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汇聚众智 赋能发展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整合资源推动气象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工作纪实
文章字数:2226
    中俄大气光学研讨会现场。

    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举办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读书班现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气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实施气象科技力量倍增计划。
  安徽省气象局拥有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农业生态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等国省级创新平台,依托创新平台资源,围绕优势学科领域,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我省气象业务、科研、服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一系列成绩。
  为深入贯彻落实《纲要》要求,着力推进协同高效的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在省气象局指导协调下,针对平台建设运行中资源统筹、研发力量、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聚焦气象业务服务中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联合多家单位通过整合盘活资源,增加科技力量,构建了开放协同的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形成科研业务服务融合发展新业态;促进学科交叉融通,不断扩大“朋友圈”,提升平台创新能级;完善管理机制,释放政策红利,建立激发气象科技创新动能新机制;引智育才,发挥平台筑巢引凤作用,搭建气象科技创新人才新干线。通过一系列工作的有效实施,该所逐步破解了平台建设运行中的难点痛点,推进了平台提质增效,进一步增强了我省气象科技协同创新能力。
  整合集约资源增强平台整体实力
  针对原先平台小而散、资源分散、合力不强等问题,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通过整合资源集约打造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将其他各类研发机构、实验室、基地等纳入统一平台体系和地方科技机构统计,增加科技力量,基本形成“汇聚众智、赋能发展”的省级气象科技创新策源地,并成功申报获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创新团队作为平台的创新主体,以数字化转型、淮河流域试验等为切口,该所充分发挥团队的主体作用和平台的支撑作用,最大程度解决“低水平重复、各自为政”的突出问题,实现统筹集约。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在省局指导协调下,由省气科所汇聚高新企业、基层单位等各方创新资源,加大江淮气象联合基金资助力度;依托平台引智引才,协调组织各方力量,聚焦核心科学问题,提升基金申报质量。同时,该所坚持上下联动,全省一盘棋,以平台带动市县共同参与,延伸助力滁州皖东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中心、长丰高分应用分中心等市县级平台建设与发展。
  推动产学研用强化平台支撑作用
  为破解以往创新平台研发“自成体系”,业务转化和成果落地不够,核心业务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省气科通过与国家级、省级各单位的互联互通,开展基于卫星遥感的监测预警、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降水结构的星地联合监测、强对流监测预警中新资料应用等技术研发,有力地支撑了协同观测、预报预警和专业气象服务等工作,多人次入选全国遥感真实性检验、作物遥感监测评估、高价值数据产品认定等专家组,初步形成融入式发展模式;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安徽大学、四创电子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联合开展项目研发、实验室和基地共建、学术交流、科学试验以及人才培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反哺科技创新,依托创新平台联合研制的能见度仪、农业大数据应用技术、生态遥感技术等实现落地应用;设立自主创新课题机制,充分发挥创新平台各方主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推动科技创新与业务服务相互促进和支撑。
  促进学科交叉提升平台创新能级
  围绕省局统筹谋划的第二次淮河试验,省气科依托重点实验室、寿县观象台等创新平台,与国家级业务单位、清华大学、中科大、中科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在观测平台建设、外场观测推进、科学数据积累以及人才团队组建等方面奠定了重要基础;围绕量子气象应用的命题,主动对接国家实验室、中科大、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优势力量,研讨确定学科交叉点,明确研发方向和路径,目前量子测风雷达原型机已在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进行应用试验,量子计算与气象融合应用工作纳入省科技厅“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场景应用案例,此举逐步解决创新质量不高,高水平、标志性成果产出不够等问题。
  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平台创新活力
  为进一步发挥人才作用,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平台落实国省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制定《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包干制”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简化预算编制、强化成果导向,增强科研获得感;推进成果转化步入操作流程,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同时,平台发挥高层次人才引进作用,择优引进博士4名,组织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成功申报江淮气象联合基金;牵头编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开展博士后揭榜领题活动;组织青年委员会和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形成一对一导师培养制。平台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方位加强作风学风建设,通过高质量发展研讨、党建与科研融合问卷调查、思想动态调研、青年论坛等多种形式,营造风情气正、积极向上的科研环境,为平台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云厚者,雨必猛;弓劲者,箭必远。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在省气象局的领导支持下,将紧紧围绕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以气象事业发展的新需求、新任务为核心,进一步扩大合作和交流,整合资源、促进融通,努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安徽气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赵倩)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