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行走在大关的土地上
文章字数:1907
安徽·徐亚红
人们对土地总是怀有别样的情感。诗人艾青就这样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土地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土地是我们最后的皈依。土地让我们的双脚走得踏实,走得坚定,走得从容,也让我们对远方有了行走的欲望与冲动,譬如桐北古镇大关的那片热土,一直馋着我,诱着我去体验、去探幽。
那日,秋雨绵绵,我走进了古镇大关,走进了山间小道。
大关有山有水有歌有故事。我有意避开宽阔水泥路面上的车水马龙,在布满松针和落叶的松软的山路上慢行。季节走到了深秋,森林一片苍黄,天空少了飞鸟,池塘干枯,一池残荷几乎低到了尘埃里,“秋风萧索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寒意已侵袭,天地一片苍然,只有路旁的几株野菊还在寒风里摇曳。我立在风中,如草木般的清静。
一会在山中,一会在田野,一会在桥上,一会在水边,就这样走走停停,任性放空自己,多么惬意。山静止得像一幅油画,稻田里是秋收后的空旷,水边停靠着一艘小木船,船与主人在一个个星辰与黄昏里,相伴无言,且如此挚爱,陪伴也许就是一生。小时候,我们的父辈踩着水车,牵着耕牛,哼着民谣,喊着号子的情景依然那么清晰。小木船、水车和耕牛是几代人的记忆。农耕文化是抹不去的乡愁。麻石条铺就的石拱桥,年代久远,那一道道深深的车辙,承载着多少个推着独轮车的身影。枯黄的野草疯长到整个路面,泥土被野草遮得严严实实的,我俯下身子,贴近大地,倾听泥土翻卷的声音,我仿佛听到春的脚步声。踩着松软的泥土,心随之舒缓下来,泥土与我都是安静的,周围的一切也都慢下来了,雨水滴在枯草上,把鞋底摩擦得干干净净。我脱下我的鞋子、袜子,让双脚裸露,让脚趾沾染泥土的清香,让身心贴着自然。我想脱去过往,脱去浮尘,脱去粗俗,脱去傲慢。那个曾经赤着脚,奔跑在深秋稻田里的活泼少年,已越来越远了。我喜欢回望,就像我时常深情回望我的故乡,回望故乡的炊烟,回望来路一样。田埂上,草挨着草,层层叠叠,相互簇拥,相互陪伴与陪衬,这一路被我双脚踩趴下的草,有的娇嗔地伏贴着泥土,就像幸福恋人,总是甜蜜的模样。有的又爬起来了,惊叹小草的顽强爬起,这也是小草历练自己,蓄积力量,待来年春日,再度返青,满坡青青草。路边的野菊有的开放得饱满热烈,有的耷拉着,有的枯萎到了生命的尾声。无论哪一株野菊,都奈何不了秋风与寒霜,挺不过这个冬天。冬天近了,春天也就不远了,万物生命的春天就在不远处。生命有可期,那是幸福等待。植物们等待着生命的轮回,那么人呢?又何尝不是。庸常岁月里,除了烟火,还有诗和远方。
走过那边山林,前面是原野,稻子收割尽了,田里只剩下稻茬,还有堆放在田角处的稻草堆,这是我眼里最熟悉的风景,这风景陪伴我从童年走到少年。如今离开故乡很久,故乡深秋稻田里那些劳作的场面时常在脑海里翻腾。少年时妈妈曾说,要想过上穿袜子鞋的日子,唯有好好读书。我算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在母亲的鞭策和鼓励下,被录取了师范学校,顺利端上了“铁饭碗”。人往往是矛盾的,越是少年时急于摆脱的事情,中年时越是反复咀嚼回味。我的心里和梦里常常回到我的故乡,那里有我的童年和少年,还有我熟悉的人。每每忆起,总是那么清晰且亲切。
这一片荒凉的废墟之上,还有几朵不知名的野花在风中摇曳,从土墙和散落满地的碎瓦片上判断,这里曾经是有过烟火的。村庄可能整体搬迁了。人往高处走,村庄也是,传统的建筑结构已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于是便有了迁徙,便有了挪移,便有了搬迁。我的老家也是。童年时,居住在土坯房子里,几户人家屋檐连着屋檐,四合院式的结构,中间有口天井,雨天听雨,雪天看雪,晴天偶有燕子绕梁低飞,也有小鸟安窝屋檐下。少年时,搬进青砖瓦房里,房子高了,屋里更亮了,燕子飞进堂屋安窝了。中年后,搬进小城安家落户,感觉离大地远了,离白云更近了。然,人无论走到哪里,心中始终忘不了自己的胞衣之地。
我长大了,我的村庄也越来越老了。老得只剩下几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执拗地坚守着,每次回到这里,看到94岁的三奶奶坐在门口跟我笑呵呵地打招呼,我就觉得那是一种来自骨子里的幸福。老宅四周,草木葳蕤,父亲常说房子需要人居住的,没了烟火味的老宅孤孤单单地守在那里,院子里的农具,灶台旁的水井,屋后的菜园和田园,它们曾经都是我父母生命的一部分。村庄老了,老宅老了,老人更老了,我不知道这里的一切还能坚守多少年?它曾经接纳了多少生命?又送走了多少生命?
