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童年琐忆
文章字数:1499
陕西·李大唐
我家小院所在的位置,有一条废弃的河渠。河渠底下是一条官道,往下是马家沟、黎陈村。官道顶部有“杜寨渡漕”四个大字,写得漂亮、大气。
渡漕高约60多米,至今已无路可上,儿时却是我们小学生之间,打阻击战的一道关隘。当时手里的主要武器,无非就是些黄土疙瘩,扔到地上立马四散,却要“轰轰”、“啪啪”的虚张着声势,吓得同学不敢通过。
渡漕的两岸之间,宽度大约在一米五左右,曾经有一个哥哥不好好上学,却敢于在渠岸两边蹦过来蹦过去,做着杂技表演。结果有一次马失前蹄,跳过去之后没有收住,跌下来摔断了胯骨,拉到西安住了两个月医院,落下瘸腿的毛病。
我跟哥哥两个,在还没有上学之前,只要一出门,就喜欢胡跑乱逛。今天土里爬泥里滚着,跟着一帮小伙伴儿,从你家他家的门槛底下,爬进屋子,翻出铁丝扭弹弓;明天与几个女孩子用瓦片做碗,用玉米杆梢梢儿上的天花杆杆做的筷子,拥在墙角过家家。
玩耍过程当中,一帮娃娃伙儿,最爱把渡漕上进行的阻击战,引到一个土壕里,分成两个小分队,学着八路军,天然的壕沟不用挖了,黄土疙瘩当做手雷,摆在战壕一侧埋伏好,发现敌人进攻过来了,先用弹弓蹦,用自制的竹剑射,等敌人进入手雷打击半径以内了,再扔出疙瘩土去,砸在对方的肩上背上面部头顶,就是有一点疼,大家都争当战斗英雄呢,也没有感觉到疼。
最为辉煌也是最可怕的一次,是我们兄弟两个,在一个娃娃头的教唆下,从家里偷烟偷火,跑到窑院最里面堆放柴火的地方,悄悄儿点火吃烟。吃烟就吃烟么,我个小呆瓜,不知怎么搞的,转身把还着的烟屁股,给扔上了人家的柴垛。
结果那个烟屁股,差一点把一窑的柴草,甚至房屋,烧成林冲雪夜上梁山之前,烧掉的草料场;把其中一家人架子上搭的金黄的玉米,爆成了玉米花。
幸亏被窑里面的住户及时发现,水浇土打及时扑灭,才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灭火后大人把小孩们叫到一起,一个一个询问,寻找点火者。当时家里的大人刚好不在,担心人家上门,我跟哥哥从院子里面关了房门,还加上一把锁子,躲着不敢出门。直到母亲回来,答应人家,烧了的玉米全赔;烧掉的柴火,拿我家地里随后产出的麦草和玉米杆还账,事情才得以平息。
我们的村子,名字叫做杜寨,却只有十几户姓杜的人家。“杜寨渡漕”往下,名叫马家沟,但没有一个姓马的,却多是广东地区常有的“梁”字这个姓氏的人居多。
马家沟当年多住的窑洞,后来嫌不安全全搬到了平处。但是在我的心目当中,却是土壕之外的另一个乐园,因为过这个洞子靠左不出50米,“牙长一点路”过去,就是我外婆家。
外婆家当年最大的窑洞里,缚着一副秋千。哥哥在上面荡呀荡的,不知怎么搞的,从绳子上掉下来,把头跌进了底下烧水的后锅。结果头上烧掉一撮毛,至今没有长全。
外婆家的窑洞往上,靠近崖顶的地方,凿着一个高窑。母亲舅舅们都上去过,说是点火把、蹬窑窝、爬梯子,行动颇为费力。据说外婆给我们讲,挖那个高窑,是为了躲土匪。
在那个乱世,人们平时把粮食和家里值钱的东西,一件件搬上去放好,要是有土匪来了,一家大小赶紧躲上去,抽掉梯子盖上盖板,土匪在底下再怎么着急,只会干瞪眼。
匪徒们在麦草里混入干辣子角儿,点着了在底下熏,就像熏蚊子一样。上面的人,用毛巾袖口蘸了凉水,捂住鼻子嘴巴,硬是憋着忍着,大气都不敢出。
那时候的老百姓,面对山上下来的土匪,只能逆来顺受。
同样,逆来顺受了一辈子的外婆,在烦恼袭来时,应对的办法,就是静静地打坐。
外婆盘腿而坐时,日夜陪伴她的,是一只“嘟嘟嘟”念经的黄猫。
外婆93岁仙逝后,埋在马家沟往下的小湋河畔。
至于那只黄猫的下落,已经无由可考。但我总是怀疑,外婆的高寿,与她的黄猫有关,因为黄猫闭眼所念的调调儿,留在我的记忆里的,是唵嘛呢呗咪吽……
