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
2022年安徽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文章字数:2985
  科学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弘扬科学家精神 传承时代力量

      合肥市蜀山区青少年进馆参加科普实践活动。


      各界学者、领导来馆调研考察。

  百年辉煌征程,离不开我国伟大的科学家们为祖国各项科技成果转化所贡献的磅礴贡献力量。走进位于合肥市科学岛中心的科学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无数先辈的照片和资料整齐地摆放在展厅里,耳畔边不时传来庄严的红色经典歌曲。沉浸在这样一座装饰精美,主题鲜明的场馆里,仿佛穿越时光,进入上世纪那个开荒拓土的年代……
  主题突出 用心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科学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于2021年底建设完成,展陈面积约800平方米,分为序厅、走进科学岛、信仰的力量、精神的硕果、启航“十四五”五个展区,有百余件展品、30余个影音教育资料、300余张科技创新历程照片、多个科学家故事介绍等内容。“国家事、国家人、国家队、国家责”,在主场馆里,一面雕刻精美的背景墙篆刻着如此醒目的标语,场馆内则是记录着上个世纪以及新时代下,各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奋斗成果,国防、航空、农业……让来馆参观者受到心灵震撼的同时,被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染、所震惊。
  为进一步优化馆内资源,主场馆采取1+8+N的方式弘扬科学家精神,有葛庭燧专题展区,通过雕塑、场景复原、启示钱学森回国重要信件、学术手稿等展品展现老一辈科学家无我无私、热血报国的爱国精神。选取8个新时代科研人物团队,展现建造托卡马克和强磁场的大科学文化,以环境光学、大气遥感、靶向药物等团队故事为元素,体现守正创新、报国为民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除主场馆,教育基地还包括多个现场教学点:葛庭燧纪念广场和办公原址教学点、人造太阳大装置现场教学点、稳态强磁场大装置现场教学点、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现场教学点、科学岛三号别墅现场教学点。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让场馆内充满浓厚的科学氛围。
  科研基础 植入科学家精神“内核”
  科学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所属最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之一,这里汇集多项前沿的科研单位,培育出众多知名科研学者,浓郁的学术氛围让基地闪烁着科学的魅力,也使得这里成为科普教育的“第二课堂”。
  利用雄厚的科技资源,科学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面向校内师生以及社会大众开展了多场以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科普教育活动。自开馆以来,该基地充分发挥 科 教 作用,基地建有葛庭燧纪念广场现场教学点,成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师生开展科学教精神教育活动的主阵地。此外,为了拓宽活动形式,基地还组织开展了弘扬科学家精神青年朗诵大赛,有近150名参赛选手参赛,青年科研骨干积极参与比赛,深情抒发新时代青年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作品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线,全面展示了为实现“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而贡献青年力量的决心和信心;开展了“党旗下的青春”青年人才学习座谈会,以及“给老科学家写一封信”的现场展演,共同感受科学大家风范,相互激励,在科技创新实践中传承和践行老科学家精神。
  筑强国之基,要弘扬科学家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情怀。因此,作为传递科学家精神的重要阵地之一,科学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接下来还会迈着坚定的步伐,完善场地建设,布局更多优质资源,打造更加宏伟杰出的科普教育基地新样板。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红色基因”中筑梦“绿色崛起”

      开放交流活动中青少年走进科研一线。


      马鞍山市与中钢矿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签字暨“院士办公室”揭牌仪式举行。

  近年来,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为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服务经济社会生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公司成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坚持“四个面向”,以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夯实“硬基础”筑牢精神根基
  “爱国奉献、攻坚克难、务实奋进、孜孜求索、勇攀高峰、传承育人——这是以王运敏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在几十年的科研历程中形成的科学家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矿院人。我们在安徽省马鞍山市设立了以王运敏院士为首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持续弘扬科学家弥足珍贵的精神……”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对介绍说,基地建设在公司研发大楼13楼,以王运敏院士传承实践历代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为典范,以手稿、图纸、证章、照片、历史影像为见证,以科技成果为载体,分别设立了4大展示区,长期对外开放。
  此外,实验室以《新型篆刻材料——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为代表作品,用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发展,在公司研发大楼19楼设立了“院士印吧”,布置了历史人物墙、文化墙、新型篆刻材料展示区、篆刻成品展示区、宣传教育视频播放电脑等。该工作人员表示,科学家精神教育的建设正在开启中钢矿院传承中国文化,弘扬院士精神,树立文化自信的新征程,“今后,我们计划在现有的教育基地基础上,继续夯实自身建设,拟定在研发大楼西侧地块再设立一处高标准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基地设计长77米、宽21米。”
  提升“软支撑”迸发创新力量
  要实现科学家精神的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不能“只盯一处”,要在强化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坚持探索科普新模式、开辟科普新阵地、拓展科普新路径,才能不断为创新驱动发展增添动力。“为引驻高科技人才,发扬科学家精神,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生态环保等方面,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先后成立了‘院士办公室’‘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组建院士科研团队,组织科技攻关。”实验室工作人员说。据悉,“院士办公室”“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分别在2019年、2021年揭牌成立。同时,实验室还组织开展了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助力提升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软支撑’。
  丰富活动形式,营造良好氛围。实验室开设了“院士大讲堂”,不定期邀请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来公司作专题讲座,分别于2019年、2021年邀请杨裕生院士、俞书宏院士等来做工作报告。坚持发扬科学家爱国奉献、攻坚克难的精神,开展科技脱贫,科技扶贫人员先后获得中钢集团党委“2020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定远县委“扶贫干部标兵”等称号。设立“王运敏院士科技奖”,每年评选1-4名获奖人员,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
  促进沟通交流,激发创新动能。实验室每年组织行业内高校、科研院所、大型矿山企业召开中国矿业科技大会,邀请行业内科学家和专家发布重要科技成果,交流科研经验。自2010年创办至2020年,相继在苏州、西安、济南、南京、合肥、马鞍山等地成功举办十一届,累计近7000人(次)参会。2010年至2021年间,组织、接待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诸多高校、企业走进公司科研一线,推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技人才、尊重科技创造的社会风尚。主动与马鞍山市科普教育基地建立长期联系,组织高校、企业人员参加科普讲座,了解科研实际,开阔科研视野,丰富科普知识。
  “立足新发展阶段,实验室将继续加大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经费、场地、人员、运行管理等的支持,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谈到未来的发展,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实验室会努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激励科技人员“接力”科学家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以与时俱进的状态、革故鼎新的勇气、坚韧不拔的定力,勇攀科技高峰,筑梦矿业发展“绿色崛起”,助力科技强国。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葛婷 实习记者 刘燕琳)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