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发挥科普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文章字数:3691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全力打造地学科普大本营
地调院送科普进校园(合肥望湖小学)。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以下简称地调院)是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承担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及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科研机构,多年来,该院依托丰富的科研成果和研发平台,坚持普及地学知识、守护自然环境、珍爱地球家园的理念,把弘扬科学精神和传播科学思想作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地调院积极推动地质科技成果展示和科普教育工作,并于2018年建成地质科普教育基地,包括安徽省地质科普馆、院士工作站、自然资源部覆盖区深部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泥河实物基地四个展教平台。近年来,地调院提升科普实力,建设科普人才队伍,丰富馆藏实物,优化科普阵地基础设施,提升安徽地质科普新媒体平台影响力;与兄弟单位、科普协会、大学院校等协作深挖展教资源,建立学校、社区和家庭科普宣教联动机制,力求高质量履行地学科普教育公益职能。
强地质 树品牌 赋彩地质文化
近年来,地调院承担实施了多个科研科普专项,这些项目成果被充分转化为优秀的科普资源。如2017年开展的《合肥环巢湖地区地质旅游资源调查》,首次系统、全面地摸清了环巢湖地区地质旅游资源的家底,基本查明了环巢湖地区主要地质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情况,对环巢湖地区主要地质旅游资源的保护价值与科学意义进行了初步评估。依托该项目成果,地调院科普教育基地开展了环巢湖地质研学夏令营活动,带领青少年来到户外,通过研学典型地层、典型剖面、典型矿山、典型溶洞景观、典型化石分布区等,深入学习地球科学知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地调院在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依托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科普展教平台,积极推动地质科技成果展示和科普教育工作,建成了一支以知名科普专家为引领,科普讲师团为主体,讲解员、志愿者和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科普队伍,打造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地学品牌科普活动,在科普行业中树立了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搭平台 拓渠道 提升科普质效
多年来,地调院始终坚持为全省广大青少年、中小学、社区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地球科学普及和各类科技志愿服务工作,把科普教育“搬”到学校、街道社区、野外和乡村,通过录制央视科考节目、担当地质公园科普活动导师等方式,为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多种公益科普。同时,通过搭建科研院所与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共建互利桥梁,提供精准服务,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并且不断探索科普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新内容,努力提高科普活动的吸引力。
汇资源 筑阵地 提升科普能力
长期以来,地调院注重围绕本省地质领域,打造地学科普的品牌阵地,重点围绕地球起源与演化、矿产资源勘查与保障、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不断总结发现,把丰富的地质工作成果转化为优秀的科普资源。地调院积极探索创新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项目的宣传和科普工作,依托其承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重要地质调查项目等,集中开展主题宣传和科普。同时,不断加强地质科普馆、技术创新中心和泥河实物基地建设,经常更新科普宣传内容,不断充实馆藏实物,积极做好地质科学成果和科普实践成果展示工作。
转观念 炼内功 锻造科普队伍
地调院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不断建立健全科普工作各项管理办法和细则,提高科普工作管理水平。坚持统一规范、完善各类科普活动台账,落实科普工作总 体 规划,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整改、年底有总结;明确地质科普馆工作人员职责和任务,把科普馆在科普活动中形成的重要文件材料及时整理归档;以科普设施建设、科研项目为载体,合理安排科普经费的投入和使用。
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普事业发展的关键。地调院围绕地质调查重要业务领域,充分发挥知名科普专家、项目负责人在科普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成立科普讲师团,建立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科普工作队伍;加大培训工作力度,邀请专家举办地质科普宣传和科普知识讲座;断完善工作激励和考核制度,对科普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依托实力雄厚的科普队伍,地调院科普教育基地打造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地学品牌科普活动,累计开展科普服务200余次,参与志愿者100余人,服务对象约50000人次。
