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生态农场绽放“致富花”
文章字数:1750
深秋的江淮大地,一片繁忙景象。收割机在丰收的稻田里来回穿梭,一粒粒粮食颗粒归仓。打捆饥把收割的稻草打成了捆,方便运输到发电厂发电。开沟机正在不停地作业,为播种冬小麦做准备。这是笔者在全国首批生态农场——安徽天长市稼农家庭农场见到的场景。天长市稼农家庭农场主陈宏平说,今年推广的新品种靠科学管理获得了好收成。初步测算,平均每产达到1000斤以上,按照市场价,亩均增加收入200元左右。
天长市稼农家庭农场成立于2012年,是全国最早办理营业执照的家庭农场,目前流转土地649.4亩,主要从事小麦、水稻种植。2021年取得了小麦亩均单产465公斤,水稻亩均单产715公斤的好收成,2022年小麦亩均单产530公斤,创当地春性小麦品种高产记录。稼农家庭农场2015年获得安徽省示范家庭农场称号,2019年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全国典型案例家庭农场,2021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首批生态农场。
重视科技,创新发展。多年来,陈宏平带领全场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每年订阅农技类报刊书籍杂志的费用达近千元。同时,还积极向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的专家们请教、参加各类农技培训,在理论知识上潜心汲取营养,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充实农技水平。陈宏平结合丘陵地区特点,实施节水增温技术,比如水稻栽培前期勤灌水,促进根系早扎根、早分蘖,提高有效分蘖数,后期灌浆遇低温,灌深水,提高积温,水资源运用全程控制,提高有限水资源利用。2013年水稻遇到高温热害,大部分农户水稻每亩单产只有350-400公斤,有的甚至绝收,而稼农家庭农场由于科学选种、适期种植、适龄移栽、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病虫害适期防治、抗旱及时,所种植的水稻实际收成不减反增,每亩比2012年增产100多公斤,杂交水稻亩均单产达到624公斤,实现岗区麦稻亩产“吨子”粮。推广引进水稻钵苗移栽技术是农场主陈宏平又一大科技创新,该技术具有省种、节水、秧龄弹性长、秧苗返青快、分蘖力强、增效增收效果明显优点,与传统毯状平盘育秧相比每亩节省成本60多元,亩均增产50公斤以上。
农场主陈宏平2015年获得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全国100名农技推广种植户奖,2018年获得“安徽省百佳新型职业农民”称号,2018年至2022年连续当选滁州市第六届、第七届人大代表、助理农艺师称职,是天长市目前唯一农业专业技术职称的家庭农场主,并被天长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特聘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兼职教师。
精选品种,示范推广。针对当地小麦品种抗病性差、品质不佳、产量不稳、市场销路不好的情况,稼农家庭农场从江苏农科院引进优质高效的“宁麦13”进行种植,通过两年试种,该品种表现出了优异的抗病性和稳产高产等特点,而且市场销路好。种植期间,农场多次邀请种植大户、小农户前来观摩评议,并按商品粮的价格提供给大户和小农户作为良种。截至目前,该品种已在全市推广50多万亩,已占据天长市小麦种植面积的“半壁江山”,亩均增产70公斤,增效150元。2016年夏季,稼农家庭农场引进优质香糯性粳稻“南粳9108”和香味型杂交稻“丰两优香一号”,这两个品种不仅口感好,而且全部符合国家绿色优质米标准,当年每亩水稻净增效益200多元。
绿色种植,培养地力。农场始终秉持种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绿色种植理念,从不对土壤进行掠夺式种植。每年,农场都要在不同的地块里取土,送市农委土肥站检测,根据土壤肥力,结合产量预期,建立配方施肥台账。同时,农场采取“秸秆全量还田+绿肥种植”模式对田块进行分片轮休,有效培养地力,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粮食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延伸种植链,产出效益高。稼农家庭农场2017年从江苏农科院引进优质食味性水稻,通过委托加工成大米在市场销售,为了确保客户对大米的质量放心,稼农家庭农场注册了商标取得绿色食品认证以外,还加入了全国农产品质量追溯监管平台,客户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农场大米的品种及绿色种植过程一目了然,由于稼农大米口感好,质量安全有保障,在市场很受客户欢迎。目前农场有三分之一的水稻通过委托加工大米走向市场,每公斤水稻增值1元,每亩水稻增收600多元。
稼农家庭农场不断探索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绿色标准化技术,运用良种良法,努力挖掘高岗地区粮食增产潜力。近年来又积极探索延伸种植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注册了“天长稼农”商标。通过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走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农场实现了产量和效益双提升,创造了丘陵高岗地区创高产的奇迹,带动天长市20多个家庭农场和周边100多个小农户增产增收。 (梁后俊)
