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一个脱俗的时间名词点亮了深婉的诗空
文章字数:1714
湖北·陈明火
一个脱俗了的时间名词——“白天”,点亮了深婉的诗空。这是我第二次读诗人王爱红《参观泾县红星宣纸厂》所感悟到的。我记得在第一次读此诗时,读出了“在常语(‘白天’)里显奇妙”(拙评《幻变中的“用常得奇”——读<王爱红的诗>》)。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王爱红的诗是“好诗”,也就“不厌百回读”了。
无疑的,一个时间属性的名词——“白天”,如同所有的时间名词一样,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只有那些有创造性的诗人将之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方才使之超凡脱俗。昔时,朦胧诗人代表之一、画家芒克《一个死去的白天》之“白天”,与诗人王爱红《参观泾县红星宣纸厂》之“白天/从草叶上/从树枝上升起”的“白天”一样,亦拥有脱俗的姿态与气质。芒克的《一个死去的白天》是这么写的:“我曾与你在一条路上走/我曾眼睁睁地看着你/最后死于这条路上/我仿佛和你一样感到/大地突然从脚下逃离而去/我觉得我就好象是你/一下掉进粘乎乎的深渊里/尽管我呼喊,我呼喊也没有用/尽管我因痛苦不堪而挣扎/我拼命地挣扎,但也无济于事/于是我便沉默了,被窒息/像你一样没留下一丝痕迹/只是在临死的一瞬间/心里还不由得对前景表示忧虑”。诗人芒克将“白天”置于诗题,诗尾给人留下余音绕梁的回味,即对以后接踵而来的一个个“白天”,继续运送着挥之不去的“忧虑”,并以此暗寓着在一个特殊时期里艰难地生存的人们难以看到光明的缕缕思绪。
诗人王爱红《参观泾县红星宣纸厂》中的“白天”与诗人芒克《一个死去的白天》之“白天”相比,完全是另一种背景、另一种兴味。诗为:白天/从草叶上/从树枝上升起/有太阳的白天我无话可说/没有太阳的白天就像加了一个暗底儿/他们所追求的特殊效果/从草叶上/从树枝上,他们/抽取一张又一张宣纸/我就在上面写诗,脑海里/嵌进一些黑色的文字/今天,我们是幸运的/碰巧遇见,他们在制造/有史以来最大的宣纸/哇——从草叶上/从树枝上抽出来/像整整一个白天一样大/我看不清有多少人/有多少赤膊的力都聚集在这张宣纸上/但有一点我可以相信/这里面没有写字绘画的人/甚至没有一个文人/不!他们都是文人/全天下的文人都在这里/把一个干干净净的白天高高地抬起。
诗的起点很高(省去了一般诗人喜欢的渲染、点染与烘托等),将隐深的含蕴悄悄地立于诗前。而后,再将“白天”与“泾县红星宣纸厂”(地名)、“宣纸”(物名)及“草叶”“树枝”(制造宣纸的材料)、“他们”(劳动者)等组合成鲜活的诗句,构成一首脱俗的诗作。
“白天/从草叶上/从树枝上升起”。诗中的这种非太阳、炊烟等物象式的“升起”,让“白天”有了“他们所追求的特殊效果”。这个不一样的“白天”,诗意地代指或喻指着诗人王爱红所参观的泾县红星宣纸厂里所生产的“宣纸”。另外,从诗的结构与诗意的层层深入上说,这“升起”的“白天”,还为下一节直面“宣纸”(本体)与“白天”(喻体)以及“他们”(劳动者)的形影相顾与诗意互动作好了铺垫。比如:“他们/抽取一张又一张宣纸……我就在上面写诗,脑海里/嵌进一些黑色的文字”。从中,我们可以觉察到作为画家、书法家的诗人王爱红,对宣纸是情有独钟的,对制造宣纸的“他们”是满怀敬意的。又比如:“他们在制造/有史以来最大的宣纸”“像整整一个白天一样大”,拓展了“白天”的比喻义与引申义,间接地礼赞了制造“白天”与“有多少赤膊的力都聚集在这张宣纸上”的“他们”。这里,诗人除了揭示出“宣纸”与“整整一个白天一样大”的隐深意义外,更重要的是将“我们”(即“参观泾县红星宣纸厂”的人们)的惊喜(“幸运的”)与惊叹(“哇”)融入其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进而,对“把一个干干净净的白天高高地抬起”的“白天”之制造者赞赏有加。此节,诗人再次表明“宣纸”是“从草叶上/从树枝上抽出来”,可见在反复修辞的妙用里强调了“宣纸”的原材料的重要性以及劳动者精心制造“宣纸”的艺术性与创造性等,均留下了味外之味。
一个脱俗了的时间名词——“白天”,在诗人王爱红、芒克的诗中未沾染庸俗之气,且带着不同时代的心灵记忆,可说是尽显委婉缠绵、意蕴含蓄之妙。这种令司空见惯的时间名词——“白天”,自如地放射出诗人内心诗性的光芒,让“我的心燃烧/照亮黑暗的陷阱”(包容冰《不留擦痕》)或“是我们诞生了我们/是诞生”(北岛《新世纪》),的确能获得无数读者的一份敬慕,一份赞佩。
