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中国科大实现多模量子态的长时间存储
对于构建高容量量子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字数:552
  本报讯(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刘燕琳)11月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长时间空间多模量子态存储方向取得新进展。该团队的史保森、丁冬生课题组利用磁场操控技术,结合钟态制备的方法,实现了基于冷原子系综的光子高维轨道角动量态的长时间存储,该研究将对量子存储器的设计和实现产生深远的影响。
  长距离量子通信的实现离不开量子中继,其中量子存储器是构建量子中继的核心。尽管多模量子存储领域已取得重要进展,但还存在许多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之一是难以保证所存多模量子态在长时间存储之后,仍具有较高的保真度。
  史保森、丁冬生领导的科研团队利用铷冷原子体系,基于光子轨道角动量自由度,开展了高维多模光子态的长时间存储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人员通过操控极化磁场,压制空间模式的横向消相干,并通过制备磁不敏感态进一步延长存储时间,将热原子池作为窄带滤波器,实现了对单光子量级信号光的滤波和探测。
  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经过400μs的存储时间后,绝对保真度远高于通过脉冲平均光子数和存储效率计算出的量子-经典界限,这表明该存储器仍可以工作在量子领域。同时,当研究人员把存储时间从10μs延长到
  400μs时,存储器的读出效率由10.7%衰减到4.7%,下降不到60%,实现了多模量子态的长时间存储,对高容量量子网络的构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