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生命所归或者是必要的迷恋
文章字数:1965
陈一默
诗歌的途经和生命的途经在某种程度上是匹配和相通的。一首诗经由诗人的内部发散出去,必然也有某一个路径和它呼应。《易·乾》曰:“修辞立其诚”。此话不假。文章应该显示出“我”的诚心归向,这是迷恋文字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但迷恋一时容易,迷恋一世难。多少人来了又走,假借文字之名。尤其对于今日之诗歌来说,其式微,其纷繁,其受难。稍稍置身其中的人都会有所感觉。基于这样的一种情况,丘文桥的回归之路,我则更倾向于把他描述为是一种“生命所归”或者是“必要的迷恋”的写作。是诗人通向命运的坦途之中一次不能或缺的繁花似锦的添置。我愿归述为这是一次灵魂的摆渡和“回乡”。而通读丘文桥的诗集《必要的迷恋》(广西民族出版社),则是更加坚信了我对于诗歌和一个诗人审慎的判断力。
以梦为马,在摆渡里出发
《必要的迷恋》是丘文桥这几年来的作品集结。梦想是不能被辜负的。的确,对于在文字里曾经遨游过的人来说,丘文桥先生是那么的忠实、重视这一次回归。他深情无限的在组诗《陆川》里面,呼唤描述着他心灵地带隐秘而繁复的源泉。他写家乡陆川的河流系列,写九洲江,米马河,沙湖河,榕江河,低阳河和清湖河。写那些神秘又阔大的河流给予一个人养育的深情。“我想再看一看我想歌颂的/还是不是那些心的律动”——”《榕江河》。在灵魂深处,他还是愿意以梦为马,做一个为故乡招魂,为自己书写的人。在故乡里,不论是亲人,还是事物,都有他值得为之坚持书写的冲动。在《旧年模样》中,他写家乡的人事洗礼,老章在辽阔人世中的慨叹。在《夜宿佳塘》里面,他身在老家,一转念却又感觉自己是异乡人。多年的外出和时代的变迁,让他的乡音乡情欲说还休。所幸,文字能替他作证。他还是个有故乡的人。他要再次出发,这本诗集就是出处。
爱情密码及九洲江
一本诗集中没有爱情的抒发并不多见。丘文桥亦不例外。他诗集中书写爱情的篇章不在少数,有的含蓄委婉,如蜻蜓点水;有的直白大胆,潇洒肆意。有的深挚恳切,了悟透彻。“爱情的半途,看见熟悉的事物/还有其它路过的人,越来越寂静/寂静,独自留下/像一张纸那么寂静”《让寂静,像一张纸一样寂静》。对于爱情,丘文桥体会得真诚透彻,他写情爱,虽然有着普通儿女的冷暖起伏,但他没有囿于一己之情。在《九洲江已装不下我的爱情》中,就把一条河流和自己生命的眷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我的爱情/九洲江都装不下/那么热烈/又如此奔放”,这种有突破性质的抒发让他的诗歌超脱了狭小的圈子限制,从而达到了一种更为可能的广阔。
《最后一排》的馈赠
诗歌的出现有赖于游戏和乐舞。数千年来不曾消弥。这古老的文明由一代代的诗人们共通守护。讽刺及调皮的是,诗集中《最后一排》,诗人凭本来的直觉和义无反顾,写出了他对在场诗歌的现场感。最后的一排意味着什么?谁会甘心这最后的一排?他甘心这最后的一排且姗姗来迟,听着听不懂的口音朗诵着诗歌,还假装听得津津有味。是诗人出了什么问题?是诗歌出了什么问题?还是我们这个时代出了什么问题?这应该就是当下大部分的诗歌生态。我们需要诗,需要置身其中,但诗歌在这个艰难的时代,并没有给我们找到一个舒适的出口,所以所有的尴尬也就来了……我们甚至默默地承受着,也不需要再去找一个理由。诗歌已经走到了文学的“最后的一排”,还需要一再退避,且无路可退吗?丘文桥这首诗歌的馈赠无疑是必要的和及时的。是真的应该好好地思索一下诗歌和诗人的关系了。我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次共建,也是一个契机。诗的荣光永远都来自我们的诗人,当然,诗的悔辱也是。
某些光芒的诗意
丘文桥写城市,写南宁,写邕江,写他正在生活的地方。《各人有各人的南宁》《进城做一颗黄皮果》《一杯卡布奇诺旁边的》……其中有不少的城市元素构建。当然,诗集中他还写端午,写春风,写荷花,“隐喻年代,我不能责怪混浊的尘世……每一株飘摇的莲/都有无处安放的身世。”《藕在唇边,唇在眼前》“忘掉那些陈词滥调/让准备写诗的人无地自容/手足无措”——《荷花季》。
在《后记》中他提到:“诗歌会一直告诉我们值得迷恋的意义”。我想,这正是丘文桥先生内心深处对于诗歌的坦诚和热烈。曾经在数十年之前相遇过诗歌,在数十年之后,又重拾起这份荣光和衷肠。也许重新出发之后,他的诗歌没法一下那么光彩夺目,没法一下子在诗歌场域的竞技场上一下放光。但我有理由相信,这个众声喧哗,已不再纯粹的时代:智者已不屑于转世投胎,甚至神祗也不肯再眷恋人世。而本着一颗在尘世深处打捞珍珠的心境,本身就是一种深切的修行和义理。我祝福他。祝福丘文桥先生在诗的国度里找到无限的暖冬和高阳。
作者简介:陈一默,女,诗人、诗评家。有诗歌和评论刊于《诗刊》《扬子江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延河》《广西文学》《南方文学》等。有作品收入各种选本。曾获《广西文学》年度作品奖等。现为某刊“好诗鉴赏”栏目主持人,某大型诗歌网站评论频道编辑。
