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陈果儿诗歌之印象
文章字数:1127
  安徽·木乔
  读陈果儿的诗,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副副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随意放大或缩小,带着旅行或驻扎的双重体验,为亲情所环绕,为乡情所迷恋,形成群山连峰的姿态,澄明练达的境界。
  陈果儿的诗内敛如雨滴,跳跃在诗行间。她的人生经历,具备形成降雨的气候条件。她内心的渴望决定着降雨量。她躲过文字的围堵,形成自己的风格。她的每一首诗,好似一眼泉水,带着象征,暗喻的玄机,具备穿越的功能,接纳,包容,尽情展示。
  她的诗歌创作不带有任何目的。也就是说她始终保持心灵开放的姿态,不屑于使用空洞无力的词语,或者借鉴模仿取巧的方式,进行诗歌创作。她将栗木制成木炭,通过燃烧的过程彰显诗歌的纯粹,暴露自己的性情。正因如此,我第一次转发陈果儿的作品,诗人程东斌留言:陈果儿是谁?她比大部分诗人写得都好。她的诗不飘,落到了实处。
  海德格尔说过:“故乡处在大地的中央。”陈果儿的诗扎根于故乡的泥土之中,源自童年的清晰记忆恰似水印,镌刻于生命的岩层,使她的诗歌作品亲切,自然,宛若大地上生长的植物。如她在《春分》一诗中这样写道:“闲了一冬的老牛吃着枯草/反复咀嚼的嘴边挂满白色泡沫/父亲牵着它去河里饮水/他们的影子在水里重叠/那时,大雁在空中鸣叫/排成人字,天空留下好看的空白”。用石磙和老牛这些物象衬托父亲的坚韧性格,接受一束阳光的照耀,整首诗宛若一帧默片电影,虚实相间,光影交错,通过节制的情绪,及物的手法,暗示一份值得期待的惊喜,彰显留存于古老山村的内部秩序,宛若节令。
  在谈起创作经历的时候,陈果儿一次次提起母亲,母亲爱唱小调,会讲故事,日常交流中喜欢使用歇后语和民谚。母亲平易近人的语言中蕴藏着源自生活的智慧。无论是母亲唱的小调还是讲的故事,都像涓涓细流一般涌动,岩石一般具体,带着美好的意愿,宛若星辰,高悬在童年的夜空,抵达某种高度,给作者以深刻的启蒙。
  这份来自母亲的启蒙,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教课书,经过一代又一代母亲的审核与校正,泛华原始的气息,满怀至上的关怀,接近诗歌的本质。“没有无端的因果/母亲在泪水中忏悔/这一生做过的善事和错事/母亲说死后要和父亲傍棺/互相照应/刚刚走过的一生有些遗憾/希望下一辈子能好些”摘自《母亲》。
  陈果儿的诗经由她的思想发酵,升华她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无论在生活中或者精神世界里,她都超越了母亲的期翼,以微妙的情绪,编织一幅幅生动的场景,在诗歌的国度里自在翱翔。诗歌的内涵是通往内心的第一感受,保证了陈果儿的诗歌活跃在其内在的形势当中,并且教会了她如何在诗行间植入启示的意义,目的旨在打通与成长相关联的细节,以期牢牢把握被时代稀释的原生态部分。

  作者简介:木乔,本名陈德轩,安徽寿县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作散见《诗刊》《诗歌月刊》《作品》《上海文学》《安徽文学》等期刊。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