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别让“电商果”成为劣质水果代名词
文章字数:1560
  这几年,许多电商平台开始加入销售生鲜水果大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从电商渠道购买水果。但最近有媒体报道,一位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称,果园出品的有伤的残次果,很难在传统渠道销售,一般以低价转卖给电商平台的商户,被业内叫“电商果”。在相关报道的留言区,也有网友吐槽此前在电商平台买水果的经历,甚至有人把报道中的“电商果”与劣质水果简单地划上了等号。
  该业内人士口中的“电商果”有多少?在市场上占多大比例?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行为?从报道中不得而知。如果因此就简单地将“电商果”和残次果品划上等号,甚至把“电商果”代指所有电商平台销售的水果,显然有失偏颇。其实,和传统的线下销售一样,电商销售也是一种市场行为,平台上既有褚橙、晴王葡萄等特色优质的品牌水果,也有性价比高的“大路”水果,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对部分消费者来说,在电商平台买水果不光是买口味,买的也是外观和服务,所以会更青睐果型好、甜度高、果色均匀的大果。但农业生产不是工业化的流水线,会受光照条件、营养吸收、管护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即便是同一品种的水果,长出来也会有品质的差异。因此在产地销出的时候,同类水果会根据品相、糖度、大小等被分成不同级别,再分销
  到不同的终端市场。有些水果可能看着没那么好
  看,比如在成长过程中经过霜打,或者采摘的时候
  发生磕碰,或者受日照时间短,果皮着色不深,所
  以相比一些长得好的果子,售出价格更低。但果
  肉没受影响的话,口感并没有太大差异。一些电
  商平台销售的此类水果,就走起了高性价比路线,
  占据了消费市场的一席之地。
  其实,对水果分级分销的方式在果业市场应
  用已久,不仅能让消费者享受到不同价格和品质
  的服务,也有利于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实现,创造更
  多价值收益。电商的出现对产业发展并非坏事,
  相反,正因电商跨地域销售和流通的优势,很多原
  本难以打开市场的特色优质水果能够快速直接地
  进入消费者的视野,让远在千里的人们也能品尝
  到其独特风味。对产地来说,直供水果到电商市
  场,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损耗,能让果农
  获取更多收益。
  那么,为何有人说在电商平台买的水果质量不好?一方
  面,水果是生鲜农产品,保存时间短、易腐坏,个别商家在发货过程中,对水果的包装比较随意,有时直接将成斤的水果一起装进同一个箱子发出,在运输过程中免不了磕碰,消费者拿到手上时不止破了相,还更容易变质。另一方面,电商平台兴起后,部分商家为了争夺流量,一味压低成本,故意买品质不好的水果,与好果子掺着一并发出,而消费者在下单时不能亲自挑选,便容易出现“踩坑”的情况。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花了钱却买到不符合发货标准,甚至是腐坏变质的水果,大大低于消费时的预期,难免会有不满。短期来看,这种行为或许能赚到一些利润,但是消费者买过一次后,就会“用脚投票”,长此以往,伤害的不只是一家店铺的生意,还会对电商平台的销售模式造成影响,甚至可能会波及到产业上游的果农。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生鲜电商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超过
  3000亿元,水果作为生鲜农产品的重要类别,其在电商销
  售渠道的占比也在日益增加。但归根到底,平台方要想在
  水果电商市场“分一杯羹”,还需建立严格的平台审核机
  制,用消费者满意的品质和服务说话,这也是其长远发展
  下去的动力。商家也应意识到,要想维持住销售流量,赢
  得消费者口碑,还应用心守住收购、包装和发货等每个环
  节,才能以稳定的供货品质打响自己的招牌。其实一些电
  商销售平台也有好的经验和做法,比如要求入驻商家在商
  品界面标明各类水果的大小、磕碰、成熟度情况等影像信
  息,重点提示水果外观存在问题等,让消费者了解果质后
  下单,免去了收货后“货不对板”的风险,在这些商品的留
  言区也是好评居多。这也证明,只要确保水果质量,让消
  费者与商家在水果品质上达成信息对称,不管是瞄准哪个
  消费渠道的水果,都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刘诗麟)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