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格“物”致知:具象名词的转品
——丁卫华组诗《药到未必病除》读后感
文章字数:1255
  陕西·陈啊妮
  在我们俗常的理解和实践中,某种肉体的疾患是可以“药到病除”的,是可以借用外部手段治愈的,而诗人丁卫华无疑首先在题目的隐喻中埋下了一个伏笔,疼痛是精神的烟花,在我们的精神和肉体互为审视、观照中,“药到未必病除”是一种假想的可能和确认,而在整组的行文中,对于具象的“药”,理性的临床医学经验融合冥思中的生命体验,一种纯粹的语言幻象在不断推衍、裂变,并在主旨挖掘中通过对话、叙述、语言的思辨中来探索,具象的“药”与事物或观念之间的化学变异,以及物理性传统展现。
  诗人丁卫华罗列的十三味药“单硝酸异山脂”“胰岛素”“丹参”“厄多司坦”“氯化钾”等西药化学名词中,无疑在其种种药性的常规化表象呈现中,首先是基于客观的功效考察,对于正常的病理固化性使用语言力量“打破”。诗人是采用了一种透视,迂回的象征暗喻手法,在冷叙事、零抒情中分野具象的“药”在语言下的“化学”反应,在沉重的药名里放射出生命体验温情的反刍。“支气管的命脉里/流畅的呼吸诡异跌出喘息的挣扎/一念成魔/一念成佛/后遗症合并症是对难兄难弟”《丹参》,无疑在悖论偏离轨道的思想纵深,对于表象的生命之痛,词语的反制是受限的,而诗人亦在这个思想“限度”中不断幻境于一种剥离,即对于药到病除里的“未必”的深度探索。
  诚然,这样的探索不是简单的直觉支配,在诗人强大和丰盈的知识储备中,对于这“十三味”药的药理属性表述,诗人使用了语言的异质化指涉其背后,深藏于暗处的幻想危险性的东西,甚至有可能岌岌可危的生命本体发出悲悯的思辨。“所有的枷锁/才能寻找一块放飞自我的净土/需要稀释的谎言提前下岗/我在果粒橙后知后觉的光环下/黯淡无光”《氯化钾》。当诗人以思想的强光洞彻肉体骨骼,这些名词的化学“心理景观”就叠印在文本的暗处,成为加强诗歌生命韧性的反作用力,以及充盈幅度感的苍悯处境,这些不是语言惯性,而是生命与生俱来的悲悯与仁慈,就如“在措手不及的注解里/横扫千军/举目无亲的病灶/在与世隔绝的谎言或安慰时代/相互推诿”《胶囊》。诗人在药性的挥发中,不断闭环于某种非理性的生命力同情,药名是思想的“引子”,不断渗透性激发作用于肉体和精神的反弹。
  当十三味药作为语象引申,就有了十三个生命本体的语言下的病理反应。诗人在设象中立意新颖,智性和通达,善于处理私立意象视角,用直白和亲近生活的事物缩小生活的空间,使一些司空见惯的“药”,在谋求诗意中出现悖论洞察的成立,即“药到未必病除”。在诗歌的思想布局中,格物致知的洞察是策略,诗人对于具象名词的强大思辨是赋予了深层次的转品作用力,即单一药名的名词化解释里的非理性动能推衍,使一些常规化的冠名演绎成为新的语言功效,极具排他性。从整体宏观来分析,诗人对诗歌诉诸了丰盈的思考,语言也具有极强的专业度,对于日常意象的非常规艺术化推衍,诗人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现代诗语考察例证。
  作者简介:陈啊妮,女,现居西安。评论入围第六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有诗及诗评在《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长江丛刊理论》《长江文艺》《散文诗》等期刊发表,著有合集《与亲书》。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