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砥砺前行攀高峰 科技创新结硕果
文章字数:3649
孙小颖:
“海螺姑娘”的执着
孙小颖是海螺集团宁国水泥厂生产技术处副处长,水泥工艺工程师。她先后获得宁国水泥厂、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9年入选宣城市第三批宛陵英才创新团队及宣城市科协系统科技人才库。
短发利索,目光清澈,眼角眉梢透着笑意,孙小颖身上的阳光气质是由内而外生发的。这位出生于东北的满族姑娘,19岁到海螺集团宁国水泥厂工作,一干就是20个年头,从东北姑娘变成了“海螺姑娘”。
“我老家在辽宁,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掰玉米、割麦子,啥活都能干。所以工厂车间的劳动强度对我来说不算什么,我一点也不觉得苦和累。”孙小颖说。刚进工厂时,这位淳朴的女工每天只知道上班,不知道下班,遇到问题便盯着师傅问,问题没搞懂,她绝不会走。
好学的孙小颖在单位有3个“第一”的纪录。2002年她成为同一批进厂人员中第一个顶岗的水泥磨操作员,2006年竞聘成为宁国厂第一个水泥磨女技术主管,2015年成为宁国厂第一个女工艺工程师。
“孙小颖经常会让我想到《士兵突击》里评价许三多的一句话:他做每一件小事的时候都像救命稻草一样抓着,有一天我一看,好家伙,他抓着的已经是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孙小颖也是这样,她起点不高,但善于学习,特别执着,每一天都有收获。”一位同事这样评价孙小颖。
一直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孙小颖在海螺集团宁国水泥厂先后做过现场巡检、中控操作员、技术主管、工艺工程师,成为地地道道的“海螺姑娘”。她摸清、悟透设备的原理、性能,能够精准做出故障判断和措施处理。她一次次到磨机内部、回转窑等密闭环境里检查测量,练就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集团公司每半年组织开展的技术改造和“四新技术”应用申报中,都有她提议的技改项目。
“孙小颖年轻,脾气好,却能服众,这是为什么?因为海螺是靠技术说话的,她到现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还能提出解决方案,所以大家特别服。”宁国水泥厂副厂长史振林说。
笔者与孙小颖走在厂区,偌大的水泥生产线上看不见工人。“是不是与人们想象中的工厂环境大不一样?除了定时现场检修外,我们现在所有的生产环节都是远程智能化操作。”孙小颖说,每次沿着“海螺大道”,走过海螺的“母亲窑”,走过智能化生产线,仿佛在翻阅海螺的发展史,在心中对前辈致敬。海螺集团正是从这里起家,从一家山区水泥厂成长为大型跨国企业,在海内外拥有500多家子公司,4年来稳居世界500强之列。海螺的转型发展是中国制造迅猛发展的缩影。
“我很普通,是在人群中一下就会被淹没的那一种。但我是幸福感很强的人,我们的工作氛围好,让我感到很幸福。”孙小颖说。海螺集团一直有“传帮带”的传统,一批批青年技工在“海螺大学”里成长成才。如今,孙小颖像师傅当年教她一样,把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新人,关键节点手把手教,帮助年轻人迅速掌握岗位技能。
孙小颖的幸福感还来自于作为一名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自豪:“只要有高铁的地方,就有我们海螺水泥。还有大家看到的地标式建筑,比如连云港田湾核电站一期、杭州湾跨海大桥、东方明珠电视塔、虹桥机场、金茂大厦等,用的都是海螺水泥。作为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能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李揽月 张敬波)
廖志斌:
“银线舞者”守护万家灯火
数十米高空,银色高压线上,廖志斌像一位“舞者”,迈着轻盈的步伐,行走到电线塔尖上,排除线路故障,保障万家灯火。在常人看着提心吊胆的工作,作为国网宿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党支部书记兼超特高压运维班班长,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的廖志斌已经干了20多年。
进入供电行业之前,廖志斌曾在部队通讯连服役,因在1998年抗洪抢险中表现英勇“火线入党”,并两次获得优秀士兵荣誉称号。
2000年,脱下“橄榄绿”换上“工装蓝”,面对新领域,廖志斌专心学习业务知识,扎根最艰苦的输电线路专业,常年奋战在一线。宿州电网3000多公里的输电线路运行工况、电力潮流、技术参数等信息,廖志斌都了然于胸。20多年来,他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技能大师”,累计巡视输电线路10万多公里,消除重大隐患600多处,所运维的线路成为系统内出了名的“放心通道”。
带电作业是一项技术要求高、工作环境苦、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的工作。廖志斌先后组织参与完成500多项带电作业,实现“零差错”。
因出色的工作能力,他先后3次被选派赴京,参加奥运会、党的十九大、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等重大供电保障工作,每一次都圆满完成任务。
