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砥砺前行攀高峰 科技创新结硕果
文章字数:4224
雍海林:扎根一线 追着“星星”奔跑
上午10点,安徽合肥,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的一间办公室中,讨论声一阵高过一阵。“卫星轨道高度增加,对地面站建设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日光条件下,光学跟踪的信噪比计算还得再复核一下”“目前,技术上还存在不少难点”……趁着大伙都在,难得没有出差,雍海林和同事们你一言我一语,商量起中高轨量子卫星地面站技术方案来。
作为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系统工程师,今年36岁的雍海林,与量子结缘已有14年。从学生时代在青海湖湖心岛上开展自由空间量子实验,到远赴西藏阿里参与“墨子号”地面站建设,这位年轻的工程师始终扎根一线。
2008年,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研的雍海林,怀揣着对量子通信的好奇,成了学校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部自由空间研究组的一员。“那段时间,我们每年都往青海湖跑,短的有个把月,长则要待半年。在那儿研究量子纠缠分发和隐形传态,得把‘墨子号’星地链路的科学实验先在水平链路上做一遍。”雍海林回忆。
湖心岛山顶没水,他就背着水桶,一点点从山下运上山;野外实验遇到狂风暴雨,不顾豆大的雨点往脸上拍,雍海林和队友牢牢扶住帐篷,避免里面的望远镜被雨淋坏;白天阳光强烈,光子信号容易淹没在噪声中,实验总在晚上进行,他熬过一个又一个夜晚,全球首个上百公里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纠缠分发也终于在2012年实现。
“技术实现是工程师的事,要把科学家星地量子通信的梦想一点点变成现实。”2016年,雍海林奔赴海拔5100米的“墨子号”阿里站,担任隐形传态实验站副主任设计师,参与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设及后续实验。在阿里站的一年多时间里,除了需要克服高原反应和冰天雪地带来的困难,雍海林还得解决地面站的技术难题。
2016年8月16号,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星地量子通信实验得在地面和太空间传输光子,信息加载在单光子的偏振态上,这不仅要求瞄准精度,还意味着要实现偏振保持。不承想,卫星上天后,就遇到了偏振误码率超出预期的情况。“我们几个站配合载荷团队立即展开原因分析。针对偏振不佳,经过研判,发现是卫星进入太空后,受空间环境影响造成相位变化,必须通过联合测试获取变化规律,从而设法进行补偿。”雍海林说。
紧接着,研发装置,反复调试。终于,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一个夜晚,阿里站再次进行尝试。在同事们的配合下,雍海林裹着厚棉袄,在室外手动调整补偿装置。天寒地冻里,他们抓住卫星过境的10多分钟,成功获取全部所需数据。等到下次卫星过境时,根据实测数据对地面设备进行补偿,偏振误码率这才得以满足科学实验要求。
如今,全球首个星地量子通信网络已通过卫星地面站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相连,现已接入金融、电力、政务等行业多家用户。
热衷于在广袤大地上追逐“星星”,2018年,博士后出站后,雍海林加入了国盾量子卫星地面站团队。“一年到头,能有100多天出差在外。”他掰着手指头细数,从第一代便携式地面站样机研发到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的星地实验,从漠河北极村到三亚天涯海角,团队常在全国各地攻坚克难。
“对我来说,夜空中最美丽最值得追逐的‘星星’,就是‘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雍海林说,“这些年,我总是天南海北奔走,披星戴月,追着‘星星’奔跑,把青春挥洒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之间,成就感满满!”(姚雪青游仪)
毛胜利:大国工匠做深“纸上功夫”
日前,在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三丈三晒纸车间,一张润湿的三丈三宣纸如绸缎般展开,作为最关键的“头刷”,宣城市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晒纸工、宣纸非遗传承人毛胜利站在2米多高的工作台上,一刷定位,行云流水,沉稳劲道。6人通力合作,5分钟后,一张11米×3.3米的三丈三宣纸已稳稳晒在加热的钢板焙面,光洁如玉,踏雪无痕,刷子扫过之处没有一个气泡和折皱。
晒纸台面的温度始终在70℃以上,一张巨幅宣纸刷下来,毛胜利额头已沁出汗水。“我们晒纸工人长年工作在40℃以上的高温焙房里,尤其是夏天,焙房像蒸笼一样,还要保证技术动作的稳定,从早到晚汗往下掉,要不停地补水。”毛胜利说话也是不徐不疾,“稳”已经融入了这位大国工匠的气质。
烟雨笼泾川,山泉涤草檀。独特的地理条件,千年古艺传承,造就了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的“千年寿纸”。晒纸工毛胜利工作的地方,就在宣纸文化园里面。一间焙房一把刷子,毛胜利在35年里从学徒工成长为大国工匠,把“纸上功夫”练到炉火纯青。经他手晒制的600多万张宣纸,成品率在96%以上。
“晒大纸”,是毛胜利牵头攻克的难关。由于纸张尺寸限制,过去的巨幅书画作品都是由几张宣纸拼接而成,2015年,应书画家要求,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攻关尺寸达11米×3.3米的三丈三超级宣纸。三丈三,史无前例,没有古法可循,毛胜利此前成功晒制过两丈宣纸,但在探索三丈三宣纸晒制时,却经历了一次次失败。“那段时间,不断试,不断琢磨,就住在厂里不回家。常规刷法不适合巨幅宣纸,头刷要负责定位,不能有一点偏差。渐渐摸索出,每一刷力度都不一样,上面要重,中间要轻,否则就会起褶子。当我们终于做出了世界上最大尺寸的宣纸,心里感到很自豪。”毛胜利回忆说。
“晒薄纸”,也是毛胜利的得意之笔。上海博物馆为了修复宋代古画,需要一种古法制作的名为“奇绣”的极品宣纸,“薄如蝉翼洁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厚度只有普通纸的一半。这么轻薄,牵纸的时候不能用手搓,只能用手指点。就这个“点”的动作,毛胜利苦练一星期,手指头都肿起来了。“那个纸非常非常薄,刷子从纸上面过,就像拂过云彩。近千年前造纸工匠们的精湛技艺真是让人叫绝,我也特别自豪,‘奇绣’这一极品宣纸如今在我们手中复活了!”毛胜利说。