一个脱俗了的时间名词——“白天”,点亮了深婉的诗空。这是我第二次读诗人王爱红《参观泾县红星宣纸厂》所感悟到的。我记得在第一次读此诗时,读出了“在常语(‘白天’)里显奇妙”(拙评《幻变中的“用常得奇”——读<王爱红的诗>》)。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王爱红的诗是“好诗”,也就“不厌百回读”了。
无疑的,一个时间属性的名词——“白天”,如同所有的时间名词一样,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只有那些有创造性的诗人将之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方才使之超凡脱俗。昔时,朦胧诗人代表之一、画家芒克《一个死去的白天》之“白天”,与诗人王爱红《参观泾县红星宣纸厂》之“白天/从草叶上/从树枝上升起”的“白天”一样,亦拥有脱俗的姿态与气质。芒克的《一个死去的白天》是这么写的:“我曾与你在一条路上走/我曾眼睁睁地看着你/最后死于这条路上/我仿佛和你一样感到/大地突然从脚下逃离而去/我觉得我就好象是你/一下掉进粘乎乎的深渊里/尽管我呼喊,我呼喊也没有用/尽管我因痛苦不堪而挣扎/我拼命地挣扎,但也无济于事/于是我便沉默了,被窒息/像你一样没留下一丝痕迹/只是在临死的一瞬间/心里还不由得对前景表示忧虑”。诗人芒克将“白天”置于诗题,诗尾给人留下余音绕梁的回味,即对以后接踵而来的一个个“白天”,继续运送着挥之不去的“忧虑”,并以此暗寓着在一个特殊时期里艰难地生存的人们难以看到光明的缕缕思绪。
诗人王爱红《参观泾县红星宣纸厂》中的“白天”与诗人芒克《一个死去的白天》之“白天”相比,完全是另一种背景、另一种兴味。诗为:白天/从草叶上/从树枝上升起/有太阳的白天我无话可说/没有太阳的白天就像加了一个暗底儿/他们所追求的特殊效果/从草叶上/从树枝上,他们/抽取一张又一张宣纸/我就在上面写诗,脑海里/嵌进一些黑色的文字/今天,我们是幸运的/碰巧遇见,他们在制造/有史以来最大的宣纸/哇——从草叶上/从树枝上抽出来/像整整一个白天一样大/我看不清有多少人/有多少赤膊的力都聚集在这张宣纸上/但有一点我可以相信/这里面没有写字绘画的人/甚至没有一个文人/不!他们都是文人/全天下的文人都在这里/把一个干干净净的白天高高地抬起。
诗的起点很高(省去了一般诗人喜欢的渲染、点染与烘托等),将隐深的含蕴悄悄地立于诗前。而后,再将“白天”与“泾县红星宣纸厂”(地名)、“宣纸”(物名)及“草叶”“树枝”(制造宣纸的材料)、“他们”(劳动者)等组合成鲜活的诗句,构成一首脱俗的诗作。
“白天/从草叶上/从树枝上升起”。诗中的这种非太阳、炊烟等物象式的“升起”,让“白天”有了“他们所追求的特殊效果”。这个不一样的“白天”,诗意地代指或喻指着诗人王爱红所参观的泾县红星宣纸厂里所生产的“宣纸”。另外,从诗的结构与诗意的层层深入上说,这“升起”的“白天”,还为下一节直面“宣纸”(本体)与“白天”(喻体)以及“他们”(劳动者)的形影相顾与诗意互动作好了铺垫。比如:“他们/抽取一张又一张宣纸……我就在上面写诗,脑海里/嵌进一些黑色的文字”。从中,我们可以觉察到作为画家、书法家的诗人王爱红,对宣纸是情有独钟的,对制造宣纸的“他们”是满怀敬意的。又比如:“他们在制造/有史以来最大的宣纸”“像整整一个白天一样大”,拓展了“白天”的比喻义与引申义,间接地礼赞了制造“白天”与“有多少赤膊的力都聚集在这张宣纸上”的“他们”。这里,诗人除了揭示出“宣纸”与“整整一个白天一样大”的隐深意义外,更重要的是将“我们”(即“参观泾县红星宣纸厂”的人们)的惊喜(“幸运的”)与惊叹(“哇”)融入其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进而,对“把一个干干净净的白天高高地抬起”的“白天”之制造者赞赏有加。此节,诗人再次表明“宣纸”是“从草叶上/从树枝上抽出来”,可见在反复修辞的妙用里强调了“宣纸”的原材料的重要性以及劳动者精心制造“宣纸”的艺术性与创造性等,均留下了味外之味。
一个脱俗了的时间名词——“白天”,在诗人王爱红、芒克的诗中未沾染庸俗之气,且带着不同时代的心灵记忆,可说是尽显委婉缠绵、意蕴含蓄之妙。这种令司空见惯的时间名词——“白天”,自如地放射出诗人内心诗性的光芒,让“我的心燃烧/照亮黑暗的陷阱”(包容冰《不留擦痕》)或“是我们诞生了我们/是诞生”(北岛《新世纪》),的确能获得无数读者的一份敬慕,一份赞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