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优质均衡”助力乡村孩子成长
文章字数:876
春节期间,贵州一村庄组织回乡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给中小学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的一则视频火爆网络,引来不少网友点赞。这几年,全国出现了不少“博士村”“硕士村”,不少乡村都像贵州这个村庄那样连续几年组织了类似的学习交流座谈会。对于村里的孩子来说,分享哥哥姐姐们的学习经验,是一次不错的学习与促进成长的机会。
随着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我国义务教育工作的重心已由“基本均衡”转到“优质均衡”上来。乡村孩子“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对“上好学”的愿望更加迫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长期以来,乡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稳定性差等难题制约着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进入新时代以来,为打造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地都在不断探索新的途径。比如浙江省海盐县实施校际合作发展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城乡教师轮岗工作,让名师惠及更多乡村学校;山东省临朐县组建学校联盟,推动强弱对接、资源共享,提高乡村学校管理与教学水平;我省实施乡村智慧学校建设和乡村教师信息素养专项提升计划,为乡村教育插上数字化翅膀,让乡村教师更好更快成长等等。同时,各地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不断提升乡村教育水平。
优质均衡不仅体现在课堂内,还体现在课堂外。将乡村“复兴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作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载体,为学生搭建丰富多彩成长舞台。同时完善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机制,拓宽乡村孩子视野。比如,海南三亚市图书馆与当地乡村学校长期开展“我的图书馆之行”体验活动,让公共文化资源更好为乡村教育服务。另外,鼓励更多志愿者助力乡村孩子实现多彩梦想。比如“音乐造梦师”邓小岚在退休后扎根大山,义务为孩子教授音乐课程,把山里娃送上北京冬奥舞台。
田间地头是滋养乡村孩子成长的土壤。乡村学校可利用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域文化等优势,彰显乡村教育特色,同时促进城乡学生交流,让孩子们在同一片教育晴空下茁壮成长。 (徐海)
随着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我国义务教育工作的重心已由“基本均衡”转到“优质均衡”上来。乡村孩子“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对“上好学”的愿望更加迫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长期以来,乡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稳定性差等难题制约着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进入新时代以来,为打造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地都在不断探索新的途径。比如浙江省海盐县实施校际合作发展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城乡教师轮岗工作,让名师惠及更多乡村学校;山东省临朐县组建学校联盟,推动强弱对接、资源共享,提高乡村学校管理与教学水平;我省实施乡村智慧学校建设和乡村教师信息素养专项提升计划,为乡村教育插上数字化翅膀,让乡村教师更好更快成长等等。同时,各地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不断提升乡村教育水平。
优质均衡不仅体现在课堂内,还体现在课堂外。将乡村“复兴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作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载体,为学生搭建丰富多彩成长舞台。同时完善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机制,拓宽乡村孩子视野。比如,海南三亚市图书馆与当地乡村学校长期开展“我的图书馆之行”体验活动,让公共文化资源更好为乡村教育服务。另外,鼓励更多志愿者助力乡村孩子实现多彩梦想。比如“音乐造梦师”邓小岚在退休后扎根大山,义务为孩子教授音乐课程,把山里娃送上北京冬奥舞台。
田间地头是滋养乡村孩子成长的土壤。乡村学校可利用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域文化等优势,彰显乡村教育特色,同时促进城乡学生交流,让孩子们在同一片教育晴空下茁壮成长。 (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