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发挥科普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文章字数:6597
合肥市肥西县:
“三长”聚力 谱写科普新篇章
肥西县2022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肥西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中国科协和省、市科协关于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3+1”工作的具体要求,切实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发挥好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三长”等“基层关键人物”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基层科协组织力、行动力,推动肥西县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扩充骨干队伍让基层科协人才连起来
2018年,肥西县被省、市科协列为首批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3+1”试点单位,全县抓住县、乡、村科协换届的契机,充分吸纳以“三长”为代表的“基层关键人物”进入县、乡、村科协系统。其中县科协共选举出5名“三长”兼职副主席,为新一届县科协领导班子注入活力。此外,全县发挥乡镇(园区)“三长”联系面广、动员力强的优势,把更多热爱科协事业,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组织活动能力、群众工作经验的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等选入科协兼职挂职,实现全县14个乡镇(园区)45名“三长”加入科协组织,并通过“三长”进一步带动卫生、教育、农业等各领域科技工作者担任科协代表、委员等。
重塑工作格局让基层科协影响力强起来
肥西县科协找准基层科协的职责定位和使命目标,自觉融入县委、县政府紧扣“两个率先”,聚焦“五项提升”,继续当好全省排头兵、争做长三角县域优等生的发展目标,团结引领以“三长”为代表的各领域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带动卫生、教育、农业等各领域资源向农村、社区倾斜,向基层一线倾斜;积极引导基层科协组织所属的农技协承担公共职能,开展科普助力苗交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在县科协的指导下,肥西县莲藕协会结对帮扶阜南县曹集镇建立了1.5万亩莲藕芡实产业基地,帮扶当地320户、987人,带动困难人员就业54人,协会会长曹成飞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县珍稀食用菌协会采取协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先后对2165名残疾人开展创业就业技能培训,通过技术、菌种支持,帮助326名脱贫户每年每户增收2万余元,扶持16位困难户领头创建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安置20名残疾人就业。协会所在的安徽天都灵芝制品公司荣获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协会会长丁伦保荣获全国科技助力扶贫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安徽省第七届道德模范等荣誉。
发挥“三长”优势让科普活动热起来
肥西县各基层科协组织在推进工作中,注重利用辖区内各种力量,加强基层科普讲师团队伍和科技志愿者队伍建设,把以“三长”为主的各行各业优秀科技人才和教育人才吸纳进来,建立良好的激励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汇聚成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
积极做好应急科普工作。肥西县充分发挥“三长”所在单位的作用,通过更新科普画廊、制作科普展板、印发科普宣传单等进行应急科普知识宣传。近两年来,针对新冠疫情、疫苗接种和核酸检测等,全县累计更新科普画廊(宣传栏)120处、制作科普展板80套900块、印发科普宣传单130000份,并利用“肥西科普”微信公众号、科普大屏、村(社区)和学校科普e站进行宣传。
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肥西县充分发挥县、乡、村以“三长”为主的科技志愿服务队的作用,县、乡、村科协开展以“三长”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及走访慰问活动;评选表彰以“三长”为代表的全县十佳及优秀科技工作者,动员“三长”开展科学家精神宣传;举办肥西县科普讲师团进社区讲科普活动。
举办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在近两年的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中,县“三长”所在的二十多家单位都积极参与,分别设立科普咨询展台。肥西县邀请合肥市科技馆开展了面向青少年学生的科普剧表演,颁发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县长奖和十佳及优秀科技辅导员奖,为县科技志愿服务队代表授旗,县文旅局开展了宣传农技协助力乡村振兴的快板表演,合肥磐石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协还为广大群众展示20余件大型科教展品。
开展科普示范体系评选认定。肥西县在全县开展科普示范体系评选活动,涉及科普示范乡镇(园区)、科普示范社区(村)、科普示范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学校等,并在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上予以授牌。
加强科普设施建设。肥西县结合“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为创城工作提供科普硬件支撑,联合上派镇新建科普e站15处,实现城关地区科普e站全覆盖;结合中国科协社区科普馆资源共享试点项目,积极发挥所在区域“三长”的作用,利用全县15个村(社区、学校)科普馆等科普资源开展以学生、社区居民为主的科普教育活动。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志愿服务活动。肥西县积极组织“三长”所在单位的科普讲师团成员深入社区开展关于新冠疫苗接种、卫生健康、花木栽培、生态环境等科普讲座;深入学校开展气象科普、应急安全、卫生常识等讲座;深入农村开展慢性病知识讲座和义诊活动。
