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江淮大地花竞开 科普之树结硕果
文章字数:3197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
用好红色资源 开辟科普“第二课堂”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李伟
讲解员为来馆学生讲解相关知识。
伟大时代凝聚奋进力量,顽强拼搏展现英雄风采。走进王家坝抗洪纪念馆,一排排照片视频记录着无数沿淮儿女们面对洪水灾害时的英勇身姿,一段段文字材料里叙述着无尽的坎坷和惊心动魄的瞬间,几十年来,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淮群众团结一心,与洪水灾害斗争,铸就了感人的“王家坝精神”,这里不仅是汇聚前人光辉历史的重要场馆,更是后人学习抗洪事迹,传承伟大抗洪精神的红色阵地。
2019年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建成,主体建筑面积4740㎡,其中布展面积4160㎡,展厅共分千里淮河·沧桑蒙洼、人民至上·顾全大局、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同舟共济·风雨战歌、科学治水·丰碑长存、牢记嘱托·再展担当、魅力阜南·滨淮花园七个部分,以淮河治理和防汛抗洪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弘扬王家坝精神为主线,展出珍贵的照片、文献、实物、影像、雕塑等资料2000余件,全面展示了淮河治理、抗洪抢险、生产自救、领导关怀等伟大的光辉历程,反映了蒙洼人民长期以来与洪水灾害英勇抗争的艰辛历程,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不畏艰险、团结向上、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生动诠释了王家坝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
截至目前,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累计接待各参观团体800余批次,接待党员干部、群众达2万余人,先后荣获“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安徽省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阜阳市第六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利用丰富资源开辟科普“第二课堂”
“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全国闻名,境内自然风光、民风民俗、生态体系保存完好。依托王家坝特殊区位优势,王家坝抗洪纪念馆与王家坝闸管所、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中心、王家坝气象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文化科普教育阵地。近年来,随着观光、考察人数的逐年增加,王家坝水文化科普教育阵地成为了人们接受党性教育、学习水利知识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成为了人们观光旅行、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为了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积极与各类学校协调合作,组织青少年到馆参观并开展相关科普活动,成为广大青少年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求知修身的“第二课堂”。2021年9月,开展“科技筑梦快乐成长”全国科普日活动,组织王家坝中心校参观王家坝闸管,向学生们介绍水闸启闭机工程运用知识,讲解演示汛期如何开闸蓄洪;2021年10月,与阜南七小联合组织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王家坝篇,向学生们介绍在治理淮河时的科学经验和先进人物事迹;2022年3月,举办“王家坝精神”主题绘画创作展。同时,充分利用节庆日、全国科普日等契机,制作活动展板,深入机关、学校、社区,不定期开展馆外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用好红色资源开展科普教育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王家坝闸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充分发挥在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主阵地、排头兵的作用,始终秉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党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建馆理念,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2021年7月,联合阜南县科协开展“传承抗洪精神”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组织阜南全县20余名科技工作者代表参馆;2021年12月,邀请省直工委讲师开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专题讲座;2022年5月,组织宣讲员到阜南县第一小学、阜南县玉泉小学,为同学们上红色思政课;2022年6月,联合安徽艺术学院开展“光辉的足迹”艺术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伟大的抗洪精神凝聚强大合力、勉励担当定力、激发奋进动力,下一步,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将进一步创新宣传方式,通过运营微信公众号,制作王家坝精神邮册、宣传册,编写王家坝精神系列丛书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科普系列宣传,更好地发挥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作用,让王家坝抗洪精神不断绽放新的时代力量,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旌德县气象科普馆:
致力科普 解读气象奥秘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王仁搏
旌德县气象科普馆开展气象科普活动。
从一朵云窥一片天,凭一阵风知一场寒。读懂气象的百变面貌,走在风雨之前,科普天气常识,做好防灾预警,遵循“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实用性”的设计思路,旌德县气象科普馆带你了解气象奥秘。
气象展厅藏乾坤