地调院科普工作成效显著,2020年,该院科技志愿服务工作在全国科技活动周受科技部活动组委会表彰;2021年,在合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被授予银奖;2022年,该院地质科普荣获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地调院科技服务队荣获优秀志愿服务队,同时荣获第六届安徽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此外,该院科技志愿队首席专家被授予2019中国地质学会首届“科普人物奖”,团队一名志愿者荣获2022年度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一人荣获2021年度长三角“优秀科技志愿者”称号,一人被评为2022年度长三角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七人荣获合肥市包河区“包河好人”称号。2022年全国科普日安徽省主场活动中,地调院开展的地质科普活动被省科协评为安徽省2022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
未来,地调院将继续依托自身丰富的科研成果优势、科技平台优势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场馆优势,不断提升科普工作专业化水平、丰富科普形式和内容、探索科普创新合作机制、培养壮大科普工作人才队伍,不断推动科普工作全面发展。
(通讯员 史春鸿 方懿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方懿:追逐科普奋斗路 点亮地质好奇心
方懿(右一)在安徽省地质科普馆为小学生提供讲解服务。
人物名片:方懿,中共党员,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办公室副主任,2006年开始投入科普志愿服务工作,十七年来风雨无阻。他热爱科普教育工作,全心全意为科技传播事业而努力;他充满热情,主讲的课程活泼有趣,深受孩子们喜爱;他思维活跃,在科普作品创作和文化创意上勇于创新;他甘于奉献,让群众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科普志愿服务。他始终在科普奋斗路上不懈追逐,用公益科普激发地质好奇心。
开放社会公众科技资源的“践行兵”
多年来,方懿和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将一个以行业展示为主、半开放状态的地质成果陈列馆,成功打造成有一定影响力、特色鲜明、全面开放的安徽省地质科普馆。场馆免费参观,年开放日200天以上,已接待各类团队上百批次。他邀请年轻科研人员,在馆内为学生团队开设科普讲座50余场;积极搭建科研院所与社区、学校科技共建的桥梁;推动科研院所开放,创新科技资源和成果科普化展示,成功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地质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安徽省科普示范单位”等。
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讲解员”
2010年5月,方懿光荣地成为一名世博会志愿者。每天6点30分,他已经出现在志愿服务岗上,担任问询、秩序引导工作。在长达半年多的世博展期内,方懿在岗服务近一个月,为来自全国各地搭乘地铁的游客提供志愿服务,最后被上海世博会组委会授予“世博会优秀志愿者”称号。
自此方懿与志愿服务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舍弃了自己宝贵的节假日休息时间,和众多志同道合的科技志愿者一起担任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义务“讲解员”。无数个周末,每一个特殊的主题周、主题日期间都能看到他身披“志愿红”的身影。在他的带领下,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先后开展了“地学夏令营安徽营地”“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等品牌科普教育活动。
科普活动和作品的“开发员”
为了更好地传递世界地球日“珍爱地球”的理念,方懿与合肥市蜀山区科协合作,首次在网络平台进行直播,用地质实验的方式,讲述了世界地质公园——黄山的地质背景,向大家宣传生态文明理念。2020年,安徽省遭遇特大洪灾期间,他赶去受灾最为严重的巢湖市柘皋镇,制作了巢湖流域洪灾前后的卫星影像图,及时为青少年开设防汛抗洪、防灾减灾主题讲座。他开发创作的《一“碳”究竟》科学实验,在多个学校和社区进行科普展示。他和团队创作的《揭秘构造运动》荣获安徽省优秀科普微视频,《“盐”归正传》荣获安徽省科普讲解视频三等奖。他参与开发的“察岩观石”小程序,拍张照就能识别岩石类型,是国内领先的岩石大数据识别类的科普产品。他开发的大蜀山地质科考路线和环巢湖地质科考路线,编纂的《小背包地质科考研学游系列环巢湖地质科考研学手册(一)》,设计制作的《小背包地质科考研学工具包》,把地质科普向文化旅游推广转化。2022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申报并主持安徽省财政预算专项《安徽省地质科普及自然资源国情省情普及教育》项目。
各类志愿服务的“优等生”
2010年,方懿被上海世博会组委会评为“世博会优秀志愿者”。2021年,他荣获了安徽省“2021年科学实验展演汇演”一等奖。2022年,他主持的“地质科普”志愿服务项目,在第六届安徽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摘得银奖。该项目还被省直团工委评为“省直机关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在合肥市我为群众办实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赛”中荣获专业组第二名。他本人被长三角科技志愿服务联盟和安徽省科协评为2021年度“长三角优秀科技志愿者”;被包河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包河好人”“包河区优秀志愿者”称号。
参加工作十余年来,方懿面向社会大众孜孜不倦开展地质科普工作,为社会各界对地质科学认知的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未来,他将继续把自己的满腔热情挥洒在地质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中,奋力书写追逐科普教育之梦的新篇章。