未来,肥西县将继续发挥“三长”资源优势,凝聚起以上带下谋履职、齐抓共管推履职的强大合力。帮助以“三长”为代表的基层科技工作者参加学术活动、科技服务、科学普及,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向心力、号召力。
(通讯员李勇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丁伦保:用科技带领农民种出致富菇
2022年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丁伦保(左)利用“三农时空”向网民科普蘑菇种植和食用知识。
人物名片:丁伦保,出生于肥西县丰乐镇,中共党员,科技特派员,现任肥西县珍稀食用菌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他是群众眼中的“蘑菇大王”,多年来先后被授予“中国好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残疾人事业十大新闻人物”“安徽省道德模范”“安徽省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38年来,丁伦保深深扎根在农村一线,从江淮大地到天山之南,从长江之滨到雪域高原,都有他服务群众的足迹。2010年,他在科技扶贫的路上,不幸出了车祸左臂残疾,但他初心不改,始终坚守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一线。
依托优势 开展技能培训
丁伦保从事食用菌栽培30多年来,拥有了50多项发明、20多项科研成果,他积极推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发展,探索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他充分利用肥西县山南镇、铭传乡丰富的桑枝资源,技术支持山南春红食用菌合作社用桑枝栽培食用菌,实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他带头组织建立菌棒加工厂,把生产好的菌棒发放到农户进行管理,再由春红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实行品牌销售,全年销售菌棒15万棒,带动20多人就业。同时,还重点帮扶铭传乡桂树社区建立木耳栽培基地,使“小木耳,大产业”得到实现,成为肥西县蚕桑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丁伦保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技术心得倾心传授给困难农户,帮助农户学会“自我造血”。他选择“基地+农户”的模式,狠抓食用菌基地建设,在全省尤其是困难地区相继建立多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先后有5600人次到公司参加培训。丁伦保的蘑菇栽培技术不仅让肥西百姓受益,还辐射到其他市县和省份。为了方便外地农户学习食用菌生产技术,他开展了函授及网络培训课程,目前已有四川、贵州、湖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农户参加函授培训。
科教兴农 赋能产业发展
丁伦保深知用科技种植食用菌的重要性,并在安徽天都公司大力推进科技、人才与产业链融合,聚焦食用菌产业发展赛道,聚力打造食用菌发展产业链,驱动“产、学、研”及食用菌栽培、加工、销售三大主体。他还牵线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和天都公司合作,组建“安徽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工作团”,引进人才、加强产品研发,扩大“蘑菇大王丁伦保”酱蘑菇生产规模,从而解决了鲜菇难卖、价格低的问题,有效保障了种植户收入,大大提高了蘑菇的附加值。
坚持创新 助力成果转化
结合肥西县县情、地理位置优势,丁伦保坚持把食用菌作为特色产业发展,在为企业、合作社、农民服务上,他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开拓创新、躬耕田野,先后到天都公司、天丰公司、春红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军民合作社现场指导15次,解决技术难题3个,引进新技术2项,开发新产品1个,把成果及时转化成效益,并进行示范推广应用,真正把“论文写在肥西大地上,成果装进农民口袋里”。
丰富科普途径成为科普网红
为将科普内容既准确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丁伦保结合全国科普日、科技三下乡活动,开展食用菌栽培知识和科学食用蘑菇讲座。他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等各类科普场所,借助互联网优势,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科技宣传,不知不觉间已然拥有近2万粉丝,成为实打实的“科普网红”。在2022年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上,丁伦保作为科技志愿者在安徽“三农时空”直播间,向网民推荐林产品,发布苗交会信息,介绍“蘑菇大王丁伦保”酱蘑菇创新点和生产工艺,号召网民多去蘑菇种植基地看看,进一步了解蘑菇,认识蘑菇。
屈指数来,丁伦保种植蘑菇已有近40个年头,“我有一份可以为之奋斗的事业,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是丁伦保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也始终在用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通讯员 李勇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宣城市泾县:
绘就“泾彩”科普画卷
泾县召开“科技为民奋斗有我”科技工作者座谈会。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全面加强科普组织、科普队伍和科普阵地建设,有效提高了公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泾县科协因此荣获中国科协2020年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建设区县级优秀单位、2021年度长三角优秀科技志愿服务组织称号,2020年及2021年连续两年获评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活动,是全市唯一荣获“十三五”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和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称号单位。
