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自我管理 远离大肠癌
文章字数:1624
一、我国大肠癌现状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相比起肝癌、肺癌、胃癌等肿瘤,大肠癌的“名气”并没有这么大,但它的威力可不容小觑。大肠癌是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 大肠癌发病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排第四位,另据香港医管局统计资料显示,大肠癌在男性和女性死于恶性肿瘤中均排名第二。
二、大肠癌是“懒癌”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大约30%-50%的癌症都是可以通过规避危险因素来预防的。虽然大肠癌来势汹汹,但它却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大肠癌是“懒癌”,其典型病变途径是从癌前病变到异型增生再到大肠癌,整个过程为5~10年时间。这也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的时间窗。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中指出,规范大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和实施方案,对保证大肠癌防控效果至关重要。
三、怎样预防大肠癌
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在生活中怎样预防大肠癌?或者说,我们通过什么简单又容易做到的方式来避免患上大肠癌呢?
(一)健康的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预防大肠癌的十六字方针,值得市民朋友学习,也较容易在生活中做到:
合理膳食:提倡健康饮食,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乳制品、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
适量运动: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戒烟戒酒:减少酒精和香烟的摄入,酒精会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加强对烟雾中致癌物质的吸收。
心理平衡: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
(二)早期筛查
1、筛查前首先要——“对号入座”
一般人群:应从50岁开始筛查大肠癌。50岁以上的人,无论男女、是否有症状及危险因素,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高危人群:应从40岁开始定期筛查大肠癌。这批高危人群,主要指:有炎症性肠病、肠道息肉、有长期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史、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术后、慢性胆道疾病;有下腹部放疗史;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
遗传性高危人群:指有大肠癌家族史者,应从40岁开始筛查。另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最新指南,如有1名一级亲属在60岁前诊断或2名1级亲属在任何年龄诊断大肠癌,应从家族中最早诊断大肠癌者的患病年龄减去10岁开始筛查,或是最迟于40岁开始每年做结肠镜检查。
以下危险因素人群也需要重视结直肠癌的筛查:经常熬夜久坐的人、男性腹部肥胖、低体力活动者、糖尿病、红肉和加工肉类高摄入者、吸烟、大量饮酒者。
2、大肠癌筛查方法——“排雷”重于“拆弹”
粪便隐血试验检查:40岁以上无症状高危对象,建议每年一次大便隐血实验检查,如果隐血试验阳性,就要进一步肠镜检查。
基因检测:有遗传性大肠癌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接受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阴性者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
肠镜检查:45-75岁无症状筛检对象,每5年接受1次肠镜检查。结直肠镜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大肠癌的筛查和预防手段。
3、如何发现大肠癌——学会和身体对话
(1)远离肠道“肿瘤君”,你与“便便”之间不得不说的秘密
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由原来的每天一次变成每天两三次,排便费劲,每次有里急后重的感觉;若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症状,可能是因为肿瘤的生长影响了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
大便形状变化:如果一个中年人,突然出现大便变细,如拉了几十年的香蕉状便便,近几个月忽然变成了条带状且混有粘液,要小心大肠癌的可能。
大便带血或者粘液便:这是最常见的信号,肿瘤组织比较脆弱,大便通过的时候,会造成癌细胞损伤,可造成小血管破裂出血,不能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
朋友们,记得上完厕所回头看一看大便!
(2)腹痛或腹胀
大肠癌患者因肠道梗阻会腹胀、腹痛,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程度轻重不一,多为隐痛或胀痛。
(3)其他症状
近期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10公斤)、迅速消瘦、贫血查无原因、时有低热;或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腹部包块。
任何人,不论年龄,发现身体的以上“求救信号”必须尽快到医院检查确诊。其中重要的一项检查就是肠镜检查!
防癌要体检,体检靠自己!(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呼吸科 魏增凤)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相比起肝癌、肺癌、胃癌等肿瘤,大肠癌的“名气”并没有这么大,但它的威力可不容小觑。大肠癌是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 大肠癌发病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排第四位,另据香港医管局统计资料显示,大肠癌在男性和女性死于恶性肿瘤中均排名第二。
二、大肠癌是“懒癌”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大约30%-50%的癌症都是可以通过规避危险因素来预防的。虽然大肠癌来势汹汹,但它却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大肠癌是“懒癌”,其典型病变途径是从癌前病变到异型增生再到大肠癌,整个过程为5~10年时间。这也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的时间窗。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中指出,规范大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和实施方案,对保证大肠癌防控效果至关重要。
三、怎样预防大肠癌
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在生活中怎样预防大肠癌?或者说,我们通过什么简单又容易做到的方式来避免患上大肠癌呢?
(一)健康的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预防大肠癌的十六字方针,值得市民朋友学习,也较容易在生活中做到:
合理膳食:提倡健康饮食,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乳制品、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
适量运动: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戒烟戒酒:减少酒精和香烟的摄入,酒精会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加强对烟雾中致癌物质的吸收。
心理平衡: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
(二)早期筛查
1、筛查前首先要——“对号入座”
一般人群:应从50岁开始筛查大肠癌。50岁以上的人,无论男女、是否有症状及危险因素,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高危人群:应从40岁开始定期筛查大肠癌。这批高危人群,主要指:有炎症性肠病、肠道息肉、有长期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史、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术后、慢性胆道疾病;有下腹部放疗史;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
遗传性高危人群:指有大肠癌家族史者,应从40岁开始筛查。另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最新指南,如有1名一级亲属在60岁前诊断或2名1级亲属在任何年龄诊断大肠癌,应从家族中最早诊断大肠癌者的患病年龄减去10岁开始筛查,或是最迟于40岁开始每年做结肠镜检查。
以下危险因素人群也需要重视结直肠癌的筛查:经常熬夜久坐的人、男性腹部肥胖、低体力活动者、糖尿病、红肉和加工肉类高摄入者、吸烟、大量饮酒者。
2、大肠癌筛查方法——“排雷”重于“拆弹”
粪便隐血试验检查:40岁以上无症状高危对象,建议每年一次大便隐血实验检查,如果隐血试验阳性,就要进一步肠镜检查。
基因检测:有遗传性大肠癌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接受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阴性者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
肠镜检查:45-75岁无症状筛检对象,每5年接受1次肠镜检查。结直肠镜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大肠癌的筛查和预防手段。
3、如何发现大肠癌——学会和身体对话
(1)远离肠道“肿瘤君”,你与“便便”之间不得不说的秘密
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由原来的每天一次变成每天两三次,排便费劲,每次有里急后重的感觉;若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症状,可能是因为肿瘤的生长影响了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
大便形状变化:如果一个中年人,突然出现大便变细,如拉了几十年的香蕉状便便,近几个月忽然变成了条带状且混有粘液,要小心大肠癌的可能。
大便带血或者粘液便:这是最常见的信号,肿瘤组织比较脆弱,大便通过的时候,会造成癌细胞损伤,可造成小血管破裂出血,不能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
朋友们,记得上完厕所回头看一看大便!
(2)腹痛或腹胀
大肠癌患者因肠道梗阻会腹胀、腹痛,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程度轻重不一,多为隐痛或胀痛。
(3)其他症状
近期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10公斤)、迅速消瘦、贫血查无原因、时有低热;或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腹部包块。
任何人,不论年龄,发现身体的以上“求救信号”必须尽快到医院检查确诊。其中重要的一项检查就是肠镜检查!
防癌要体检,体检靠自己!(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呼吸科 魏增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