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
面对“沉默杀手”——我们需要这样做
文章字数:1737
  慢性肾脏病由于发病隐匿,不易被察觉,因而常被称为“沉默杀手”,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之后,又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为了提高人们对慢性肾脏病的认识,因此国际肾脏病学会将每年3月的第二个星期四定为“世界肾脏日”。我们医务工作者也有义务向广大群众积极科普相关知识,提高对其危害性认识,早发现早治疗。
  一、何为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损害病史大于3个月。引起慢性肾脏病常见原因有肾小球肾炎、糖尿病、高血压、泌尿系结石梗阻、肾毒性药物等。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高血压引起的相关肾病,有明显增高趋势,需要我们提高警惕。
  二、肾脏工作原理及慢性肾脏病临床表现
  正常肾脏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肾脏主要通过排尿方式排泄体内代谢产物,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同时还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前列腺素等激素维持血色素及血压稳定。
  在慢性肾脏病早期,由于患者肾脏排泄功能正常,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疲乏、腰酸等不适。到了中晚期,则可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肺水肿、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尿毒症性心包炎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头痛、嗜睡、昏迷等危及生命情况。
   三、面对“沉默杀手”我们如何应对
  1.增强大众健康意识,改善生活方式
  饮食上要低盐低脂,避免高热量、高胆固醇、高嘌呤食物,严格控制体重,要养成多喝水、勤排尿习惯。另外,要适当运动锻炼,增强体质,减少上呼吸道感染。
   2.加强全民健康教育,早期识别肾脏“受伤”信号
  早期肾脏损伤,多为各种原因所致肾小球结构完整性破坏,表现为小便蛋白漏出增多或小便颜色改变;如泡沫尿,小便泡沫小而密,漂浮在尿液表面,长时间不消散,那就提示很可能存在蛋白尿;如尿液颜色像洗肉水一样,或者像浓茶一样,提示很可能存在血尿。如有上述情况,建议及时去医院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3.推广慢性肾脏病筛查
  慢性肾脏病起病隐匿,到中后期,患者发生并发症和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风险显著增高;对于普通大众,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小便常规和血肌酐的检测。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肾脏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高龄及肥胖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和血肌酐检测。大家如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其病情则可得到良好控制,甚至可以逆转,所以推广慢性肾脏病筛查意义重大。
  4.规范治疗,延缓进展
  慢性肾脏病治疗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去除导致加重的危险因素,尽量延缓患者肾功能恶化速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控制蛋白尿
  常用控制蛋白尿药物有两类:(1)肾素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代表药物如卡托普利、厄贝沙坦等,他们具有降压兼肾脏保护作用。(2)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代表药物如甲强龙、环孢素、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等,应用这些药物时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病理类型,并结合其性别、年龄、生育需求等,个体化地制定治疗方案。
  2)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可导致肾损害,加重慢性肾脏病进展。严重高血压患者,可选择2种或2种以上的抗高血压药物联合治疗。老年患者需要密切关注降压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如电解质紊乱、急性肾损伤、体位性低血压等。
  3)控制高血糖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约25%~40%糖尿病患者可出现肾脏受累。糖尿病患病时间短、预期寿命长、且能很好耐受治疗者,血糖需严格控制;老年患者或存在低血糖风险者,血糖控制标准可适当放宽。
  4)控制高血脂
  治疗高脂血症,首先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低脂饮食、加强运动等来控制。药物治疗则需要根据患者肾脏病分期、年龄、有无合并症等综合评估,并要密切关注相关副作用。
  5)控制高尿酸
  高尿酸可引起高尿酸肾病。控制措施包括:低嘌呤饮食,避免长期使用可引起尿酸升高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烟酸等),合理使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呤醇、苯溴马隆等。
   6)控制感染
  慢性肾脏病患者感染风险是正常人的3~4倍,防治感染可有效减少其肾功能急剧恶化,并延缓肾脏病进展。
   7)谨慎用药
  像利尿剂、非甾体抗炎药等在肾功能3期以后由于发生急性肾损伤风险增高,应谨慎使用。某些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具有肾毒性,需引起重视。
  总之,面对慢性肾脏病这个“沉默杀手”,只要我们提高认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早防早治,科学防治,定能百战不殆!
  (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肾脏内科副主任医师史光彩)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