优化科普工作机制
自泾县成功获得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下称“创普”)入场券后,为力争摘得这块“国字号”金字招牌,泾县举全县之力,推动创建工作,要求各级有关部门主动作为、压实责任,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创建工作。泾县成立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全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会议,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并且印发《泾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分工方案》,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重点任务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和协作单位职责,从制度上、内容上、措施上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机制,促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扩展和深化。并联合县应急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科普宣教工作的通知》,积极做好应急科普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应急防护知识的普及,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积极打造科普阵地
近年来,泾县科普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更好地进行科普传播,进一步提高科普展示水平,泾县加强科普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县科技馆建设,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县级科技馆。作为宣城市第一家综合科技馆,泾县科技馆致力于打造科普创新孵化地和科普文旅的融合窗口,结合球幕影院建设,创新实施科普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全国科普研学基地。科技馆计划于2023年底向社会免费开放。
为了有效推动科普宣传工作,泾县电视台专门开通科普专栏《科普大篷车》,每周定时播放科普专题节目,将科普知识传递到千家万户。
2018年9月,以防震减灾为主题的城东社区科普馆建成开馆,该馆配备了先进的科普仪器和科学知识展板,为全县青少年和群众提供了一个学习专业防震减灾知识的场所。截至目前,泾县累计建设市级科普基地3处、科普e站6处,构筑了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科普产品的服务体系。2022年,泾县城关二小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科创助力双减科普行动”试点单位。
扎实推进科技志愿服务
为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泾县高质量发展上来,泾县始终坚持以科技工作者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为标准,坚持与科技工作者“零距离”,主动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所忧所困,多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各部门牢固树立“服务科技工作者就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科技工作者就是服务人民”的理念,不断提升服务科技工作者水平,精心组织开展“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
泾县通过常态化招募专业技术人才、科普信息员等科技人才资源拓展志愿者覆盖面,在科技志愿服务系统共注册科技志愿服务队247支、志愿者2000余人,推荐获评宣城市“最美科技工作者”3人,提名奖3人,推荐参评各级优秀农村科普带头人入选3人,通过推动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激发了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的热情。
合力开展多样化科普活动
在2021年全国科普日期间,泾县各乡镇、各单位积极开展以“中国飞天梦——科普万里行”为代表的近百场相关活动。除此之外,泾县还积极引进大数据、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等科普展和急救知识科普讲座。全县各相关单位深入各乡镇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根据各村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筑牢科普宣传防线。自2020年起,全县共开展各种主题的科普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活动累计500余场。目前,泾县已形成了以县科协为枢纽,以县级协会为支柱,以乡镇科协为支撑,以科普示范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覆盖县、镇、村、户的科普网络体系。
每年秋分之际,县委、县政府都会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为提高三农科普效果,打造农业科普品牌,泾县科协积极联系农业农村局和红旅小镇等部门,策划开展“学科学、赢好礼”泾县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和“庆丰收、迎中秋”农业科技有奖答题送月饼等活动,累计近万人参加。
下一步,泾县将以全国科普示范县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好科技馆的线下科普主阵地功能,积极探索线上科普新模式,绘就线上线下科普同心圆,让科普示范县的创建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 (通讯员 李姝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朱代胜:在科普道路上砥砺前行