西倚黄山,北枕皖江,历史悠久的皖南小城——宣城市旌德县风光秀美,旌德县气象科普馆就坐落于青山环绕之间。科普馆总面积328㎡,由气象知识、气象业务、气象防灾等三个展区和科普教室组成,以互动形式为主,实现寓教于乐的科普目的,提高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作为参观者进馆接触到的第一个展区,气象知识展区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成为气象科普馆的重要展区。气象知识展区共有三面大型知识科普墙,“这张照片是叶笃正先生,他是我们安徽安庆人,对我国大气风场、气压场、动力气象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跟随讲解员的指引,参观者们的视线在气象学家科普墙上驻留,每一张面孔都曾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气象学家科普墙致敬前人,一旁的气象符号墙和二十四节气墙古今结合,共同展示我国从古至今在气象预报、预警、防范方面总结出的经验和规律,分别展示了五大类共计35个气象预警图标和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及特点,通过两面科普墙的内容对比,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让参观者直观地了解到现代气象学预警体系。
“对流层在大气的最下层,不能直接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但能够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从下垫面加热大气。”与三大科普墙相对的区域,气象科普动画正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示大气系统的分层和运行模式。环顾四周,气象业务展区大量典型的气象仪器全面展示气象立体观测系统的建立历程,互动区天气预报模拟体验,让参观者过了把播报瘾。
网络技术助科普
旌德县气象科普馆自建成以来,切实发挥科普馆的科普宣传作用,积极开展气象知识科普和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旌德县气象科普馆多次组织中小学生及幼儿园儿童走进气象局,实地学习气象灾害知识,并让孩子利用所学内容参与天气预报的模拟录制,争做气象小主播。气象科普馆负责人表示,开设青少年气象科普活动,除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以外,真正核心的目的是希望补充常规安全教育在气象灾害防范应对方面的遗漏和缺失,编制青少年“安全防护网”。
今年国际气象日期间,科普馆对自身科普工作形式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气象科普馆特邀省内气象专家开设气象知识科普讲座,并让讲座内容乘上互联网的快车,向宣城其他市县气象台、学校同步直播。讲座内容客观详尽,语言生动幽默,从普及气象基本知识出发,介绍了安徽的气候特点,指出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及造成的影响,指导人们在生活中如何防御气象灾害。直播尝试效果良好,共计2000余人聆听了讲座并参与在线互动。
国际气象日的线上线下同步科普讲座是自疫情以来旌德县气象科普馆影响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活动,也是让互联网技术参与到科普工作中的一次成功尝试。从这之后,科普馆的工作人员便着力加强气象科普内容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加速旌德县气象科普馆的现代化转型。
近期,旌德县气象科普馆上线了VR游馆小程序,通过大量高清全景图片,还原了一个秀美的“掌上旌德”。轻触屏幕,将视角锁定在旌德县气象科普馆,舒缓的音乐声中语音播报详细地介绍着每个场景的设施及展教内容,还可参与在线答题,在互动中学习气象知识,真实的还原了现场参观体验。并且,旌德县国家气象观测站、气象检测预警中心也同样能在小程序内在线游览。
硕果累累屡获嘉奖,脚步不减力写新章。旌德县气象科普馆因其开展优秀的气象科普活动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优秀组织,先后被授予“红领巾校外活动基地”、“宣城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未来,旌德县气象科普馆还将充分利用在线科普取得的经验,延伸科普服务链,扩大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面,让科普内容更现代化、覆盖面积扩大化,缔造广受欢迎的气象科普基地。
用好红色资源 开辟科普“第二课堂”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李伟

伟大时代凝聚奋进力量,顽强拼搏展现英雄风采。走进王家坝抗洪纪念馆,一排排照片视频记录着无数沿淮儿女们面对洪水灾害时的英勇身姿,一段段文字材料里叙述着无尽的坎坷和惊心动魄的瞬间,几十年来,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淮群众团结一心,与洪水灾害斗争,铸就了感人的“王家坝精神”,这里不仅是汇聚前人光辉历史的重要场馆,更是后人学习抗洪事迹,传承伟大抗洪精神的红色阵地。
2019年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建成,主体建筑面积4740㎡,其中布展面积4160㎡,展厅共分千里淮河·沧桑蒙洼、人民至上·顾全大局、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同舟共济·风雨战歌、科学治水·丰碑长存、牢记嘱托·再展担当、魅力阜南·滨淮花园七个部分,以淮河治理和防汛抗洪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弘扬王家坝精神为主线,展出珍贵的照片、文献、实物、影像、雕塑等资料2000余件,全面展示了淮河治理、抗洪抢险、生产自救、领导关怀等伟大的光辉历程,反映了蒙洼人民长期以来与洪水灾害英勇抗争的艰辛历程,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不畏艰险、团结向上、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生动诠释了王家坝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
截至目前,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累计接待各参观团体800余批次,接待党员干部、群众达2万余人,先后荣获“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安徽省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阜阳市第六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利用丰富资源开辟科普“第二课堂”
“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全国闻名,境内自然风光、民风民俗、生态体系保存完好。依托王家坝特殊区位优势,王家坝抗洪纪念馆与王家坝闸管所、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中心、王家坝气象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文化科普教育阵地。近年来,随着观光、考察人数的逐年增加,王家坝水文化科普教育阵地成为了人们接受党性教育、学习水利知识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成为了人们观光旅行、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为了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积极与各类学校协调合作,组织青少年到馆参观并开展相关科普活动,成为广大青少年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求知修身的“第二课堂”。