(通讯员 史春鸿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全力打造地学科普大本营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以下简称地调院)是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承担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及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科研机构,多年来,该院依托丰富的科研成果和研发平台,坚持普及地学知识、守护自然环境、珍爱地球家园的理念,把弘扬科学精神和传播科学思想作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地调院积极推动地质科技成果展示和科普教育工作,并于2018年建成地质科普教育基地,包括安徽省地质科普馆、院士工作站、自然资源部覆盖区深部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泥河实物基地四个展教平台。近年来,地调院提升科普实力,建设科普人才队伍,丰富馆藏实物,优化科普阵地基础设施,提升安徽地质科普新媒体平台影响力;与兄弟单位、科普协会、大学院校等协作深挖展教资源,建立学校、社区和家庭科普宣教联动机制,力求高质量履行地学科普教育公益职能。
强地质 树品牌 赋彩地质文化
近年来,地调院承担实施了多个科研科普专项,这些项目成果被充分转化为优秀的科普资源。如2017年开展的《合肥环巢湖地区地质旅游资源调查》,首次系统、全面地摸清了环巢湖地区地质旅游资源的家底,基本查明了环巢湖地区主要地质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情况,对环巢湖地区主要地质旅游资源的保护价值与科学意义进行了初步评估。依托该项目成果,地调院科普教育基地开展了环巢湖地质研学夏令营活动,带领青少年来到户外,通过研学典型地层、典型剖面、典型矿山、典型溶洞景观、典型化石分布区等,深入学习地球科学知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地调院在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依托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科普展教平台,积极推动地质科技成果展示和科普教育工作,建成了一支以知名科普专家为引领,科普讲师团为主体,讲解员、志愿者和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科普队伍,打造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地学品牌科普活动,在科普行业中树立了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搭平台 拓渠道 提升科普质效
多年来,地调院始终坚持为全省广大青少年、中小学、社区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地球科学普及和各类科技志愿服务工作,把科普教育“搬”到学校、街道社区、野外和乡村,通过录制央视科考节目、担当地质公园科普活动导师等方式,为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多种公益科普。同时,通过搭建科研院所与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共建互利桥梁,提供精准服务,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并且不断探索科普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新内容,努力提高科普活动的吸引力。
汇资源 筑阵地 提升科普能力
长期以来,地调院注重围绕本省地质领域,打造地学科普的品牌阵地,重点围绕地球起源与演化、矿产资源勘查与保障、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不断总结发现,把丰富的地质工作成果转化为优秀的科普资源。地调院积极探索创新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项目的宣传和科普工作,依托其承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重要地质调查项目等,集中开展主题宣传和科普。同时,不断加强地质科普馆、技术创新中心和泥河实物基地建设,经常更新科普宣传内容,不断充实馆藏实物,积极做好地质科学成果和科普实践成果展示工作。
转观念 炼内功 锻造科普队伍
地调院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不断建立健全科普工作各项管理办法和细则,提高科普工作管理水平。坚持统一规范、完善各类科普活动台账,落实科普工作总 体 规划,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整改、年底有总结;明确地质科普馆工作人员职责和任务,把科普馆在科普活动中形成的重要文件材料及时整理归档;以科普设施建设、科研项目为载体,合理安排科普经费的投入和使用。
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普事业发展的关键。地调院围绕地质调查重要业务领域,充分发挥知名科普专家、项目负责人在科普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成立科普讲师团,建立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科普工作队伍;加大培训工作力度,邀请专家举办地质科普宣传和科普知识讲座;断完善工作激励和考核制度,对科普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依托实力雄厚的科普队伍,地调院科普教育基地打造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地学品牌科普活动,累计开展科普服务200余次,参与志愿者100余人,服务对象约50000人次。