朱代胜(右)参加第二届“中国飞天梦”科普中国万里行泾县站授旗仪式。
人物名片:朱代胜,现任泾县科协党组书记、主席。他积极推动全县科普工作,带领泾县连续三年荣获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称号,获批宣城市唯一一个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
深入一线科普助力乡村振兴
朱代胜崇尚科学,致力于向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科学素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面对快速发酵的涉疫谣言,在群众感到恐慌迷茫时,他挺身而出,通过及时制作宣传展板、印制宣传册、开展微博直播、发动广大科技科普志愿者转发科普中国App权威防控信息等手段快速辟谣,帮助群众正确认识新冠,学习了解科学的防控方法。
工作多年,他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他动员科技组织和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特色人才培训、特色产业技术服务等帮扶活动,组织开展林下经济黄精种植培训讲座等活动,推动解决乡村振兴科技难题。
打造科普盛宴点亮科学梦想
一直以来,朱代胜十分重视全国科普日活动,2020年,牵头引进合肥磐石公司“比你更了解你”大数据科普展;2021年,牵头开展由中国科协指导,北京市飞行者航空科普促进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宣城市科协、泾县科协承办的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中国飞天梦——科普万里行”;2022年,邀请安徽省科技馆开展“视界听我说——走进人工智能”科普展览。丰富多彩的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科普活动的热情、探索科技的兴趣,更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也帮助泾县科协连续三年获评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其中,2020年、2021年的科普日主场活动还荣获了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称号。
创建科普示范县开启工作新篇章
为奋力建设开放美丽人文幸福新泾县,发挥新时代科协职能作用,奋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谱写科协工作新篇章,朱代胜多措并举,全力抓好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他带领泾县科协以创建工作为统揽,以县科技馆建设为契机,集中开展创建工作,全面推进科普事业发展。全国科普日、科技 活动周、科技工作者日等科普活动精彩纷呈,在全社会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2022年泾县成功获批宣城市唯一一个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
下一步,朱代胜将继续带领泾县科协不断巩固深化创建成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持续建阵地、强队伍、创品牌、促发展、争一流,进一步推进泾县科普设施体系化、科普主体多元化、科普传播信息化、科普服务优质化,推动全县科普工作再上新台阶。
(通讯员 李姝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三长”聚力 谱写科普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肥西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中国科协和省、市科协关于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3+1”工作的具体要求,切实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发挥好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三长”等“基层关键人物”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基层科协组织力、行动力,推动肥西县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扩充骨干队伍让基层科协人才连起来
2018年,肥西县被省、市科协列为首批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3+1”试点单位,全县抓住县、乡、村科协换届的契机,充分吸纳以“三长”为代表的“基层关键人物”进入县、乡、村科协系统。其中县科协共选举出5名“三长”兼职副主席,为新一届县科协领导班子注入活力。此外,全县发挥乡镇(园区)“三长”联系面广、动员力强的优势,把更多热爱科协事业,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组织活动能力、群众工作经验的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等选入科协兼职挂职,实现全县14个乡镇(园区)45名“三长”加入科协组织,并通过“三长”进一步带动卫生、教育、农业等各领域科技工作者担任科协代表、委员等。
重塑工作格局让基层科协影响力强起来
肥西县科协找准基层科协的职责定位和使命目标,自觉融入县委、县政府紧扣“两个率先”,聚焦“五项提升”,继续当好全省排头兵、争做长三角县域优等生的发展目标,团结引领以“三长”为代表的各领域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带动卫生、教育、农业等各领域资源向农村、社区倾斜,向基层一线倾斜;积极引导基层科协组织所属的农技协承担公共职能,开展科普助力苗交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在县科协的指导下,肥西县莲藕协会结对帮扶阜南县曹集镇建立了1.5万亩莲藕芡实产业基地,帮扶当地320户、987人,带动困难人员就业54人,协会会长曹成飞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县珍稀食用菌协会采取协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先后对2165名残疾人开展创业就业技能培训,通过技术、菌种支持,帮助326名脱贫户每年每户增收2万余元,扶持16位困难户领头创建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安置20名残疾人就业。协会所在的安徽天都灵芝制品公司荣获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协会会长丁伦保荣获全国科技助力扶贫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安徽省第七届道德模范等荣誉。