在公司,廖志斌是出了名的“创新达人”。他擅长把作业现场发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善用小发明小创造解决工作疑难杂症、攻克技术难题。多年来,他主持参与完成40多项创新项目,拥有国家专利17项,发表科技论文23篇。
“自动拉线预制台”是廖志斌主持研发的项目之一。运用这一工艺,不仅实现了拉线制作标准化,还将恢复送电时间由通常的32分钟缩短至14分钟,其因显著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成效获得全国水电行业一等奖。今年7月,廖志斌主持的最新创新成果“拉线制作机”研发成功,并挂网销售,实现创新成果的批量转化应用。
长期的实践和钻研,磨砺出廖志斌精湛的技艺。他先后被聘任为安徽电力应急技能集训队教练、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兼职培训师、国网安徽电力首席技能大师,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江淮杰出工匠等奖项和荣誉称号。
作为班长,廖志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地与同事们分享他的绝技和心得,带动更多同事成长。为了让新员工尽快熟悉工作环境、掌握专业技能,廖志斌面对面教理论、手把手教业务,编写《输电线路3D培训教材》,利用三维动画软件,将线路检修过程图示化,大大提高了培训效果。多年来,他为公司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他的徒弟中有12人成为技术骨干,2人成为市级技术能手。
业务上,廖志斌是守护光明的“一线尖兵”;生活里,他还是一位具有爱心的“光明使者”。作为国家电网安徽电力皖美(宿州)共产党员服务队的副队长,他积极到社区、学校、敬老院、企业宣传安全用电知识,排查用电线路隐患。他参与“圆梦大学”捐款活动10余次,尽己所能帮扶留守儿童和贫困学子,不断奉献爱心、传递正能量。
(黄永礼)
陈建林:
“小太阳”核心“守护者”
东方超环(以下简称“EAST”)装置,俗称“人造太阳”,人们更喜欢称之为“小太阳”,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也是世界上首获百秒级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的核聚变装置。
这台大科学装置实现超高真空的核心部件——内置式低温泵就是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研制中心精密装配车间主任陈建林带领的团队“守护”。
“怎样保证让低温泵整个环体的精度,特别是关键部位的精度在0.05毫米,这是我们所要做的。”陈建林介绍说。据了解,EAST装置内置式低温泵的主体部件——环体的加工工序繁多,稍不控制就会产生较大的累积误差,且总体总装精度要求高,焊接前总装间隙要求不大于0.05毫米。陈建林反复斟酌真空室内空间狭小和为后续焊接预留操作空间等多种影响因素,与工艺人员在现场反复试验,一次性顺利将环体套装成单元段,总装成环后经检测完全满足设计要求。至今,这套低温泵系统已在EAST装置内部运行十余年,性能稳定,运行良好。
在采访现场,笔者看到陈建林正在进行68KA高温超导电流引线进入终端装配测试前的成品检测。质量工程师马兆龙说,这台设备是海外订单,也将用于“人造太阳”,技术标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完全是在陈主任的带领下,一次次实验,经过不断努力攻克下来的技术难关,整个过程历时多年,其中的艰辛也只有我们当事人知道。”
从业以来,陈建林始终站在科技攻关的前沿,选择大科学工程工匠之路,意味着选择一份默默无闻的坚守,一份“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勇气,一份无人喝彩也甘之若饴的付出。三十六年间,一项项大科学工程成为陈建林匠人之路的一座座灯塔,一盏盏明灯。
在国家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的研制过程中,陈建林负责RCS主准直器、次准直器、主剥离膜、二级磁铁线圈、反射体插件、靶体插件、异性真空盒及真空管道、脊波导、散射腔、聚束腔及废束腔等多项核心部件总装工作。
在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上海光源“梦之线”中,陈建林负责双椭圆极化波荡器(DEPU)核心部件中铝梁和磁结构的总装工作。因铝梁的特殊结构,无法进行数控机床加工,铝梁上近百个孔位全部由陈建林手工钻孔,经检测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此外,陈建林还在中科大慢正电子脉冲束装置、合肥超导质子治疗装置等束流医学治疗装置、上海先进质子治疗装置、加拿大同步辐射加速器等国内外电物理装置研制项目中承担过总装工作。
如今,在陈建林的带领下,精密总装车间已从最初的十余人发展成为近百人的总装团队,4个钳工班组、2个焊工班组、1个真空检漏班、1个表面处理班组协同作战,陈建林带着这支团队奋战在各大科学工程的一线,攻坚克难,助力大科学装置解决“卡脖子”难题。
“见证了合肥大科学装置的建成,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陈建林说,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到科研的行列中来。“我们要培养更多的年轻骨干,把经验好好传承下去,为国家的大科学工程建设尽心尽力。”
