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甑山的两座古桥
文章字数:1414
正是秋收时节,路两旁都是金黄的稻穗,极目远望,田畴似锦,沃野生金,好一派丰收的景象。一阵微风拂过,稻浪滚滚,饱满的稻穗低着头,随风轻摇,像是披着金黄色秀禾服的娇羞的新嫁娘。
汽车在桐城市大关镇甑山村的乡村公路上穿行,在一处开阔的地方停了下来,同行的老师介绍说,这是广西桥,原本的石桥已用水泥浇筑,横跨在三米宽的河道上。经过多次修整,路面加宽,加了护栏,已经看不到原来石头的原貌了,不过从桥墩深黑色的石头上依稀可见其历史的悠久。
在广西桥的东边不远处,还有一座单孔石桥,那叫广东桥。石桥非常的简陋,桥面也用水泥浇筑,从桥面上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一座单孔石桥。下到桥洞,就能看出桥的年代感了。拨开密密的齐腰深的荒草,依然看到麻石条的桥拱和桥墩被灌木、藤蔓掩盖着。那时是秋丰时节,水落石出,桥底就完全裸露出来了,肉眼清清楚楚可见的是长方形麻石条砌成一个半月形的曲桥,那个时代没有水泥,没有钢筋,仅仅是麻石垒起。麻石有长有短,宽度也不一致,上面坑坑洼洼却垒起了这座石桥,屹立不倒几百年。石桥上过往的车辆不少,有崭新的小汽车,有载着满满当当的三轮车,最普遍的是电瓶车。
甑山村的王春轩老人说,这桥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三国时候曹操修建的。因为这里是古铜镇,有两条河,常年水流不断,曹兵是北方人,不习惯过水,而且兵车没办法经过,所以曹操修桥是为了运兵。三国时,这里是魏国吴国交战之地,曹操确实当时屯兵于此,为了攻打屯兵在吕亭镇鲁王山的鲁肃。所以这个传说也好像有点道理。他解释说,因为魏、吴交战,需要大量的兵器。距这不远的地方,有出产铜矿石的铜山,人们将铜矿石运来,打井冶炼。只有甑山这里的11口井炼铜成功,久而久之,后来为了纪念,这里就称铜镇。我明白了甑山村部墙上“魅力古铜镇,活力新甑山”的由来了。王春轩老人说,他以前还见过11口古井,1984年,十字街口的中心井还可以见到,现在都没了。
王春轩老人与共和国同龄,他是“九大”时入党的,老人家最自豪的事情是在桐中读书时作为红卫兵代表进京被毛主席接见过。他在80年代,曾任甑山乡的党政办主任,老人家虽年逾古稀,但记忆力好,思路清晰,说起甑山的历史掌故,人物那是如数家珍。若说曹操当时为了攻打屯兵在附近的鲁肃而修桥,那曹操修的桥为何取名广东桥、广西桥?