发挥“三长”优势让科普活动热起来
肥西县各基层科协组织在推进工作中,注重利用辖区内各种力量,加强基层科普讲师团队伍和科技志愿者队伍建设,把以“三长”为主的各行各业优秀科技人才和教育人才吸纳进来,建立良好的激励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汇聚成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
积极做好应急科普工作。肥西县充分发挥“三长”所在单位的作用,通过更新科普画廊、制作科普展板、印发科普宣传单等进行应急科普知识宣传。近两年来,针对新冠疫情、疫苗接种和核酸检测等,全县累计更新科普画廊(宣传栏)120处、制作科普展板80套900块、印发科普宣传单130000份,并利用“肥西科普”微信公众号、科普大屏、村(社区)和学校科普e站进行宣传。
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肥西县充分发挥县、乡、村以“三长”为主的科技志愿服务队的作用,县、乡、村科协开展以“三长”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及走访慰问活动;评选表彰以“三长”为代表的全县十佳及优秀科技工作者,动员“三长”开展科学家精神宣传;举办肥西县科普讲师团进社区讲科普活动。
举办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在近两年的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中,县“三长”所在的二十多家单位都积极参与,分别设立科普咨询展台。肥西县邀请合肥市科技馆开展了面向青少年学生的科普剧表演,颁发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县长奖和十佳及优秀科技辅导员奖,为县科技志愿服务队代表授旗,县文旅局开展了宣传农技协助力乡村振兴的快板表演,合肥磐石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协还为广大群众展示20余件大型科教展品。
开展科普示范体系评选认定。肥西县在全县开展科普示范体系评选活动,涉及科普示范乡镇(园区)、科普示范社区(村)、科普示范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学校等,并在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上予以授牌。
加强科普设施建设。肥西县结合“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为创城工作提供科普硬件支撑,联合上派镇新建科普e站15处,实现城关地区科普e站全覆盖;结合中国科协社区科普馆资源共享试点项目,积极发挥所在区域“三长”的作用,利用全县15个村(社区、学校)科普馆等科普资源开展以学生、社区居民为主的科普教育活动。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志愿服务活动。肥西县积极组织“三长”所在单位的科普讲师团成员深入社区开展关于新冠疫苗接种、卫生健康、花木栽培、生态环境等科普讲座;深入学校开展气象科普、应急安全、卫生常识等讲座;深入农村开展慢性病知识讲座和义诊活动。
未来,肥西县将继续发挥“三长”资源优势,凝聚起以上带下谋履职、齐抓共管推履职的强大合力。帮助以“三长”为代表的基层科技工作者参加学术活动、科技服务、科学普及,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向心力、号召力。
(通讯员李勇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丁伦保:用科技带领农民种出致富菇

人物名片:丁伦保,出生于肥西县丰乐镇,中共党员,科技特派员,现任肥西县珍稀食用菌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他是群众眼中的“蘑菇大王”,多年来先后被授予“中国好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残疾人事业十大新闻人物”“安徽省道德模范”“安徽省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38年来,丁伦保深深扎根在农村一线,从江淮大地到天山之南,从长江之滨到雪域高原,都有他服务群众的足迹。2010年,他在科技扶贫的路上,不幸出了车祸左臂残疾,但他初心不改,始终坚守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一线。
依托优势 开展技能培训
丁伦保从事食用菌栽培30多年来,拥有了50多项发明、20多项科研成果,他积极推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发展,探索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他充分利用肥西县山南镇、铭传乡丰富的桑枝资源,技术支持山南春红食用菌合作社用桑枝栽培食用菌,实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他带头组织建立菌棒加工厂,把生产好的菌棒发放到农户进行管理,再由春红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实行品牌销售,全年销售菌棒15万棒,带动20多人就业。同时,还重点帮扶铭传乡桂树社区建立木耳栽培基地,使“小木耳,大产业”得到实现,成为肥西县蚕桑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丁伦保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技术心得倾心传授给困难农户,帮助农户学会“自我造血”。他选择“基地+农户”的模式,狠抓食用菌基地建设,在全省尤其是困难地区相继建立多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先后有5600人次到公司参加培训。丁伦保的蘑菇栽培技术不仅让肥西百姓受益,还辐射到其他市县和省份。为了方便外地农户学习食用菌生产技术,他开展了函授及网络培训课程,目前已有四川、贵州、湖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农户参加函授培训。
科教兴农 赋能产业发展
