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无人农场”赋能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
文章字数:1689
  “现在小麦正在拔节期,你看,农场的自动灌溉设施都已开足了马力。”日前,笔者来到位于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双楼村的我省首家无人农场,农场负责人焦魁站在指挥大厅,指着大厅中央的显示屏介绍道,屏幕上展示的就是农场使用的无人化农业作业平台,其运用的是数字农业决策指挥系统。
  苗情与灾情监测、病虫害情感知系统、土壤墒情监测……通过智慧平台可以了解区域内每一块田地的监测信息,地块的实时状态画面非常清晰。
  在无人农场,物联网设备可以随时对气象、土地等信息进行采集,通过手机App点击屏幕就可实现自动化灌溉;数字系统还可以灵活调控温度湿度,利用智慧设备进行科学水肥管理,处处呈现着浓浓的科技感。
  2021年6月,谯城区在赵桥乡双楼村试点建设安徽省首家无人农场,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环节无人化、少人化、精准化、智能化作业。焦魁说,通过智慧平台可以实时察看作物生长情况,什么时候该打药、追肥了,通过无人机、自动喷淋等农业机械化设备即可操作,智能机械化操作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我这1000多亩的农作物如果不是无人管护,放在以前,得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现在轻松多了。最重要的是,通过科技种田还大大提升了产能。”
  据统计,自开展无人农场试点以来,劳动生产率提高70%,水、肥、药等使用降低10%以上,小麦亩产1200斤,玉米亩产1000斤,单位面积产量提升近20%。
  科技种田好处多
  在农田效益呈现全面化特点的同时,赵桥乡无人农场还呈现出农田设施标准化、农场管理智能化、农场运作生态化的直观效应。
  打造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最大程度发挥机械、科技优势,为无人农场夯实了基础。无人农场对土地实行规模化种植,集中管理,以降低机械自身调试衔接占比,极大提高效率。以喷洒农药为例,人工喷洒每人每天工作量10亩,无人机每天工作量为1500亩,效率提升150倍。农场坚持水土资源科学利用,结合田、路、管、电等统一规划、综合布置,实现灌溉管道铺设、排水沟渠建设、农田电力配套全覆盖,同时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田间基础设施与无人农场智能化系统进行连接,为全程机械化作业疏通了经络。
  智能化方面,无人农场依托智慧平台通过动态监测和指挥执行两大操作系统,实现无人农场田种田管科技化、智能化。成立信息化指挥中心后,通过指挥平台可以看到每台机器的作业信息、作业位置、作业时间、作业质量,方便随时调度,发挥机器效益最大化。监测系统通过对土壤肥力、环境气象、土壤墒情、病虫害等各种信息分析对比,实时精准掌握地块的病情和需求。
  无人农机接到监测系统的情况反馈后,只需通过云平台或手机App下发指令、远程控制,加装信息化终端的旋耕、播种、喷洒、植保、收割等无人农机即可按监控系统的解决方案,精准完成各种作业,实现农民种田不下地,“指尖”上的田管。无人农机施肥、灌溉、喷药作业后1—3天,施治效果可通过智慧平台观看直观效果和数据分析,再视情况及时追加作业,确保土地、作物保持在稳产、高产状态。
  此外,无人农场致力于土地配方施肥,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作业上,采取植保无人机进行防治,可实现减药、增效、精准、提质施药作业,真正做到了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减少病害。在肥料灌溉作业上,采取按需科学配比,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同时,进一步拉动了农业生态化的转型升级。
  谯城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谯城正在加快建设观堂粮食、大杨朝天椒、十河中药材等“无人农场”基地,争取让无人农场模式覆盖更多乡镇,惠及更多新时代农民。
  机械强农成效显
  近年来,谯城区积极推进科技强农,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22年,谯城区稳步推进农机机械化发展,全年完成农机注册登记2516台,其中拖拉机注册登记1581台,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注册登记935台,年度检验拖拉机60台、收割机941台,新办驾驶证132人。完成全区农机装备保有量总数摸底和农机检修工作,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以上。农机补贴受理1216户1410台,补贴资金2764.5万元,资金实施率达110%。
  今年,谯城区将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推进“两强一增”工作,落实农机购置补贴任务,全面提升农机化工作水平,力争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98%以上,农机作业托管服务率达98%。 (韩攀登 刘景侠)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