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凝心聚力共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访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作协主席冉冉
文章字数:1196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重庆知联会副会长冉冉围绕凝心聚力共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提出建议。
  2022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正式启动。这一项目给创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带来新的战略机遇,对保护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完善国家文化公园体系,提升中华文化标识的传播度和影响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涉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的13个省区市,是一个需要全面统筹协调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国家、省、市、县等不同层面的规划和衔接。”冉冉说,不仅要重视跨省区、跨城市的协同,还要兼顾物质和精神,布局城市与乡村,在充分提升存量前提下,适度创新增量。
  冉冉建议,由中央有关部委牵头,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建设实施方案和建设保护规划,指导相关省区市编制分省规划,精心组织、协同推进、有序实施,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衔接、开放共享的建设格局,确保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质量推进。
  长江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濒危遗产遗迹遗存等文化资源丰富,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冉冉建议,整合长江文化的研究力量,建设跨学科、交叉型、多元化的创新研究平台,尽快对长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认定,摸清重要文化遗产底数,对濒危遗产遗迹遗存实施抢救性保护;以长江对文化发生、发展功能的大小为标准,对长江文化资源构成体系进行合理分类,系统研究梳理长江文化发展脉络;开展长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建立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的长江文化体系,逐步形成一批高水平文化研究成果。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展示的主体是文化。如何展示好文化,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好地融入生活、惠及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了解、参与并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冉冉表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初衷是整合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她建议凝聚全国力量,进一步加强对国家文化公园内涵、外延的理论研究,以解决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依据理论制定国家文化公园相关标准、统一形象标识、编制主题展示园规划设计、优化工程设置、落实公园化管理机构、建立以主题展示园为本体的国家文化公园申报和退出管理机制、加强国家文化公园立法等等,建设有内涵、可感知、有边界、有管理的面向公众的开放式、开敞型、共享性的国家文化公园。
  (重庆日报记者陈国栋重庆日报见习记者卞立成)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