(张毅璞 刘职伟)
“海螺姑娘”的执着
孙小颖是海螺集团宁国水泥厂生产技术处副处长,水泥工艺工程师。她先后获得宁国水泥厂、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9年入选宣城市第三批宛陵英才创新团队及宣城市科协系统科技人才库。
短发利索,目光清澈,眼角眉梢透着笑意,孙小颖身上的阳光气质是由内而外生发的。这位出生于东北的满族姑娘,19岁到海螺集团宁国水泥厂工作,一干就是20个年头,从东北姑娘变成了“海螺姑娘”。
“我老家在辽宁,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掰玉米、割麦子,啥活都能干。所以工厂车间的劳动强度对我来说不算什么,我一点也不觉得苦和累。”孙小颖说。刚进工厂时,这位淳朴的女工每天只知道上班,不知道下班,遇到问题便盯着师傅问,问题没搞懂,她绝不会走。
好学的孙小颖在单位有3个“第一”的纪录。2002年她成为同一批进厂人员中第一个顶岗的水泥磨操作员,2006年竞聘成为宁国厂第一个水泥磨女技术主管,2015年成为宁国厂第一个女工艺工程师。
“孙小颖经常会让我想到《士兵突击》里评价许三多的一句话:他做每一件小事的时候都像救命稻草一样抓着,有一天我一看,好家伙,他抓着的已经是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孙小颖也是这样,她起点不高,但善于学习,特别执着,每一天都有收获。”一位同事这样评价孙小颖。
一直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孙小颖在海螺集团宁国水泥厂先后做过现场巡检、中控操作员、技术主管、工艺工程师,成为地地道道的“海螺姑娘”。她摸清、悟透设备的原理、性能,能够精准做出故障判断和措施处理。她一次次到磨机内部、回转窑等密闭环境里检查测量,练就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集团公司每半年组织开展的技术改造和“四新技术”应用申报中,都有她提议的技改项目。
“孙小颖年轻,脾气好,却能服众,这是为什么?因为海螺是靠技术说话的,她到现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还能提出解决方案,所以大家特别服。”宁国水泥厂副厂长史振林说。
笔者与孙小颖走在厂区,偌大的水泥生产线上看不见工人。“是不是与人们想象中的工厂环境大不一样?除了定时现场检修外,我们现在所有的生产环节都是远程智能化操作。”孙小颖说,每次沿着“海螺大道”,走过海螺的“母亲窑”,走过智能化生产线,仿佛在翻阅海螺的发展史,在心中对前辈致敬。海螺集团正是从这里起家,从一家山区水泥厂成长为大型跨国企业,在海内外拥有500多家子公司,4年来稳居世界500强之列。海螺的转型发展是中国制造迅猛发展的缩影。
“我很普通,是在人群中一下就会被淹没的那一种。但我是幸福感很强的人,我们的工作氛围好,让我感到很幸福。”孙小颖说。海螺集团一直有“传帮带”的传统,一批批青年技工在“海螺大学”里成长成才。如今,孙小颖像师傅当年教她一样,把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新人,关键节点手把手教,帮助年轻人迅速掌握岗位技能。
孙小颖的幸福感还来自于作为一名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自豪:“只要有高铁的地方,就有我们海螺水泥。还有大家看到的地标式建筑,比如连云港田湾核电站一期、杭州湾跨海大桥、东方明珠电视塔、虹桥机场、金茂大厦等,用的都是海螺水泥。作为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能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李揽月 张敬波)
廖志斌:
“银线舞者”守护万家灯火
数十米高空,银色高压线上,廖志斌像一位“舞者”,迈着轻盈的步伐,行走到电线塔尖上,排除线路故障,保障万家灯火。在常人看着提心吊胆的工作,作为国网宿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党支部书记兼超特高压运维班班长,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的廖志斌已经干了20多年。
进入供电行业之前,廖志斌曾在部队通讯连服役,因在1998年抗洪抢险中表现英勇“火线入党”,并两次获得优秀士兵荣誉称号。
2000年,脱下“橄榄绿”换上“工装蓝”,面对新领域,廖志斌专心学习业务知识,扎根最艰苦的输电线路专业,常年奋战在一线。宿州电网3000多公里的输电线路运行工况、电力潮流、技术参数等信息,廖志斌都了然于胸。20多年来,他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技能大师”,累计巡视输电线路10万多公里,消除重大隐患600多处,所运维的线路成为系统内出了名的“放心通道”。
带电作业是一项技术要求高、工作环境苦、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的工作。廖志斌先后组织参与完成500多项带电作业,实现“零差错”。
因出色的工作能力,他先后3次被选派赴京,参加奥运会、党的十九大、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等重大供电保障工作,每一次都圆满完成任务。
在公司,廖志斌是出了名的“创新达人”。他擅长把作业现场发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善用小发明小创造解决工作疑难杂症、攻克技术难题。多年来,他主持参与完成40多项创新项目,拥有国家专利17项,发表科技论文23篇。