毛胜利从事宣纸制作35年,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四批“大国工匠”、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宣纸制作108道工序,80%仍是手工操作。坚守宣纸的古法制作,是毛胜利的执着:“宣纸是国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机械造的纸无法替代手工宣纸。我对宣纸是真的有感情,最初当学徒的时候,只是想着能为书画家们造出更好的宣纸,后来入了党,领悟到我们的工作也是保护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每月工作出勤率100%、每月完成工作任务180%以上,毛胜利从晒纸学徒工成长为晒纸大师,背后是夜以继日的付出。作为共产党员,他自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把手艺毫无保留传授给年轻人。他告诉徒弟,自己忙了大半辈子,其实只做了一件事:晒好每一张宣纸,把它做到极致。 (李揽月张敬波)
陈明卫:传承医者仁心 不负育人使命
他是医教协同的典范,春满杏林、爱撒杏坛,从医从教30余年,是江淮名医,也是安徽省教学名师;他是疫情防控“平战结合”的排头兵,作为医院医务处负责人,他是医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总参谋,也是临危受命、逆行援沪抗疫的安徽方舱院区院长,他推广的“最暖方舱”安徽方案得到《人民日报》的点赞;他就是安徽省糖尿病足病的学科带头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陈明卫。
打造“最暖方舱”安徽方案
今年4月2日,陈明卫主动请缨,率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护医疗队的165名医疗队员紧急奔赴上海疫情防控一线,整建制接管上海崇明花博会复兴馆方舱医院安医大一附院方舱院区,并担任援沪医疗队队长、方舱院区院长、临时党总支书记。4月4日凌晨,在安徽方舱区中率先开舱,短短3个小时内,收治患者455名,实现首战告捷,并为其他方舱院区开诊提供了宝贵经验。
方舱运行期间,陈明卫不仅承担着医疗队和院区运行管理的重要职责,还经常深入方舱内指导临床救治和院感防控。在他的带领下,院区率先提出打造“最暖方舱”理念,并被国家专报采纳发布,《人民日报》在要闻三版头条进行了报道。援沪期间,安医大一附院方舱院区累计收治患者2501人,累计采集患者核酸13418人次,患者总体满意度98.27%,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总体目标,为大上海保卫战贡献安徽力量。
开启我省糖尿病足病治疗新纪元
糖尿病足病病情复杂,感染创面常常散发恶臭,治疗困难、预后差、诊疗工作繁琐、需多学科综合治疗,患者常常在多个科室之间“打转转”。而陈明卫却勇挑重担,坚持中西医并重、多学科联合,专攻“烂脚丫”综合治疗,成为安徽省医学界有名的“糖尿病足病重症患者专业户”。近十年来,他在省内率先开展糖尿病足病多学科团队联合诊治,开展的自体干细胞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下肢血管病变、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糖尿病足等技术居全省领先水平。使糖尿病足病大截肢率降至5%以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经过陈明卫多年的坚持和努力,安徽省糖尿病足病防治体系化建设成效显著。他在安徽省内率先成立包括烧伤科、血管外科、骨科、感染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在内的糖尿病足病患者MDT诊疗团队,每年收治的来自省内外复杂性足病病例近500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他牵头组建成立安徽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学组,成立安徽省糖尿病足防治中心,以项目负责人身份举办多次针对全省范围内的糖尿病足病防治适宜技术培训班,每年培训来自全省70多个县级公立医院的基层医护人员近100人,在全省乃至全国积极推广最先进的医疗技术,避免了许多患者因大截肢而致残的情况。他参与编写《中国糖尿病足病(2019版)指南》、《糖尿病足基层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对我国糖尿病足病的规范化诊治做出贡献。
创新教学模式的“金牌”导师
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一名临床医生,陈明卫扎根临床教学30年,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他既是一名医术精湛的江淮名医,也是一位师德高尚的教学名师。他为学生搭建起一座从医学理论跨越到实践的桥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医者仁心”的理想信念。援沪抗疫期间,他奋战在上海安徽方舱医院,仍坚持通过线上形式为学生们授课,用实际行动为学生们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
陈明卫多年来致力于医学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总结出临床实践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与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参编规划教材2部,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他指导的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全国赛区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华东地区特等奖、一等奖各1次,其本人也荣获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优秀指导老师称号,是名副其实的“金牌”导师。他担任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华东分区赛命题组组长,做到赛事赛题“零投诉”,为安徽省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徐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