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2021-2025年度安徽省示范农技协
文章字数:3706
  六安市裕安区无公害蔬菜产销协会:

  发挥优势 科技强农硕果累累

  粮食安全作为民生之基,一直是“国之大者”,筑牢食品安全防线,要求我们不仅要藏粮于地,还要藏粮于技。作为一家致力于引导区域内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绿色协会,六安市裕安区无公害蔬菜产销协会充分发挥科协科技力量,倾力打造区域蔬菜种植产业品牌,带动当地蔬菜产业发展,让科技强农成为农户共富的“金钥匙”,助力乡村振兴。
  集成推广种植技术多措并举助力产业振兴
  六安市裕安区无公害蔬菜产销协会由六安市裕南春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六安沃肥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六安通祥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安徽绿生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六安丝雅蚕业有限公司、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群旺家庭农场、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阳光依然生态家庭农场出资成立。自成立以来,六安市裕安区无公害蔬菜产销协会推动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品质,推动相关技术的落地,根据行业、资源、币场等情沉,规划实施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以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发展为需求导向,以保障有效供给和绿色发展为目标,围绕技术创新需求,着力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保障农业科技有效供给。
  先进的种植技术是产业兴旺发展的源头活水,协会坚持夯基固本,加强技术员教育培训,细化岗位职责,强化绩效考核,进一步强化技术推广能力建设。同时,完善技术推广手段,建立了“技术员+不范片+示范户+农户”推广方式,让每个技术员结对指导1个示范片、30个示范户、带动40户,积极推广蔬菜膜下滴灌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栽培技术,促进蔬菜生严水平和质量安全进一步提高,使区域内蔬菜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协会及会员增收注入新活力。
   狠抓产品质量安全多管齐下助力乡村振兴
  严格的蔬果生产技术标准,不仅让群众吃得放心舒心,同样也能进一步提升协会的品牌信誉度,凭借多年来积攒的行业经验,协会大力做好质量安全控制和产品可追溯体系,建立田头档案,将示范基地划分为6个生产区域,按区域落实技术指导员,每人负责指导500亩,把区域内的每一田块的位置、面积、地主都记录在案,并制成地块卡进行编号;建农资配送室,示范区每一田块使用的农业投入品统一采购、配送,建采购台账,将其记录到田头档案中,使每一田块使用的农资有案可查;建立检测室,实行采前检测,发现有农残超标准的田块及时通知田主,超标的产品,当天不可采收,等过了安全间隔期,检测合格才准许采收上市,避免有问题的产品流入市场;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将每一田块的所有生产信息、农事活动都记录在案,每一田块生产的产品检测合格后贴上溯源码。消费者利用所贴的溯源码可轻易地查找到该产品的所有信息,促使生产者必须按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目前,协会与农民订单基地2000亩,订单农户120多户,年产优质蔬菜瓜果4000吨,年产商品鱼虾120吨。2020年,协会实现总产值4700余万元,净利润200万元,带动300户农民从事相关产业。
  接下来,协会将在科普宣教上下功夫,深入了解协会成员的需求,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措施,以“发展企业,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为宗旨,情系“三农”,服务社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再创辉煌。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滁州市全椒县薄壳山核桃产业协会:

  示范带动 播种富民“金种子”


