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从货币政策传导角度探讨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文章字数:2646
  摘要:中小微企业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促进社会就业和科技进步,而当前中小微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融资难困境,阻碍了其发展壮大。我国近些年来不断颁布货币政策,尝试帮助解决其融资难问题,但却因商业银行环节不畅通,使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不佳。因而,本文通过具体分析造成商业银行环节堵塞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促进货币政策传导高效,使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信贷服务。
  关键字: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货币政策传导
  一、引言
  截至2017年底,全国80%以上的就业、70%以上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是由中小微企业贡献的,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在市场中的占比也超过了九成。无疑,中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但是,在我国不断推出各类政策、持续扩大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余额的情况下,中小微企业却仍然无法摆脱融资难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截至2017年底的潜在融资需求高达4.4万亿美元,供应却仅有2.5万亿美元,说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缺口高达1.9万亿美元。
  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内学者从各种角度为其寻找解决方案,研究成果丰富。但需注意的是,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这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之下,商业银行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只有商业银行发挥了充足的作用,才可以将货币政策落到实处。现实中,我国商业银行面对中小微企业却“不能贷、不敢贷、不愿贷”,使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难以解决。因而,本文选择着眼于分析商业银行这一重要传导环节堵塞的原因,为其畅通提供解决方案,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取需要的贷款。
   二、商业银行环节堵塞原因分析
  (一)双重约束之下商业银行难以提供充足贷款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经营风险变大,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这加大了商业银行出现投资与贷款损失的可能性。为了满足在此情形下的预防性需求,提高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快速变现银行资本的能力和以较低成本获得资金的能力,商业银行受到流动约束,倾向于少发贷款。同时,国家去杠杆政策的加力,提高了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难度,资本充足率受到冲击,甚至有部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无法达到我国银保监局的要求。
  在这双重约束之下,商业银行既不敢,也不能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贷款。
  (二)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量,商业银行不敢提供贷款
  我国中小微企业普遍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多为个人或家族经营,所有者个人意志对企业经营影响大,容易出现盲目跟风、追求做大、过度融投资的问题,导致中小微企业普遍抵抗风险的能力弱。其次,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远高于平均水平,截至2019年5月末,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是5.9%,比大型企业高了4.5个百分点。与大企业相比,中小微企业缺少稳定性,处于高风险的位置,再加上我国目前货币政策注重提供优惠政策而非保障商业银行贷款资金安全的不足,使得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经营原则考虑,不敢冒险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
  (三)信息不对称降低商业银行放贷意愿
  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财务金融制度体系普遍不健全,信息透明度较低,难以向外传递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商业银行无法了解其实际经营能力并预测发展前景,出现了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同时,政府部门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影响了银行为中小微企业贷款的意愿。政府部门掌握了大量中小微企业的有效信息,既可以直接反映企业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情况,又能侧面反映企业真实运营情况,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增进对中小微企业的了解。但是,这类信息往往仅在政府部门之间共享,商业银行难以获得,往往只可选择自费进行贷前调查,这延长中小微企业的获得融资时间,并提高了融资成本。
  “惜贷”行为也就在信息不对称之下加剧,商业银行因为所需承担的潜在风险增加,倾向于缩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的贷款规模。
  三、解决方法建议
  (一)多渠道盘活商业银行流动性,健全资本补充机制
  央行可以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降低再贴现率、提高支小再贷款额度、MLF、PSL等方法,为商业银行注入更多的流动性。与此同时,健全可持续、多方位的资本补充机制,加大对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的支持力度,鼓励地方政府利用专项债补充银行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多种政策有利于帮助商业银行打破流动性和资本约束,扩大现有的信贷规模,引导更多资金流向中小微企业。
  (二)完善中小微企业管理机制,落实对商业银行资金保障
  政府加强组织促进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培训辅导活动,开展企业间的交流会,通过规范引领、政策落实、扶持推动等方式,推动企业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提升其抵抗风险的能力。逐步改变目前以窗口指导和道义劝说为主的货币政策,提供物质帮助、政策支持等方式切实保障商业银行贷款资金安全,同时,建立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与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挂钩的激励机制,从而真正激发银行的积极性。
  (三)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提升商业银行对其信任度
  中小微企业要改变目前的“家庭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雇佣专业人才,构建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机制,培养理性的经营理念。商业银行积极引导其按合同约定使用贷款资金的同时,企业也要约束自身行为,规范使用信贷资金。政府积极主动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在全社会构建信用信息的共享机制,帮助银行获取丰富有效的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增进了解,加强信任。
  四、结论
  商业银行由于流动性与资本的约束,出现“不能贷”问题,安全性、盈利性的经营性原则和多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是让商业银行“不敢贷”、“不愿贷”,货币政策因商业银行环节的堵塞,传导不畅,最终使我国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因而,我国急需通过盘活商业银行流动性、健全资本补充机制,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加强对商业银行资金保障,完善信用体系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促进货币政策传导的畅通,为中小微企业获得充足、低价、迅速的贷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齐稚平,刘洋.我国中小银行资本充足性分析[J].银行家,2020(08):11-16+6.
  [2]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ABS团队.微小企业ABS信用风险评估:国际观察与中国路径[J].金融市场研究,2019(09):118-128.
  [3]许国吉,高燕,汤茂洋,李悦铭.货币政策传导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9(12):34-39.
  [4]王洪泽.基于“区块链+征信”改善小微企业融资难——以信息不对称视角[J].全国流通经济,2021(06):75-78.DOI:10.16834/j.
  cnki.issn1009-5292.2021.06.024.
  [5]陈兵,富尧,宋丽莉.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方式评析与国际借鉴[J].当代金融家,2021
  (11):138-139.
  (上海财经大学 汤乐)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