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农民职称评定须做好“下半篇”文章
文章字数:1289
  越来越多的“泥腿子”正在变身“新农人”。自2017年浙江省提出打破户籍等的限制,将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农业系列职称的评审范围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就指出,“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旋即全国多个地方闻风响应。据农业农村部组织编写的《2022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高素质农民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的比例为50.68%,较2020年提高了10.55个百分点。在广东,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定自2021年正式实施以来,也已评审出4470名乡村各类工匠。
  农民职称评定改革一经启动,便能让“土专家”“田秀才”脱颖而出,这对推动乡村振兴、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等意义重大:一方面,获评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一般是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领办人和骨干,可以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以点带面”,精准发挥带动效应。另一方面,这更是对新型职业农民身份的一种肯定,有助于大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农民就是个种田的”陈旧观念,转变为“农业也是一个好行当”“干好了同样有出息”的现代观念,有利于吸引更多人才建设乡村。
  需要看到的是,开展农民职称评定还只是“上半篇”文章,除了不惟学历、年龄、论文,而是主要依据申报人能否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等维度进行评审,并且在申请人成功评选后,还能享受职称一次性奖励、资金政策项目,包括继续培训等多种扶持优待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下半篇”文章,也即获得认证的土专家“入库”后,如何切实发挥好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帮助更多农民提升技能素质、获得一技之长,从而将农民职称评定的效果最大化。
  从实践来看,由有头衔的农民或者其他专家开展的各类培训,在实际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培训的内容不够接地气,一些授课者在讲授的时候,要么以理论居多,而具体实操性的东西偏少,要么过于局限在个案,但思维上的提炼和引领不够,难以契合被培训者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培训的时间、形式等不尽科学合理,比如近段时间不少地方进入雨季,降雨量比较大,一些农民忙于田间地头排水,压根没有时间去参加培训。由此导致的一种现象是,为帮助农民提升“考证”,各地各级投入不少资源、花了不少工夫,但通过等级考评的“一个镇也没几个”,效果乏善可陈。
  俗话说“不看广告看疗效”,要想提升农民培训的实效,那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对培训内容、组织形式等进行调整和优化。首当其冲的,必须坚持需求为本,对农民的真实需求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不仅要涉及培训的方向乃至具体的课程,也要包括上课的时间、地点、形式等,只有拉出清单让农民点菜,内容“对口对味”,培训才能“叫座”。其次,内容必须肥瘦搭配,坚持理念与实操齐飞,兼顾思想性与趣味性,让培训变得有料有趣有用。最后,考虑到农民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培训组织的形式也要多变灵动,宜集体教学则集体教学,宜小组的则小组,乃至一对一教学甚至送教上门。除了固定时空的传统线下培训,更宜推出网上慕课让农民可以随时学。
  当然,要做好这下半篇文章,也不仅是培训组织方的责任,除了从课程内容、从供给端发力外,农民自身能动性的调动也至关重要,否则的话,他们参加培训就可能永远“没有时间”。 (胡一刀)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