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科普花开满园春 累累硕果惠民生
文章字数:3655





凤台县位于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缘,古称州来,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置县,沿革至今。县域总面积1100平方公里,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6个乡镇,213个行政村(社区),户籍总人口73万。凤台县以煤电为支柱产业,是全国深井采煤第一大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法制先进县、全国园林县城、全省文明县城、全省园林县城、全省无邪教县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凤台县进入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单位以来,坚持以创建“全国优秀科普示范县”为目标,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25年)》,推动新时代科普工作新模式,致力构建全面动员、全域覆盖、全媒传播、全民参与的全域科普体系,全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2011年至2015年、2016年至2020年、2021年至2025年连续三届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为凤台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完善工作机制
全面加强科普工作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凤台县委、县政府高站位、强认识,完整、准确把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建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机制,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出台了《凤台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将全国科普示范县工作列入“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政府工作规划,将“十四五”时期13项国家级品牌创建任务落实在每年任务清单中,并抓好落实。紧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主题,把科普工作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县委常委会每季度听取科普工作汇报,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同时,以“3+1”组织作为全县科普工作的抓手,层层压实科普工作的责任体系。
淮南市委、市政府始终关心支持凤台县的科普工作,市委书记任泽锋多次到凤台“绿港农业”科普基地调研指导凤台县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市政府乌吉阿哈买提·吐尔逊副市长每年至少两次到凤台实地指导科普工作,多次到凤台县气象科普馆、防灾减灾科普馆等场馆检查指导创建工作。
县委、县政府自2011年以来,将科普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和表彰奖励范围,2021年以来,向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各类科创比赛获奖者、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累计发放物质奖励金额超20万元。
明确职责,落实任务。为迎接2016-2020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第三方评估工作,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门会议,传达《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并对相关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县创建办定期进行督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向创建工作小组汇报创建工作,并认真加以解决,及时收集整理创建资料和有关信息,进行归档、分类。通过全县上下的一致努力,凤台县在第二届全国科普示范县示范期结束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示范县”。
保障经费,加大投入。县委、县政府坚持“科技兴县、科普为先”的理念,将科普专项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按时划拨。2016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63.4万人,科普专项经费年初预算数90万元,年末决算数88.76万元,人均科普经费1.40元;到2019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68.2万人,科普专项经费年初预算数90万元,年末决算数117.85万元,人均科普经费1.73元。随着科普经费投入的逐年增长,各类硬、软件设施不断完善,基层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仅2016-2020年,农业农村局、科技局、应急管理局等36家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累计科普经费投入9700余万元。
整合资源优势
逐步提高基层科普服务能力
改善条件,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县委、县政府把科普设施建设与其他工作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普网络。2016年以来,全县建成19个科普e站,其中乡村(社区)e站12个、校园e站7个。建成科普书屋268个、科普宣传画廊30000米。2020年,凤台县气象局被认定为全省科普教育基地。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6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3个、省级示范农技协4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省级“科普示范乡镇”2个、市级科普示范社区5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7个。这些科普设施的建设,不仅成为农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科技普及的重要载体,也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联系乡村振兴的桥梁和纽带,形成了机构健全,经费保障、基础设施规范、科普队伍壮大、科普服务能力强的良好局面。
拓展领域,切合实际开展活动。以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5.12防灾减灾宣传周等为契机,每年举办各类大型互动式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农业技术讲师团深入农村开展送科技下乡,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2022年5.12防灾减灾宣传周,先后开展了防灾减灾救灾综合应急救援演练和防灾减灾宣传一条街活动,并利用19个科普e站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覆盖受众面。围绕不同群体的需求,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宣传、“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宣传、应急救护培训宣传、播放科普电影、举办科普图片展等科普宣传活动,促进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
突出重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积极开展科普活动。联合教育局在各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教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科普教育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农村党员培训、智爱妈妈培训,大力促进农业技术普及,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有计划地开展社区科普活动,开放社区科普体验馆,举办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再就业人员培训,切实满足社区居民提升科学素质的新需求。目前,全县年科普活动覆盖面达到全县常住人口的86%以上。
建立机制,创新应急科普工作。积极发挥“3+1”学会和“一体两翼”组织优势,强化应急科普的运用,依托科普中国、科普馆、科普教育基地和基层“3+1”等科普平台,发动广大科普志愿者开展应急科普工作。2022年3月,凤台县出现新冠疫情,县科普大篷车先后深入全县16个乡镇循环播放新冠防治视频,开展应急科普宣传,及时传播疫情防控知识,发挥应急科普工作的作用。
注重宣传,强化科普渠道。充分利用各类文化设施、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电视、广播、报刊及新媒体,大力宣传科技知识。县融媒体中心每周在广播、电视和《凤凰台》上刊播《科普新闻》《科普讲座》《健康生活》,在《凤台政府网》开设《科普之窗》专栏。组织开展“科普中国App”、“科普安徽App”微信扫码等活动。注册了“凤台科普”抖音号、“科普凤台”腾讯视频号,每年发布科普抖音视频150余条。建立广泛的科普志愿者队伍,使更多的公众成为科学知识的倡导者、传播者、践行者,加大了科普传播力度。
强化实践,扎实推进志愿服务。注册成立了县级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同时制定了科普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目前全县注册科普志愿者7508人,发布活动3064个,注册科普中国信息员8378人,科普中国落地应用信息传播60万次,科技志愿组织578个。2021年度,凤台县科技志愿服务队被长三角科技志愿服务联盟评为“优秀科技志愿服务组织”。
创新方式
打造“科普凤台”
搭建科普宣传平台。为全面反映全县科普动态、促进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搭建科普工作平台,县科协与县科技局联合创办《凤台科技》杂志。自2010年创刊以来,至目前已出版63期,每期发行1000份到各乡镇、社区、协会及县直各单位。
打造“5G”科普直播平台。2019年以来,县科协与移动公司合作建立“5G”科普直播平台,先后开展了“崇尚科学、珍爱生命”、志愿者救护员集中培训、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演练、产业扶贫酥瓜保护地栽培技术培训、5G应用知识讲座等网络直播。
利用固定科普阵地。县政府在财政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投入2.3亿元建成约6000平方米的科技馆、规划科普馆等馆群。同时政府主导县科协联合气象局、地震局、水利局、红十字会等部门,建成凤台县气象科普馆、凤台县防灾减灾科普馆、水土保护科普馆、国防教育科普馆,每年接纳观众达6000余人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十四五”期间,该县一是巩固基层科协组织,激发科普工作活力。选优配强基层科协组织人员,建立规范化的科普人才队伍名册台账,真正做到科协基层组织网络化,设施阵地稳定化,展教活动常态化。建立农业、林业、农机、水产、畜牧等8个科技专家服务团,成员达90人;新建各类科普志愿者队伍500支,新增志愿者50000人。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科协组织。二是加强典型示范培育,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十四五”期间,不断巩固科普示范体系建设成果,进一步狠抓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及省科协“科技助力工程”项目和“科普益民计划项目”。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以项目促产业,以项目带动创新的科技效应和经济效应。“十四五”期间,努力争创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普示范社区10个,示范农技协6个,科普特色学校5所,科普培训(教育)基地2-3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3-4个。
(叶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