2021年9月,开展“科技筑梦快乐成长”全国科普日活动,组织王家坝中心校参观王家坝闸管,向学生们介绍水闸启闭机工程运用知识,讲解演示汛期如何开闸蓄洪;2021年10月,与阜南七小联合组织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王家坝篇,向学生们介绍在治理淮河时的科学经验和先进人物事迹;2022年3月,举办“王家坝精神”主题绘画创作展。同时,充分利用节庆日、全国科普日等契机,制作活动展板,深入机关、学校、社区,不定期开展馆外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用好红色资源开展科普教育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王家坝闸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充分发挥在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主阵地、排头兵的作用,始终秉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党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建馆理念,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2021年7月,联合阜南县科协开展“传承抗洪精神”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组织阜南全县20余名科技工作者代表参馆;2021年12月,邀请省直工委讲师开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专题讲座;2022年5月,组织宣讲员到阜南县第一小学、阜南县玉泉小学,为同学们上红色思政课;2022年6月,联合安徽艺术学院开展“光辉的足迹”艺术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伟大的抗洪精神凝聚强大合力、勉励担当定力、激发奋进动力,下一步,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将进一步创新宣传方式,通过运营微信公众号,制作王家坝精神邮册、宣传册,编写王家坝精神系列丛书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科普系列宣传,更好地发挥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作用,让王家坝抗洪精神不断绽放新的时代力量,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旌德县气象科普馆:
致力科普 解读气象奥秘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王仁搏

从一朵云窥一片天,凭一阵风知一场寒。读懂气象的百变面貌,走在风雨之前,科普天气常识,做好防灾预警,遵循“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实用性”的设计思路,旌德县气象科普馆带你了解气象奥秘。
气象展厅藏乾坤
西倚黄山,北枕皖江,历史悠久的皖南小城——宣城市旌德县风光秀美,旌德县气象科普馆就坐落于青山环绕之间。科普馆总面积328㎡,由气象知识、气象业务、气象防灾等三个展区和科普教室组成,以互动形式为主,实现寓教于乐的科普目的,提高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作为参观者进馆接触到的第一个展区,气象知识展区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成为气象科普馆的重要展区。气象知识展区共有三面大型知识科普墙,“这张照片是叶笃正先生,他是我们安徽安庆人,对我国大气风场、气压场、动力气象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跟随讲解员的指引,参观者们的视线在气象学家科普墙上驻留,每一张面孔都曾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气象学家科普墙致敬前人,一旁的气象符号墙和二十四节气墙古今结合,共同展示我国从古至今在气象预报、预警、防范方面总结出的经验和规律,分别展示了五大类共计35个气象预警图标和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及特点,通过两面科普墙的内容对比,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让参观者直观地了解到现代气象学预警体系。
“对流层在大气的最下层,不能直接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但能够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从下垫面加热大气。”与三大科普墙相对的区域,气象科普动画正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示大气系统的分层和运行模式。环顾四周,气象业务展区大量典型的气象仪器全面展示气象立体观测系统的建立历程,互动区天气预报模拟体验,让参观者过了把播报瘾。
网络技术助科普
旌德县气象科普馆自建成以来,切实发挥科普馆的科普宣传作用,积极开展气象知识科普和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旌德县气象科普馆多次组织中小学生及幼儿园儿童走进气象局,实地学习气象灾害知识,并让孩子利用所学内容参与天气预报的模拟录制,争做气象小主播。气象科普馆负责人表示,开设青少年气象科普活动,除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以外,真正核心的目的是希望补充常规安全教育在气象灾害防范应对方面的遗漏和缺失,编制青少年“安全防护网”。
今年国际气象日期间,科普馆对自身科普工作形式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气象科普馆特邀省内气象专家开设气象知识科普讲座,并让讲座内容乘上互联网的快车,向宣城其他市县气象台、学校同步直播。讲座内容客观详尽,语言生动幽默,从普及气象基本知识出发,介绍了安徽的气候特点,指出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及造成的影响,指导人们在生活中如何防御气象灾害。直播尝试效果良好,共计2000余人聆听了讲座并参与在线互动。
国际气象日的线上线下同步科普讲座是自疫情以来旌德县气象科普馆影响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活动,也是让互联网技术参与到科普工作中的一次成功尝试。从这之后,科普馆的工作人员便着力加强气象科普内容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加速旌德县气象科普馆的现代化转型。
近期,旌德县气象科普馆上线了VR游馆小程序,通过大量高清全景图片,还原了一个秀美的“掌上旌德”。轻触屏幕,将视角锁定在旌德县气象科普馆,舒缓的音乐声中语音播报详细地介绍着每个场景的设施及展教内容,还可参与在线答题,在互动中学习气象知识,真实的还原了现场参观体验。并且,旌德县国家气象观测站、气象检测预警中心也同样能在小程序内在线游览。
硕果累累屡获嘉奖,脚步不减力写新章。旌德县气象科普馆因其开展优秀的气象科普活动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优秀组织,先后被授予“红领巾校外活动基地”、“宣城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未来,旌德县气象科普馆还将充分利用在线科普取得的经验,延伸科普服务链,扩大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面,让科普内容更现代化、覆盖面积扩大化,缔造广受欢迎的气象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