诗歌的途经和生命的途经在某种程度上是匹配和相通的。一首诗经由诗人的内部发散出去,必然也有某一个路径和它呼应。《易·乾》曰:“修辞立其诚”。此话不假。文章应该显示出“我”的诚心归向,这是迷恋文字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但迷恋一时容易,迷恋一世难。多少人来了又走,假借文字之名。尤其对于今日之诗歌来说,其式微,其纷繁,其受难。稍稍置身其中的人都会有所感觉。基于这样的一种情况,丘文桥的回归之路,我则更倾向于把他描述为是一种“生命所归”或者是“必要的迷恋”的写作。是诗人通向命运的坦途之中一次不能或缺的繁花似锦的添置。我愿归述为这是一次灵魂的摆渡和“回乡”。而通读丘文桥的诗集《必要的迷恋》(广西民族出版社),则是更加坚信了我对于诗歌和一个诗人审慎的判断力。
以梦为马,在摆渡里出发
《必要的迷恋》是丘文桥这几年来的作品集结。梦想是不能被辜负的。的确,对于在文字里曾经遨游过的人来说,丘文桥先生是那么的忠实、重视这一次回归。他深情无限的在组诗《陆川》里面,呼唤描述着他心灵地带隐秘而繁复的源泉。他写家乡陆川的河流系列,写九洲江,米马河,沙湖河,榕江河,低阳河和清湖河。写那些神秘又阔大的河流给予一个人养育的深情。“我想再看一看我想歌颂的/还是不是那些心的律动”——”《榕江河》。在灵魂深处,他还是愿意以梦为马,做一个为故乡招魂,为自己书写的人。在故乡里,不论是亲人,还是事物,都有他值得为之坚持书写的冲动。在《旧年模样》中,他写家乡的人事洗礼,老章在辽阔人世中的慨叹。在《夜宿佳塘》里面,他身在老家,一转念却又感觉自己是异乡人。多年的外出和时代的变迁,让他的乡音乡情欲说还休。所幸,文字能替他作证。他还是个有故乡的人。他要再次出发,这本诗集就是出处。
爱情密码及九洲江
一本诗集中没有爱情的抒发并不多见。丘文桥亦不例外。他诗集中书写爱情的篇章不在少数,有的含蓄委婉,如蜻蜓点水;有的直白大胆,潇洒肆意。有的深挚恳切,了悟透彻。“爱情的半途,看见熟悉的事物/还有其它路过的人,越来越寂静/寂静,独自留下/像一张纸那么寂静”《让寂静,像一张纸一样寂静》。对于爱情,丘文桥体会得真诚透彻,他写情爱,虽然有着普通儿女的冷暖起伏,但他没有囿于一己之情。在《九洲江已装不下我的爱情》中,就把一条河流和自己生命的眷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我的爱情/九洲江都装不下/那么热烈/又如此奔放”,这种有突破性质的抒发让他的诗歌超脱了狭小的圈子限制,从而达到了一种更为可能的广阔。
《最后一排》的馈赠
诗歌的出现有赖于游戏和乐舞。数千年来不曾消弥。这古老的文明由一代代的诗人们共通守护。讽刺及调皮的是,诗集中《最后一排》,诗人凭本来的直觉和义无反顾,写出了他对在场诗歌的现场感。最后的一排意味着什么?谁会甘心这最后的一排?他甘心这最后的一排且姗姗来迟,听着听不懂的口音朗诵着诗歌,还假装听得津津有味。是诗人出了什么问题?是诗歌出了什么问题?还是我们这个时代出了什么问题?这应该就是当下大部分的诗歌生态。我们需要诗,需要置身其中,但诗歌在这个艰难的时代,并没有给我们找到一个舒适的出口,所以所有的尴尬也就来了……我们甚至默默地承受着,也不需要再去找一个理由。诗歌已经走到了文学的“最后的一排”,还需要一再退避,且无路可退吗?丘文桥这首诗歌的馈赠无疑是必要的和及时的。是真的应该好好地思索一下诗歌和诗人的关系了。我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次共建,也是一个契机。诗的荣光永远都来自我们的诗人,当然,诗的悔辱也是。
某些光芒的诗意
丘文桥写城市,写南宁,写邕江,写他正在生活的地方。《各人有各人的南宁》《进城做一颗黄皮果》《一杯卡布奇诺旁边的》……其中有不少的城市元素构建。当然,诗集中他还写端午,写春风,写荷花,“隐喻年代,我不能责怪混浊的尘世……每一株飘摇的莲/都有无处安放的身世。”《藕在唇边,唇在眼前》“忘掉那些陈词滥调/让准备写诗的人无地自容/手足无措”——《荷花季》。
在《后记》中他提到:“诗歌会一直告诉我们值得迷恋的意义”。我想,这正是丘文桥先生内心深处对于诗歌的坦诚和热烈。曾经在数十年之前相遇过诗歌,在数十年之后,又重拾起这份荣光和衷肠。也许重新出发之后,他的诗歌没法一下那么光彩夺目,没法一下子在诗歌场域的竞技场上一下放光。但我有理由相信,这个众声喧哗,已不再纯粹的时代:智者已不屑于转世投胎,甚至神祗也不肯再眷恋人世。而本着一颗在尘世深处打捞珍珠的心境,本身就是一种深切的修行和义理。我祝福他。祝福丘文桥先生在诗的国度里找到无限的暖冬和高阳。
作者简介:陈一默,女,诗人、诗评家。有诗歌和评论刊于《诗刊》《扬子江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延河》《广西文学》《南方文学》等。有作品收入各种选本。曾获《广西文学》年度作品奖等。现为某刊“好诗鉴赏”栏目主持人,某大型诗歌网站评论频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