻米品质、不育系育性和耐高温及耐旱性鉴定检测设施平台,建全大型网室、温室、抗病、抗虫鉴定圃,人工气候室等科研设施。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建有农业农村部“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合肥分中心”“农作物生态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合肥)”“安徽省长江中下游稻作技术创新中心”“长丰生物育种科研试验基地”,科技部“水稻分子育种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部级研发平台”,以及水稻遗传育种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研发平台。新建了作物基因编辑研究中心等研发单元。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水稻所规范管理、健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重点抓好院青年英才计划落实,发挥开放基金作用,持续资助青年科技人员自主开展科研工作,科学制定、及时上报2022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实施方案,为人才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目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次;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国家“WR计划”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9人,后备人选16人;合芜蚌创新人才奖1人;获安徽青年科技奖6人,安徽省青年科技创新奖1人;1个团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研究团队被列入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单位。夏加发同志荣获2022年“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称号,吴文革同志入选第四届“安徽省突出贡献人才奖”。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水稻所先后承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973”计划、“863”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类国家和省部级研发项目2000多项。科研经费突破3000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68项。先后育成水稻品种290个。共发表科技论文、SCI论文、出版各类中英文学术专著累计1160多(篇)本,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2件,美国发明专利1件,PCT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9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3项。先后研制各级、各类标准70项。
科技赋能写新篇。水稻所深入开展科技服务,落实落细科技特派员(团)工作,全方位赋能跨区域科技对口帮扶。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1892S”成为重要的两系亲本材料,配组育成100多个水稻新品种。“祥504S”等优质亲本、“徽两优752”等新品种,在省内外种业企业转化落地。近年来,水稻所成果转化到账收益年均超过600万元。积极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和科技合作交流,在东南亚及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科技人员,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