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携科技之力助力创新发展再上新高度
文章字数:3630





强力从于科技,蕴发始于普及。让科技之光照耀未来,让科普之光照亮全民,已然成为科协系统需要长期去贯彻和执行的中心任务。近年来,马鞍山科协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科协的有力指导下,全市各级科协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科协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积极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建设,履行“四服务”工作职责,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增强服务科技工作者能力、夯实科协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新时代引领新的使命担当,只有高擎理想的旗帜,才能坚定前行的脚步。党的二十大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动员令,深刻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马鞍山科协不断强化科技界思想政治引领,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市各级科协组织高站位、强认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牢牢把握“三个第一”,坚持把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作为做好科协工作的重要遵循。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肩负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任,坚定创新自信,保持创新活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聚焦人才 在助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作为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干事创业的源头活水,是永葆科协创新活力的基石。马鞍山市科协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五年来,向上级科协推荐优秀科技工作者33名,其中含山县一中高级教师王茂华获“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马钢车轮团队荣获首届“安徽省创新争先奖”,中钢矿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安徽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广泛开展典型事迹宣传、走访慰问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等活动,切实增强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支持学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共举办各类学术活动500余场次,其中重点学术活动44项,3万人次参与活动,交流学术论文2000余篇,市农学会、市医学会、市药学会等获得各自专业领域国家及省级年会优秀论文奖140余项;组织开展创新方法理论及应用培训和创新工程师培训班,全市480名企业科技人员参加。全市21个创新项目先后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创新方法大赛,获得奖项18个,居全省前列。向上级科协推荐企业科协优秀典型案例5个,其中3家推选至中国科协。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新”出现多达几十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为此,马鞍山科协做好资源统筹,以实际行动“回应”初心使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组织50余家企业与省级学会对接,开展会企合作,设立科技服务站26家,成功申报省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奖补项目24项;与中国电子学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会员工作站,成功举办中国电子学会创新驱动助力马鞍山行活动;成功举办第七届皖台科技论坛,围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控机床、健康服务等主题开展交流研讨,推动台湾与马鞍山市的科技合作与交流。邀请55人次海智专家来马开展海智对接活动,达成合作协议15个,开展技术服务64次。与苏州中科海创联开展合作,为“双招双引”牵线搭桥。同时,马鞍山科协用心搭建好政府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引导他们积极为全市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成立科技创新智库,又先后设立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装备制造等8个科技咨询小组,围绕马鞍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难点问题,组织决策咨询课题研究18项,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中《关于马鞍山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建议》获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并纳入书记督办重点提案。
科普为民 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上实现新跨越
悠悠万事,民生最大。秉承着科普为民的工作情怀,马鞍山科协始终紧扣民生这颗“定盘星”,深入贯彻实施《马鞍山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市政府出台《马鞍山市全民科学素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每年牵头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年初制定计划、分解任务,年中开展落实情况检查,年末进行总结考核,保证了工作有目标、有落实、有结果,大科普、大协作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马鞍山特色做法在省科协科普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马鞍山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值位列全省第三。
用科技手段织牢民生保障网,充分释放民生“红利”。马鞍山市科协将工作重心向基层不断延伸,“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百场科普报告进社区”等重点科普活动深受群众喜爱。五年来累计举办各类科普专项活动2000余项,受益人群达50万人次。深化科教融合,助力“双减”工作。组建科普讲师团开展科普实验课课后服务试点,参与学生6400人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等青少年科技赛事硕果累累,200多人在全国、省级竞赛中摘金夺银,3名学生赴以色列参加暑期科技创新之旅,科普报告进校园、高校科学营等青少年科普活动,每年参与学生达10多万人次,有效促进了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完善的科普服务理念使得马鞍山市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以市科技馆为龙头,科普大篷车、科普教育基地、校园、社区科普馆舍、传统科普基础设施为补充和拓展的现代科技馆体系,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市科技馆坚持免费开放,累计接待观众303万人次。同时积极开展临时展览、科学表演秀、科普实验课、科技馆进校园、进社区等公益科普活动,受益群众约22万人次。全市建有市科普教育基地39个、校园科技馆10个、社区科普馆11个、科普大篷车3辆,流动科技馆巡展实现常态化。全市注册“科普中国”信息员1万多人,在线注册科技志愿者5000多人,注册科技志愿服务队200多支。
除了日常巩固工作成效,创新工作方案,面对疫情“大考”,马鞍山科协发挥科协系统科技工作者专业优势,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勇当疫情防控志愿者、宣传员、指导员,利用科普中国App等资源,为群众提供健康防护、疫苗接种等科普服务和应急科普指导。向全市科协工作者发放参与疫情防控倡议书,制作发放疫情防控科普挂图,开展防疫科普知识竞答,参加20多万人次。各园区科协积极助力疫情期间企业复工复产,市航海学会、市农学会等学会积极捐赠防疫物资,市心理学会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为疫情防控贡献科协力量。
夯基固本在壮大科协组织力量上实现新提升
人心齐,泰山移。马鞍山市科协聚力夯基固本,自我革命,在日常工作中保持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在系统改革方面,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和科协系统深化改革部署要求,坚持突出问题导向,出台《马鞍山市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增强科协领导机构中基层科技工作者的代表性,全面推进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工作。市医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与南京市科协签订《合作协议》,加快融入南京都市圈,推进人才合作、科普资源共享、学会交流。市科协党组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完成市委巡察组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整改措施140项,完善机关内部管理制度32项。机关作风建设、效能建设得到加强,机关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严格按程序选拔任用干部,开展机关干部交流轮岗10人次,实现重要岗位全覆盖。党员干部深入结对共建社区,常态化做好联系服务基层工作,选派1名科级干部驻村任职,助力乡村振兴。市科协获省科协系统先进单位称号,2017、2018年度市目标考核获优秀等次。
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加上素质过硬、敢闯敢拼的干部队伍,马鞍山科协用实干书写全市科普工作新篇章,用“实绩”说话,雨山区被中国科协评为“十三五”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总结评估优秀单位,和县科协鲁炳贵被中国科协评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个人,市科协、雨山区科协被评为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市科技馆、和县台湾农民创业园被认定为“十四五”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市建成省科普教育基地6个、省科普示范社区41个、省示范农技协21个。
五年逐梦振兴,五年追赶跨越,亮眼成绩单的背后凝结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协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智慧和汗水。如今科技之帆已然扬起,马鞍山市科协将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人才优势,凝聚科技工作者智慧和力量,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创新攻关克难,以开拓进取的精神、顽强拼搏的姿态回应时代呼唤,在新时代新征程自觉肩负起科技创新使命责任,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全力争做“三高地、两先锋”,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而不懈奋斗!
(黄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