他说,在清朝时,甑山有两个人在外地做生意。那位广西做生意的人回来发现河上没有桥,老百姓过往不方便,于是便捐资修桥,老百姓感恩戴德,就称他修的桥为广西桥。那位在广东做生意的人,也许是受到前贤的启发感染,也许是内心不甘,同是家产万贯的生意人,岂甘落后?他也出资在靠东边的河上架起了一座单孔石桥。老百姓也感恩戴德,就称他修的桥为广东桥。斑驳的石头上没有留下只字片语,修桥之人的名姓不可考,但这种富了不忘乡邻、捐资回报桑梓的情怀也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中代代赓续。
……
新能源电池大佬、国轩高科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缜也是甑山的。2022年8月8日,国轩慈善基金会向桐城的捐款共1000万元,包括“教育基金700万元”、“大关镇乡村振兴资金300万元”。同时桐城国轩新能源有限公司规划年产40GWh动力电池项目一期投产暨二期开工仪式正式启动!李缜说,这是把不变的乡思,变成了落地的乡情。这两件大事是李缜情系家乡、造福桑梓的生动体现,诠释了桐城乡贤“致富思源、回馈桑梓”的优良传统。
一代代的乡贤,以桑梓情深造福家乡,以嘉言懿行垂范后世,他们架起了一座新时代的幸福之桥,这座桥蕴藏着历史,彰显着现在,孕育着未来。
汽车在桐城市大关镇甑山村的乡村公路上穿行,在一处开阔的地方停了下来,同行的老师介绍说,这是广西桥,原本的石桥已用水泥浇筑,横跨在三米宽的河道上。经过多次修整,路面加宽,加了护栏,已经看不到原来石头的原貌了,不过从桥墩深黑色的石头上依稀可见其历史的悠久。
在广西桥的东边不远处,还有一座单孔石桥,那叫广东桥。石桥非常的简陋,桥面也用水泥浇筑,从桥面上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一座单孔石桥。下到桥洞,就能看出桥的年代感了。拨开密密的齐腰深的荒草,依然看到麻石条的桥拱和桥墩被灌木、藤蔓掩盖着。那时是秋丰时节,水落石出,桥底就完全裸露出来了,肉眼清清楚楚可见的是长方形麻石条砌成一个半月形的曲桥,那个时代没有水泥,没有钢筋,仅仅是麻石垒起。麻石有长有短,宽度也不一致,上面坑坑洼洼却垒起了这座石桥,屹立不倒几百年。石桥上过往的车辆不少,有崭新的小汽车,有载着满满当当的三轮车,最普遍的是电瓶车。
甑山村的王春轩老人说,这桥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三国时候曹操修建的。因为这里是古铜镇,有两条河,常年水流不断,曹兵是北方人,不习惯过水,而且兵车没办法经过,所以曹操修桥是为了运兵。三国时,这里是魏国吴国交战之地,曹操确实当时屯兵于此,为了攻打屯兵在吕亭镇鲁王山的鲁肃。所以这个传说也好像有点道理。他解释说,因为魏、吴交战,需要大量的兵器。距这不远的地方,有出产铜矿石的铜山,人们将铜矿石运来,打井冶炼。只有甑山这里的11口井炼铜成功,久而久之,后来为了纪念,这里就称铜镇。我明白了甑山村部墙上“魅力古铜镇,活力新甑山”的由来了。王春轩老人说,他以前还见过11口古井,1984年,十字街口的中心井还可以见到,现在都没了。
王春轩老人与共和国同龄,他是“九大”时入党的,老人家最自豪的事情是在桐中读书时作为红卫兵代表进京被毛主席接见过。他在80年代,曾任甑山乡的党政办主任,老人家虽年逾古稀,但记忆力好,思路清晰,说起甑山的历史掌故,人物那是如数家珍。若说曹操当时为了攻打屯兵在附近的鲁肃而修桥,那曹操修的桥为何取名广东桥、广西桥?
他说,在清朝时,甑山有两个人在外地做生意。那位广西做生意的人回来发现河上没有桥,老百姓过往不方便,于是便捐资修桥,老百姓感恩戴德,就称他修的桥为广西桥。那位在广东做生意的人,也许是受到前贤的启发感染,也许是内心不甘,同是家产万贯的生意人,岂甘落后?他也出资在靠东边的河上架起了一座单孔石桥。老百姓也感恩戴德,就称他修的桥为广东桥。斑驳的石头上没有留下只字片语,修桥之人的名姓不可考,但这种富了不忘乡邻、捐资回报桑梓的情怀也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中代代赓续。
……
新能源电池大佬、国轩高科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缜也是甑山的。2022年8月8日,国轩慈善基金会向桐城的捐款共1000万元,包括“教育基金700万元”、“大关镇乡村振兴资金300万元”。同时桐城国轩新能源有限公司规划年产40GWh动力电池项目一期投产暨二期开工仪式正式启动!李缜说,这是把不变的乡思,变成了落地的乡情。这两件大事是李缜情系家乡、造福桑梓的生动体现,诠释了桐城乡贤“致富思源、回馈桑梓”的优良传统。
一代代的乡贤,以桑梓情深造福家乡,以嘉言懿行垂范后世,他们架起了一座新时代的幸福之桥,这座桥蕴藏着历史,彰显着现在,孕育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