我家小院所在的位置,有一条废弃的河渠。河渠底下是一条官道,往下是马家沟、黎陈村。官道顶部有“杜寨渡漕”四个大字,写得漂亮、大气。
渡漕高约60多米,至今已无路可上,儿时却是我们小学生之间,打阻击战的一道关隘。当时手里的主要武器,无非就是些黄土疙瘩,扔到地上立马四散,却要“轰轰”、“啪啪”的虚张着声势,吓得同学不敢通过。
渡漕的两岸之间,宽度大约在一米五左右,曾经有一个哥哥不好好上学,却敢于在渠岸两边蹦过来蹦过去,做着杂技表演。结果有一次马失前蹄,跳过去之后没有收住,跌下来摔断了胯骨,拉到西安住了两个月医院,落下瘸腿的毛病。
我跟哥哥两个,在还没有上学之前,只要一出门,就喜欢胡跑乱逛。今天土里爬泥里滚着,跟着一帮小伙伴儿,从你家他家的门槛底下,爬进屋子,翻出铁丝扭弹弓;明天与几个女孩子用瓦片做碗,用玉米杆梢梢儿上的天花杆杆做的筷子,拥在墙角过家家。
玩耍过程当中,一帮娃娃伙儿,最爱把渡漕上进行的阻击战,引到一个土壕里,分成两个小分队,学着八路军,天然的壕沟不用挖了,黄土疙瘩当做手雷,摆在战壕一侧埋伏好,发现敌人进攻过来了,先用弹弓蹦,用自制的竹剑射,等敌人进入手雷打击半径以内了,再扔出疙瘩土去,砸在对方的肩上背上面部头顶,就是有一点疼,大家都争当战斗英雄呢,也没有感觉到疼。
最为辉煌也是最可怕的一次,是我们兄弟两个,在一个娃娃头的教唆下,从家里偷烟偷火,跑到窑院最里面堆放柴火的地方,悄悄儿点火吃烟。吃烟就吃烟么,我个小呆瓜,不知怎么搞的,转身把还着的烟屁股,给扔上了人家的柴垛。
结果那个烟屁股,差一点把一窑的柴草,甚至房屋,烧成林冲雪夜上梁山之前,烧掉的草料场;把其中一家人架子上搭的金黄的玉米,爆成了玉米花。
幸亏被窑里面的住户及时发现,水浇土打及时扑灭,才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灭火后大人把小孩们叫到一起,一个一个询问,寻找点火者。当时家里的大人刚好不在,担心人家上门,我跟哥哥从院子里面关了房门,还加上一把锁子,躲着不敢出门。直到母亲回来,答应人家,烧了的玉米全赔;烧掉的柴火,拿我家地里随后产出的麦草和玉米杆还账,事情才得以平息。
我们的村子,名字叫做杜寨,却只有十几户姓杜的人家。“杜寨渡漕”往下,名叫马家沟,但没有一个姓马的,却多是广东地区常有的“梁”字这个姓氏的人居多。
马家沟当年多住的窑洞,后来嫌不安全全搬到了平处。但是在我的心目当中,却是土壕之外的另一个乐园,因为过这个洞子靠左不出50米,“牙长一点路”过去,就是我外婆家。
外婆家当年最大的窑洞里,缚着一副秋千。哥哥在上面荡呀荡的,不知怎么搞的,从绳子上掉下来,把头跌进了底下烧水的后锅。结果头上烧掉一撮毛,至今没有长全。
外婆家的窑洞往上,靠近崖顶的地方,凿着一个高窑。母亲舅舅们都上去过,说是点火把、蹬窑窝、爬梯子,行动颇为费力。据说外婆给我们讲,挖那个高窑,是为了躲土匪。
在那个乱世,人们平时把粮食和家里值钱的东西,一件件搬上去放好,要是有土匪来了,一家大小赶紧躲上去,抽掉梯子盖上盖板,土匪在底下再怎么着急,只会干瞪眼。
匪徒们在麦草里混入干辣子角儿,点着了在底下熏,就像熏蚊子一样。上面的人,用毛巾袖口蘸了凉水,捂住鼻子嘴巴,硬是憋着忍着,大气都不敢出。
那时候的老百姓,面对山上下来的土匪,只能逆来顺受。
同样,逆来顺受了一辈子的外婆,在烦恼袭来时,应对的办法,就是静静地打坐。
外婆盘腿而坐时,日夜陪伴她的,是一只“嘟嘟嘟”念经的黄猫。
外婆93岁仙逝后,埋在马家沟往下的小湋河畔。
至于那只黄猫的下落,已经无由可考。但我总是怀疑,外婆的高寿,与她的黄猫有关,因为黄猫闭眼所念的调调儿,留在我的记忆里的,是唵嘛呢呗咪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