行走在古镇大关的风中,行走在大关风中的土地上,如同双脚踏入我的故园一样。大关的美与沧桑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总觉得大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除了山歌和故事,总有一些东西还在隐藏着,酝酿着,召唤着,召唤我一次又一次前往,走一走坚实的大地,丰盈自己的人生。
人们对土地总是怀有别样的情感。诗人艾青就这样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土地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土地是我们最后的皈依。土地让我们的双脚走得踏实,走得坚定,走得从容,也让我们对远方有了行走的欲望与冲动,譬如桐北古镇大关的那片热土,一直馋着我,诱着我去体验、去探幽。
那日,秋雨绵绵,我走进了古镇大关,走进了山间小道。
大关有山有水有歌有故事。我有意避开宽阔水泥路面上的车水马龙,在布满松针和落叶的松软的山路上慢行。季节走到了深秋,森林一片苍黄,天空少了飞鸟,池塘干枯,一池残荷几乎低到了尘埃里,“秋风萧索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寒意已侵袭,天地一片苍然,只有路旁的几株野菊还在寒风里摇曳。我立在风中,如草木般的清静。
一会在山中,一会在田野,一会在桥上,一会在水边,就这样走走停停,任性放空自己,多么惬意。山静止得像一幅油画,稻田里是秋收后的空旷,水边停靠着一艘小木船,船与主人在一个个星辰与黄昏里,相伴无言,且如此挚爱,陪伴也许就是一生。小时候,我们的父辈踩着水车,牵着耕牛,哼着民谣,喊着号子的情景依然那么清晰。小木船、水车和耕牛是几代人的记忆。农耕文化是抹不去的乡愁。麻石条铺就的石拱桥,年代久远,那一道道深深的车辙,承载着多少个推着独轮车的身影。枯黄的野草疯长到整个路面,泥土被野草遮得严严实实的,我俯下身子,贴近大地,倾听泥土翻卷的声音,我仿佛听到春的脚步声。踩着松软的泥土,心随之舒缓下来,泥土与我都是安静的,周围的一切也都慢下来了,雨水滴在枯草上,把鞋底摩擦得干干净净。我脱下我的鞋子、袜子,让双脚裸露,让脚趾沾染泥土的清香,让身心贴着自然。我想脱去过往,脱去浮尘,脱去粗俗,脱去傲慢。那个曾经赤着脚,奔跑在深秋稻田里的活泼少年,已越来越远了。我喜欢回望,就像我时常深情回望我的故乡,回望故乡的炊烟,回望来路一样。田埂上,草挨着草,层层叠叠,相互簇拥,相互陪伴与陪衬,这一路被我双脚踩趴下的草,有的娇嗔地伏贴着泥土,就像幸福恋人,总是甜蜜的模样。有的又爬起来了,惊叹小草的顽强爬起,这也是小草历练自己,蓄积力量,待来年春日,再度返青,满坡青青草。路边的野菊有的开放得饱满热烈,有的耷拉着,有的枯萎到了生命的尾声。无论哪一株野菊,都奈何不了秋风与寒霜,挺不过这个冬天。冬天近了,春天也就不远了,万物生命的春天就在不远处。生命有可期,那是幸福等待。植物们等待着生命的轮回,那么人呢?又何尝不是。庸常岁月里,除了烟火,还有诗和远方。
走过那边山林,前面是原野,稻子收割尽了,田里只剩下稻茬,还有堆放在田角处的稻草堆,这是我眼里最熟悉的风景,这风景陪伴我从童年走到少年。如今离开故乡很久,故乡深秋稻田里那些劳作的场面时常在脑海里翻腾。少年时妈妈曾说,要想过上穿袜子鞋的日子,唯有好好读书。我算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在母亲的鞭策和鼓励下,被录取了师范学校,顺利端上了“铁饭碗”。人往往是矛盾的,越是少年时急于摆脱的事情,中年时越是反复咀嚼回味。我的心里和梦里常常回到我的故乡,那里有我的童年和少年,还有我熟悉的人。每每忆起,总是那么清晰且亲切。
这一片荒凉的废墟之上,还有几朵不知名的野花在风中摇曳,从土墙和散落满地的碎瓦片上判断,这里曾经是有过烟火的。村庄可能整体搬迁了。人往高处走,村庄也是,传统的建筑结构已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于是便有了迁徙,便有了挪移,便有了搬迁。我的老家也是。童年时,居住在土坯房子里,几户人家屋檐连着屋檐,四合院式的结构,中间有口天井,雨天听雨,雪天看雪,晴天偶有燕子绕梁低飞,也有小鸟安窝屋檐下。少年时,搬进青砖瓦房里,房子高了,屋里更亮了,燕子飞进堂屋安窝了。中年后,搬进小城安家落户,感觉离大地远了,离白云更近了。然,人无论走到哪里,心中始终忘不了自己的胞衣之地。
我长大了,我的村庄也越来越老了。老得只剩下几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执拗地坚守着,每次回到这里,看到94岁的三奶奶坐在门口跟我笑呵呵地打招呼,我就觉得那是一种来自骨子里的幸福。老宅四周,草木葳蕤,父亲常说房子需要人居住的,没了烟火味的老宅孤孤单单地守在那里,院子里的农具,灶台旁的水井,屋后的菜园和田园,它们曾经都是我父母生命的一部分。村庄老了,老宅老了,老人更老了,我不知道这里的一切还能坚守多少年?它曾经接纳了多少生命?又送走了多少生命?
行走在古镇大关的风中,行走在大关风中的土地上,如同双脚踏入我的故园一样。大关的美与沧桑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总觉得大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除了山歌和故事,总有一些东西还在隐藏着,酝酿着,召唤着,召唤我一次又一次前往,走一走坚实的大地,丰盈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