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虚岁到底是怎么来的
文章字数:1003
  “虚岁”,一个神奇的存在。老一辈人对虚岁仿佛有种执念,无论强调过多少次,他们总是兴致勃勃地给你的年龄加上一两岁(有时甚至是三岁),紧接着,就是催促你已经一把年纪了,还不快成家立业。不少人对此感到十分疑惑,明明平时那么讲究“显年轻”,为什么到了虚岁这里就不一样了,非要把岁数往大说?那么,虚岁到底是怎么来的?为啥会有虚岁一说呢?
  有人说,周岁是从妈妈身体里出来的时间,而虚岁则是算上了怀胎十月的时间。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虚岁的原理,与历法有关。我们常用的周岁是以公历生日为节点,出生时0岁,每过一次生日添一岁。而虚岁则是以农历新年为节点,出生时就算1岁,每过一个农历新年增加一岁。
  远古时代的人过周岁还是虚岁,我们不得而知。但从秦始皇十六年开始,直到清宣统三年《户籍法》颁布之前,官府的户籍和档案都只记载民众的生年和年龄,不记出生的月和日,到了一定的时间,就给户籍上所有人的年龄加一岁。因此从制度上来说,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古代是没有“周岁”这一概念的。
  官方层面如此,民间习俗又如何?1930年颁布的《就旧历虚岁推算国历实足年龄用表》中,第一句话就说:“我国旧习,计算年岁,都用旧历,所以所说的年岁,都是虚的,不是实足的。”尽管古人也有祝寿、庆生的习俗,但当时的人们往往只把生日当作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来庆祝,并不将其视为年龄增长的节点,而全社会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日”,所有人在这一天一起“长大一岁”。
  上古时代的先民在历法出现之前,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换、农作物的成熟规律来纪岁(时间)的,十月作为丰收之时,被视为农业生产周期变更的节点,所以当时的人们把十月作为一岁之始,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互相祝贺长命百岁,热闹场面恰如后世之春节。
  《诗经·豳风·七月》:“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又说此时“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直到汉武帝改定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元旦成为了官方、民间通用的增岁节点,无论是南北朝时期庾信元日赋诗“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时的喜悦,还是白居易除夕夜发出“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的感慨,都是元旦增岁的真实写照。“天增岁月人增寿”的春节对联,也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虚岁的出现,是因为古人缺乏精确的计时手段,但又存在实际的计岁需求。但以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这个问题早已经被解决了,我们对于一个人年龄的掌控,完全可以精确到日常看起来甚至没什么必要的准度。
  (云成章)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