天长市稼农家庭农场成立于2012年,是全国最早办理营业执照的家庭农场,目前流转土地649.4亩,主要从事小麦、水稻种植。2021年取得了小麦亩均单产465公斤,水稻亩均单产715公斤的好收成,2022年小麦亩均单产530公斤,创当地春性小麦品种高产记录。稼农家庭农场2015年获得安徽省示范家庭农场称号,2019年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全国典型案例家庭农场,2021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首批生态农场。
重视科技,创新发展。多年来,陈宏平带领全场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每年订阅农技类报刊书籍杂志的费用达近千元。同时,还积极向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的专家们请教、参加各类农技培训,在理论知识上潜心汲取营养,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充实农技水平。陈宏平结合丘陵地区特点,实施节水增温技术,比如水稻栽培前期勤灌水,促进根系早扎根、早分蘖,提高有效分蘖数,后期灌浆遇低温,灌深水,提高积温,水资源运用全程控制,提高有限水资源利用。2013年水稻遇到高温热害,大部分农户水稻每亩单产只有350-400公斤,有的甚至绝收,而稼农家庭农场由于科学选种、适期种植、适龄移栽、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病虫害适期防治、抗旱及时,所种植的水稻实际收成不减反增,每亩比2012年增产100多公斤,杂交水稻亩均单产达到624公斤,实现岗区麦稻亩产“吨子”粮。推广引进水稻钵苗移栽技术是农场主陈宏平又一大科技创新,该技术具有省种、节水、秧龄弹性长、秧苗返青快、分蘖力强、增效增收效果明显优点,与传统毯状平盘育秧相比每亩节省成本60多元,亩均增产50公斤以上。
农场主陈宏平2015年获得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全国100名农技推广种植户奖,2018年获得“安徽省百佳新型职业农民”称号,2018年至2022年连续当选滁州市第六届、第七届人大代表、助理农艺师称职,是天长市目前唯一农业专业技术职称的家庭农场主,并被天长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特聘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兼职教师。
精选品种,示范推广。针对当地小麦品种抗病性差、品质不佳、产量不稳、市场销路不好的情况,稼农家庭农场从江苏农科院引进优质高效的“宁麦13”进行种植,通过两年试种,该品种表现出了优异的抗病性和稳产高产等特点,而且市场销路好。种植期间,农场多次邀请种植大户、小农户前来观摩评议,并按商品粮的价格提供给大户和小农户作为良种。截至目前,该品种已在全市推广50多万亩,已占据天长市小麦种植面积的“半壁江山”,亩均增产70公斤,增效150元。2016年夏季,稼农家庭农场引进优质香糯性粳稻“南粳9108”和香味型杂交稻“丰两优香一号”,这两个品种不仅口感好,而且全部符合国家绿色优质米标准,当年每亩水稻净增效益200多元。
绿色种植,培养地力。农场始终秉持种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绿色种植理念,从不对土壤进行掠夺式种植。每年,农场都要在不同的地块里取土,送市农委土肥站检测,根据土壤肥力,结合产量预期,建立配方施肥台账。同时,农场采取“秸秆全量还田+绿肥种植”模式对田块进行分片轮休,有效培养地力,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粮食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延伸种植链,产出效益高。稼农家庭农场2017年从江苏农科院引进优质食味性水稻,通过委托加工成大米在市场销售,为了确保客户对大米的质量放心,稼农家庭农场注册了商标取得绿色食品认证以外,还加入了全国农产品质量追溯监管平台,客户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农场大米的品种及绿色种植过程一目了然,由于稼农大米口感好,质量安全有保障,在市场很受客户欢迎。目前农场有三分之一的水稻通过委托加工大米走向市场,每公斤水稻增值1元,每亩水稻增收600多元。
稼农家庭农场不断探索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绿色标准化技术,运用良种良法,努力挖掘高岗地区粮食增产潜力。近年来又积极探索延伸种植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注册了“天长稼农”商标。通过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走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农场实现了产量和效益双提升,创造了丘陵高岗地区创高产的奇迹,带动天长市20多个家庭农场和周边100多个小农户增产增收。 (梁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