丁伦保深知用科技种植食用菌的重要性,并在安徽天都公司大力推进科技、人才与产业链融合,聚焦食用菌产业发展赛道,聚力打造食用菌发展产业链,驱动“产、学、研”及食用菌栽培、加工、销售三大主体。他还牵线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和天都公司合作,组建“安徽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工作团”,引进人才、加强产品研发,扩大“蘑菇大王丁伦保”酱蘑菇生产规模,从而解决了鲜菇难卖、价格低的问题,有效保障了种植户收入,大大提高了蘑菇的附加值。
坚持创新 助力成果转化
结合肥西县县情、地理位置优势,丁伦保坚持把食用菌作为特色产业发展,在为企业、合作社、农民服务上,他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开拓创新、躬耕田野,先后到天都公司、天丰公司、春红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军民合作社现场指导15次,解决技术难题3个,引进新技术2项,开发新产品1个,把成果及时转化成效益,并进行示范推广应用,真正把“论文写在肥西大地上,成果装进农民口袋里”。
丰富科普途径成为科普网红
为将科普内容既准确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丁伦保结合全国科普日、科技三下乡活动,开展食用菌栽培知识和科学食用蘑菇讲座。他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等各类科普场所,借助互联网优势,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科技宣传,不知不觉间已然拥有近2万粉丝,成为实打实的“科普网红”。在2022年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上,丁伦保作为科技志愿者在安徽“三农时空”直播间,向网民推荐林产品,发布苗交会信息,介绍“蘑菇大王丁伦保”酱蘑菇创新点和生产工艺,号召网民多去蘑菇种植基地看看,进一步了解蘑菇,认识蘑菇。
屈指数来,丁伦保种植蘑菇已有近40个年头,“我有一份可以为之奋斗的事业,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是丁伦保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也始终在用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通讯员 李勇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宣城市泾县:
绘就“泾彩”科普画卷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全面加强科普组织、科普队伍和科普阵地建设,有效提高了公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泾县科协因此荣获中国科协2020年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建设区县级优秀单位、2021年度长三角优秀科技志愿服务组织称号,2020年及2021年连续两年获评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活动,是全市唯一荣获“十三五”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和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称号单位。
优化科普工作机制
自泾县成功获得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下称“创普”)入场券后,为力争摘得这块“国字号”金字招牌,泾县举全县之力,推动创建工作,要求各级有关部门主动作为、压实责任,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创建工作。泾县成立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全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会议,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并且印发《泾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分工方案》,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重点任务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和协作单位职责,从制度上、内容上、措施上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机制,促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扩展和深化。并联合县应急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科普宣教工作的通知》,积极做好应急科普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应急防护知识的普及,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积极打造科普阵地
近年来,泾县科普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更好地进行科普传播,进一步提高科普展示水平,泾县加强科普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县科技馆建设,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县级科技馆。作为宣城市第一家综合科技馆,泾县科技馆致力于打造科普创新孵化地和科普文旅的融合窗口,结合球幕影院建设,创新实施科普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全国科普研学基地。科技馆计划于2023年底向社会免费开放。
为了有效推动科普宣传工作,泾县电视台专门开通科普专栏《科普大篷车》,每周定时播放科普专题节目,将科普知识传递到千家万户。
2018年9月,以防震减灾为主题的城东社区科普馆建成开馆,该馆配备了先进的科普仪器和科学知识展板,为全县青少年和群众提供了一个学习专业防震减灾知识的场所。截至目前,泾县累计建设市级科普基地3处、科普e站6处,构筑了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科普产品的服务体系。2022年,泾县城关二小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科创助力双减科普行动”试点单位。
扎实推进科技志愿服务