“自动拉线预制台”是廖志斌主持研发的项目之一。运用这一工艺,不仅实现了拉线制作标准化,还将恢复送电时间由通常的32分钟缩短至14分钟,其因显著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成效获得全国水电行业一等奖。今年7月,廖志斌主持的最新创新成果“拉线制作机”研发成功,并挂网销售,实现创新成果的批量转化应用。
长期的实践和钻研,磨砺出廖志斌精湛的技艺。他先后被聘任为安徽电力应急技能集训队教练、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兼职培训师、国网安徽电力首席技能大师,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江淮杰出工匠等奖项和荣誉称号。
作为班长,廖志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地与同事们分享他的绝技和心得,带动更多同事成长。为了让新员工尽快熟悉工作环境、掌握专业技能,廖志斌面对面教理论、手把手教业务,编写《输电线路3D培训教材》,利用三维动画软件,将线路检修过程图示化,大大提高了培训效果。多年来,他为公司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他的徒弟中有12人成为技术骨干,2人成为市级技术能手。
业务上,廖志斌是守护光明的“一线尖兵”;生活里,他还是一位具有爱心的“光明使者”。作为国家电网安徽电力皖美(宿州)共产党员服务队的副队长,他积极到社区、学校、敬老院、企业宣传安全用电知识,排查用电线路隐患。他参与“圆梦大学”捐款活动10余次,尽己所能帮扶留守儿童和贫困学子,不断奉献爱心、传递正能量。
(黄永礼)
陈建林:
“小太阳”核心“守护者”
东方超环(以下简称“EAST”)装置,俗称“人造太阳”,人们更喜欢称之为“小太阳”,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也是世界上首获百秒级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的核聚变装置。
这台大科学装置实现超高真空的核心部件——内置式低温泵就是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研制中心精密装配车间主任陈建林带领的团队“守护”。
“怎样保证让低温泵整个环体的精度,特别是关键部位的精度在0.05毫米,这是我们所要做的。”陈建林介绍说。据了解,EAST装置内置式低温泵的主体部件——环体的加工工序繁多,稍不控制就会产生较大的累积误差,且总体总装精度要求高,焊接前总装间隙要求不大于0.05毫米。陈建林反复斟酌真空室内空间狭小和为后续焊接预留操作空间等多种影响因素,与工艺人员在现场反复试验,一次性顺利将环体套装成单元段,总装成环后经检测完全满足设计要求。至今,这套低温泵系统已在EAST装置内部运行十余年,性能稳定,运行良好。
在采访现场,笔者看到陈建林正在进行68KA高温超导电流引线进入终端装配测试前的成品检测。质量工程师马兆龙说,这台设备是海外订单,也将用于“人造太阳”,技术标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完全是在陈主任的带领下,一次次实验,经过不断努力攻克下来的技术难关,整个过程历时多年,其中的艰辛也只有我们当事人知道。”
从业以来,陈建林始终站在科技攻关的前沿,选择大科学工程工匠之路,意味着选择一份默默无闻的坚守,一份“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勇气,一份无人喝彩也甘之若饴的付出。三十六年间,一项项大科学工程成为陈建林匠人之路的一座座灯塔,一盏盏明灯。
在国家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的研制过程中,陈建林负责RCS主准直器、次准直器、主剥离膜、二级磁铁线圈、反射体插件、靶体插件、异性真空盒及真空管道、脊波导、散射腔、聚束腔及废束腔等多项核心部件总装工作。
在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上海光源“梦之线”中,陈建林负责双椭圆极化波荡器(DEPU)核心部件中铝梁和磁结构的总装工作。因铝梁的特殊结构,无法进行数控机床加工,铝梁上近百个孔位全部由陈建林手工钻孔,经检测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此外,陈建林还在中科大慢正电子脉冲束装置、合肥超导质子治疗装置等束流医学治疗装置、上海先进质子治疗装置、加拿大同步辐射加速器等国内外电物理装置研制项目中承担过总装工作。
如今,在陈建林的带领下,精密总装车间已从最初的十余人发展成为近百人的总装团队,4个钳工班组、2个焊工班组、1个真空检漏班、1个表面处理班组协同作战,陈建林带着这支团队奋战在各大科学工程的一线,攻坚克难,助力大科学装置解决“卡脖子”难题。
“见证了合肥大科学装置的建成,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陈建林说,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到科研的行列中来。“我们要培养更多的年轻骨干,把经验好好传承下去,为国家的大科学工程建设尽心尽力。”
(张毅璞 刘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