地调院科普工作成效显著,2020年,该院科技志愿服务工作在全国科技活动周受科技部活动组委会表彰;2021年,在合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被授予银奖;2022年,该院地质科普荣获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地调院科技服务队荣获优秀志愿服务队,同时荣获第六届安徽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此外,该院科技志愿队首席专家被授予2019中国地质学会首届“科普人物奖”,团队一名志愿者荣获2022年度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一人荣获2021年度长三角“优秀科技志愿者”称号,一人被评为2022年度长三角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七人荣获合肥市包河区“包河好人”称号。2022年全国科普日安徽省主场活动中,地调院开展的地质科普活动被省科协评为安徽省2022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
未来,地调院将继续依托自身丰富的科研成果优势、科技平台优势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场馆优势,不断提升科普工作专业化水平、丰富科普形式和内容、探索科普创新合作机制、培养壮大科普工作人才队伍,不断推动科普工作全面发展。
(通讯员 史春鸿 方懿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方懿:追逐科普奋斗路 点亮地质好奇心

人物名片:方懿,中共党员,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办公室副主任,2006年开始投入科普志愿服务工作,十七年来风雨无阻。他热爱科普教育工作,全心全意为科技传播事业而努力;他充满热情,主讲的课程活泼有趣,深受孩子们喜爱;他思维活跃,在科普作品创作和文化创意上勇于创新;他甘于奉献,让群众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科普志愿服务。他始终在科普奋斗路上不懈追逐,用公益科普激发地质好奇心。
开放社会公众科技资源的“践行兵”
多年来,方懿和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将一个以行业展示为主、半开放状态的地质成果陈列馆,成功打造成有一定影响力、特色鲜明、全面开放的安徽省地质科普馆。场馆免费参观,年开放日200天以上,已接待各类团队上百批次。他邀请年轻科研人员,在馆内为学生团队开设科普讲座50余场;积极搭建科研院所与社区、学校科技共建的桥梁;推动科研院所开放,创新科技资源和成果科普化展示,成功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地质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基地”“安徽省科普示范单位”等。
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讲解员”
2010年5月,方懿光荣地成为一名世博会志愿者。每天6点30分,他已经出现在志愿服务岗上,担任问询、秩序引导工作。在长达半年多的世博展期内,方懿在岗服务近一个月,为来自全国各地搭乘地铁的游客提供志愿服务,最后被上海世博会组委会授予“世博会优秀志愿者”称号。
自此方懿与志愿服务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舍弃了自己宝贵的节假日休息时间,和众多志同道合的科技志愿者一起担任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义务“讲解员”。无数个周末,每一个特殊的主题周、主题日期间都能看到他身披“志愿红”的身影。在他的带领下,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先后开展了“地学夏令营安徽营地”“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等品牌科普教育活动。
科普活动和作品的“开发员”
为了更好地传递世界地球日“珍爱地球”的理念,方懿与合肥市蜀山区科协合作,首次在网络平台进行直播,用地质实验的方式,讲述了世界地质公园——黄山的地质背景,向大家宣传生态文明理念。2020年,安徽省遭遇特大洪灾期间,他赶去受灾最为严重的巢湖市柘皋镇,制作了巢湖流域洪灾前后的卫星影像图,及时为青少年开设防汛抗洪、防灾减灾主题讲座。他开发创作的《一“碳”究竟》科学实验,在多个学校和社区进行科普展示。他和团队创作的《揭秘构造运动》荣获安徽省优秀科普微视频,《“盐”归正传》荣获安徽省科普讲解视频三等奖。他参与开发的“察岩观石”小程序,拍张照就能识别岩石类型,是国内领先的岩石大数据识别类的科普产品。他开发的大蜀山地质科考路线和环巢湖地质科考路线,编纂的《小背包地质科考研学游系列环巢湖地质科考研学手册(一)》,设计制作的《小背包地质科考研学工具包》,把地质科普向文化旅游推广转化。2022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申报并主持安徽省财政预算专项《安徽省地质科普及自然资源国情省情普及教育》项目。
各类志愿服务的“优等生”
2010年,方懿被上海世博会组委会评为“世博会优秀志愿者”。2021年,他荣获了安徽省“2021年科学实验展演汇演”一等奖。2022年,他主持的“地质科普”志愿服务项目,在第六届安徽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摘得银奖。该项目还被省直团工委评为“省直机关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在合肥市我为群众办实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赛”中荣获专业组第二名。他本人被长三角科技志愿服务联盟和安徽省科协评为2021年度“长三角优秀科技志愿者”;被包河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包河好人”“包河区优秀志愿者”称号。
参加工作十余年来,方懿面向社会大众孜孜不倦开展地质科普工作,为社会各界对地质科学认知的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未来,他将继续把自己的满腔热情挥洒在地质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中,奋力书写追逐科普教育之梦的新篇章。
(通讯员 史春鸿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