为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泾县高质量发展上来,泾县始终坚持以科技工作者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为标准,坚持与科技工作者“零距离”,主动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所忧所困,多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各部门牢固树立“服务科技工作者就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科技工作者就是服务人民”的理念,不断提升服务科技工作者水平,精心组织开展“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
泾县通过常态化招募专业技术人才、科普信息员等科技人才资源拓展志愿者覆盖面,在科技志愿服务系统共注册科技志愿服务队247支、志愿者2000余人,推荐获评宣城市“最美科技工作者”3人,提名奖3人,推荐参评各级优秀农村科普带头人入选3人,通过推动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激发了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的热情。
合力开展多样化科普活动
在2021年全国科普日期间,泾县各乡镇、各单位积极开展以“中国飞天梦——科普万里行”为代表的近百场相关活动。除此之外,泾县还积极引进大数据、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等科普展和急救知识科普讲座。全县各相关单位深入各乡镇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根据各村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筑牢科普宣传防线。自2020年起,全县共开展各种主题的科普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活动累计500余场。目前,泾县已形成了以县科协为枢纽,以县级协会为支柱,以乡镇科协为支撑,以科普示范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覆盖县、镇、村、户的科普网络体系。
每年秋分之际,县委、县政府都会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为提高三农科普效果,打造农业科普品牌,泾县科协积极联系农业农村局和红旅小镇等部门,策划开展“学科学、赢好礼”泾县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和“庆丰收、迎中秋”农业科技有奖答题送月饼等活动,累计近万人参加。
下一步,泾县将以全国科普示范县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好科技馆的线下科普主阵地功能,积极探索线上科普新模式,绘就线上线下科普同心圆,让科普示范县的创建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 (通讯员 李姝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朱代胜:在科普道路上砥砺前行

人物名片:朱代胜,现任泾县科协党组书记、主席。他积极推动全县科普工作,带领泾县连续三年荣获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称号,获批宣城市唯一一个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
深入一线科普助力乡村振兴
朱代胜崇尚科学,致力于向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科学素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面对快速发酵的涉疫谣言,在群众感到恐慌迷茫时,他挺身而出,通过及时制作宣传展板、印制宣传册、开展微博直播、发动广大科技科普志愿者转发科普中国App权威防控信息等手段快速辟谣,帮助群众正确认识新冠,学习了解科学的防控方法。
工作多年,他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他动员科技组织和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特色人才培训、特色产业技术服务等帮扶活动,组织开展林下经济黄精种植培训讲座等活动,推动解决乡村振兴科技难题。
打造科普盛宴点亮科学梦想
一直以来,朱代胜十分重视全国科普日活动,2020年,牵头引进合肥磐石公司“比你更了解你”大数据科普展;2021年,牵头开展由中国科协指导,北京市飞行者航空科普促进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宣城市科协、泾县科协承办的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中国飞天梦——科普万里行”;2022年,邀请安徽省科技馆开展“视界听我说——走进人工智能”科普展览。丰富多彩的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科普活动的热情、探索科技的兴趣,更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也帮助泾县科协连续三年获评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其中,2020年、2021年的科普日主场活动还荣获了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称号。
创建科普示范县开启工作新篇章
为奋力建设开放美丽人文幸福新泾县,发挥新时代科协职能作用,奋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谱写科协工作新篇章,朱代胜多措并举,全力抓好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他带领泾县科协以创建工作为统揽,以县科技馆建设为契机,集中开展创建工作,全面推进科普事业发展。全国科普日、科技 活动周、科技工作者日等科普活动精彩纷呈,在全社会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2022年泾县成功获批宣城市唯一一个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
下一步,朱代胜将继续带领泾县科协不断巩固深化创建成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持续建阵地、强队伍、创品牌、促发展、争一流,进一步推进泾县科普设施体系化、科普主体多元化、科普传播信息化、科普服务优质化,推动全县科普工作再上新台阶。
(通讯员 李姝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