  壳薄粒大,唇齿留香。提起省内有名的核桃品牌,全椒县薄壳山核桃是当地重要的特色产品,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产业链也让小小的山核桃走向全国。近年来,全椒县薄壳山核桃产业协会不断加强人才培养,组织学习,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帮助周边农户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绿色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科技引领 助力产业振兴
  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为提升全椒县薄壳山核桃产业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促进全椒县薄壳山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协会先后与县科协、农委、林业局技术专家共同组建了全椒县薄壳山核桃技术服务组,聘请国家级技术顾问、教授专家来全椒开展培训,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土专家”,截至目前,共培圳200人次以上。同时,协会组织县林业局相关领导深入企业实际走访,在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实用技术、落实生产任务、面对面解决企业实际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全面提升了全椒薄壳山核桃产业科技化、精细化的管理技术水平。
  经过几年来的耕耘努力,如今,全椒县共发展薄壳山核桃种植面积8.2万亩,为全国县级规模之首,2021年产果800吨,占全国总产量33%。建立国家林业局山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示范基地7个、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1个、省级龙头企业10个、市级现代林业示范区10个。
   扶贫带动促进农民增收
  推进共同富裕,就要时刻关注民生。协会在聚力做大、做强产业“蛋糕”的同时也深知民生是激发产业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金钥匙”。为此,协会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扎实开展薄壳山核桃产业扶贫“双千工程”,对自愿种植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统一询价购苗,配置好授粉树种,同时安排39名技术人员包户到人,宣传到人、定期随访,及时传授栽培和管理技术。截至目前,全县已有968个脱贫户栽种薄壳山核桃25381株,折合面积2733亩。现协会76家会员共流转639个脱贫户土地5850亩,年支付流转费287万元,户均增收9067元;对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优先安排在企业用工,就业困难户共296户,人年均收入2.1万元,多的可达3万元;组织505个脱贫户利用小额货款价金入股11家企业,入股资金2525万元,农户均增收3600元。同时,协会和5个村共建成薄壳山核扶贫示范点500亩,承包给大户经营,村集体年增加收入15万元,其中10万元用于补助182个脱贫人口,并带动29个脱贫户种植薄壳山核桃98亩,为其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
  用实干书写乡村振兴新辉煌,用真心带动乡民群众谋发展。全椒县薄壳山核桃产业协会将继续再接再厉,进一步发挥辐射示范带动作用,真情实意“送服务”,主动担当“能服务”,提高本领“善服务”,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及时、有效、周到的技术服务,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促进全县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滁州市南谯区红庙花木园艺协会:

  科普惠农“种”出振兴好前景


  乡村振兴的路上,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苗木花卉种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凭借着较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广大种植户的喜爱和青睐。近年来,滁州市南谯区红庙花木园艺协会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推动转型升级,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观赏植物、草本植物等的培育规模,打破过去小农思想意识,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科普宣传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户致富,绘就产业振兴的蓝图。
   学技术促提升共建交流新平台
  产业发展既需要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也需要有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为此,滁州市南谯区红庙花木园艺协会在区科协的指导下,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加强会员之间的交流,订阅各类花卉、盆景、园艺杂志,通过行业协会沟通,参加全国各地盆景园艺展览会,走出去开阔视野。先后组织会员100多人次到青州,苏州,无锡,宜兴,常州等地参观学习,通过网络平台与外地同行建立了多个花卉,苗木,盆景等行业微信群以及公众号,以便及时了解各方面的技术信息和市场所需,拓展本地的特色产品销路。
  该协会积极团结各方力量,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在及时获取市场需求信息的同时,协调广大花农抱团经营。植物品种繁多,生长习性不尽相同,所以生产管理也不同。协会根据每户特点,给予协调分类,让他们确立自己的主打产品,扬长避短,互相带动,相互促进,建立了比学赶帮超的良性发展关系。
  重协调稳经营共走致富新道路
  这几年,随着城市扩建和改造,大部分协会会员生产基地和经营场地面临拆迁难题,协会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做到与会员“心贴心”,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会员联系政府,积极配合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以及生产基地和经营场所的搬迁协调工作,并帮助会员制定新基地的选址规划,经过协会主动与政府联系沟通协调,政府在滁州市花鸟市场集中规划了6000 平方米面积的花卉盆景经营场地。协会在相关部门地配合下,统一规划自筹建设,得到市委及有关领导的肯定。另外在城市外围集中协调4处300多亩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以便更好地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和致富。
  守初心,担责任。除了着力保障农户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开展,协会严格按照章程开展工作,组织协调花卉、盆景、苗木、草皮等经营开发服务,为会员提供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服务,开展多种有益的交流和技术普及活动。协会推广嫁接繁育技术,选育一批果型优良观赏性高的稀有品种,大大提高了花农的经济收入。同时,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协会把一批会员推荐到农广校进行技能培训,并利用互联网平台,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大力宣传和推广销售产品,现在协会培育的盆景不仅在当地广受欢迎,而且远销全国各地。
  近年来,滁州市南谯区红庙花木园艺协会先后被市科协命名“市示范农计协”和“科技兴村科普带头人”,被中共南谯区委组织部评为“双比双争”先进社会组织。下一步,协会将继续坚守服务理念,努力带动广大会员共同致富,一如既往任重而道远地在市科协及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滁州市创建文明园林城市及绿色家园增添“绿色动力”。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