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代表委员热议就业优先——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文章字数:1234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在人民网开展的2023年全国两会调查中,“就业优先”入选十大热词。今年全国两会上,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成为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代表委员表示,必须充分认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意义,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夯实共同富裕根基。
   大学生就业如何帮?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2022届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2023届毕业生人数预计超过1100万。
  “调研发现,受疫情和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部分地方和高校202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度、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的比例滞后于往年同期,毕业生就业心态也发生变化。”民进云南省委会副主委、云南爱因森教育集团董事长李孝轩委员说,应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坚持市场化就业与政府帮扶相结合,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
  “毕业生就业涉及方方面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家庭各方面作用,形成合力。”宁夏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教育集团校长薛超代表认为,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的重要力量。政府部门应对中小企业给予扶持和优惠政策,助企纾困,保障其就业岗位供给能力。同时也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结构性就业矛盾如何解?
  一边是求职者为找工作发愁,另一边企业却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李孝轩委员认为,这其实是人才结构失衡带来的就业矛盾。建议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高校应优化调整专业配置、完善专业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从根源上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浙大城市学院校长罗卫东委员说,要稳定扩大国有企业招聘,稳定事业单位、基层项目招聘招募,引导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城乡基层就业,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解决企业招工难,需要提高职业技能和用工岗位的匹配度,同时不断强化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提升归属感和吸引力。”广东省佛山市智荟蓝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环保工程师苏荣欢代表建议,推进产教融合、提升技能培养质量。职业院校要加强开门办学、开展“订单培养”。通过资助、补贴、税收优惠、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
  困难群体就业如何保?
  “不论户籍地、不分城镇农村,均可同等享受就业创业全覆盖服务。”四川省攀枝花市副市长李明委员建议,逐步消除各类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增强劳动力市场包容性,保障妇女等群体在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劳动报酬等方面的权益。
  湖南人和人律师事务所董事局主席江帆代表说,就业歧视现象依然存在,学历、性别、年龄甚至户籍、容貌等都可能成为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拦路虎”。江帆代表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执法监督,加大对各种就业歧视行为的处罚力度,将其与税收或政策优惠、企业诚信记录等挂钩;广大求职者要树立就业歧视“零容忍”意识,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郑海鸥杨文明张云河)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