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2年安徽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文章字数:32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
全力打造科学家精神弘扬高地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两弹一星”纪念展开展。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和特色文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创校之初就汇集了如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时代巨匠、伟大科学家。近年来,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些弥足珍贵的科教资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档案文博院。作为学校传承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校训精神的重要载体,档案文博院围绕红色校史资源,开展了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展览、科学家精神研究等特色教育活动,成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基地。
利用优势 打造“沉浸式”科普殿堂
近日,记者慕名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被场馆里一张张我国杰出的科学巨匠的宣传牌所吸引,并为之震撼。院内设有校史馆、博物馆、老一辈科学家雕像群等固定展陈场馆、展厅,可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家精神教育活动。据介绍,该院不仅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是中科院党员主题教育基地。其中,校史馆和博物馆的总建筑面积为3300平方米,宣讲队由30余名学生志愿讲解员组成,自2018年以来,共接待参观者8万余(人)次。
近年来,为了精准快速地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依托相关科学家精神馆藏,连续举办了严济慈、钱学森、郭永怀、钱临照、刘有成等老一辈科学家以及11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过的“两弹一星”元勋等系列展览,通过文图、实物、视频等形式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该院在新生入学、教师入职、主题党团日等活动中开展科学家精神主题教育,实现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党团组织参观展览全覆盖。另外,该院还依托学校科学技术史A+学科,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科学家精神谱系与学术传统的研究与阐释,不断为科学家精神教育注入新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开拓路径营造多样化科普氛围
走实走深,让科普工作深入人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结合当下多样化的宣传形式,多维度扩大科学家精神的宣传力度。院内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从事校史研究和科学家生平事迹挖掘,发表了大量著名科学家的介绍和研究文章。围绕科学家精神教育,该院相继出版了《永恒的东风——中国科大故事》《从玉泉路到南七里——中国科大故事》等多部以科学家故事、手迹为主题的专著。
在日常教育和重要节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以微视频、微电影、专著专刊、线上专栏、原创音乐、文学艺术、课程思政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科学家精神系列教育活动。制作微党课视频《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传承科教报国使命》,荣获中宣部2021年度优秀理论宣讲微视频;拍摄《永怀初心》等4部反映郭永怀、严济慈、钱学森、钱临照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系列微电影,并荣获多项奖励;在《中国科大教学评论》刊物上推出严济慈、钱临照、杨承宗、钱学森、刘达、郭沫若、赵忠尧等7位老一辈科学家和教育家的纪念专辑;“开学第一课”和“科学与社会”研讨课邀请众多知名科学家为本科新生做主题报告;在学校1000余门本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中,涉及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就有450多门,占比达43.3%。
在重大活动节日来临之际,该院利用科研平台与装置、展板、图片、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接待公众约16万人次;每年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开展“缅怀科学前辈弘扬科学精神”等专项纪念活动;2012年以来,该院连续承办10届“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营”活动;开辟了“老科学家故事”网上专栏,让公众在线观看老科学家们科教报国的先进事迹。学生自发创作了《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家》《一样》等传承科学家精神的原创朗诵、歌曲等作品,使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得到传承发扬。
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一直把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列入党委年度工作要点,并成立了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等机构,出台了《关于开展传承老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行动专项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为形成科学家精神教育体制提供了坚强的机制保障,使弘扬科学家精神成为该院的一大亮点。
朱恒银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让科学家精神永放光芒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葛婷实习记者刘燕琳
朱恒银在社区宣讲科学家精神。
“钻探设备是指用于钻探施工这种特定工况的机械装置和设备,主要由钻机、泥浆泵及泥浆净化设备,钻塔等组成,而钻探工作者经常要在荒无人烟的野外风餐露宿……”在朱恒银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里,工作人员都会对每位参观者进行类似的科普。据介绍,该工作室对外展览的展品,有小到铁砂、钢砂、金刚石这样的钻探磨料,大到1:30还原的5000米多功能变频电动钻机模型……结合钻探工匠的故事讲解、钻探工具的实物展示以及举行各类主题活动,工作室不但为公众科普了地质钻探行业奥秘,还大力弘扬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发挥示范性劳模激励作用
“工作室位于六安市佛子岭中路地矿大厦11楼,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下设4个研究室、4台试验施工钻探钻机,还建立了钻探科普厅、成果展示厅、学术报告厅等……”工作室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在室内展陈了研发的专利成果50余件(套)实物、110余张荣誉证书、20多个奖章奖杯原件、10余件3D打印模型、20余部多媒体视频,通过多样化的展陈,以此突出科学家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和劳模精神的示范引领作用。
近年来,创新团队培养了3名正高级钻探工程师、1名全国钻探技能大奖赛银奖获得者、3名安徽省政府津贴获得者、2名江淮工匠、2名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获得者、1名安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名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通过对他们所获得的荣誉进行展示宣讲,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守初心、担使命,以科学家钻研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为榜样,永攀科学高峰。
打造精神教育课堂
“工作室自创建以来,充分利用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每年独立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活动20余次。截至目前,已接待省、市有关人员参观学习60余次……”据工作人员介绍,工作室领衔人朱恒银是安徽省地矿局探矿工程首席专家、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安徽省优秀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殊誉。应邀参加了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线上线下科学家和工匠精神传播活动40余(场)次,先后走进六安市部分小学,参加向日葵公益助学、六安市云上故事汇等活动。为了传承老区红色基因,弘扬劳模工匠和科学家精神,朱恒银还拿出多年的积蓄,在家乡投资建立了劳模工匠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工作室积极开展特色鲜明、讲求实效的科学家精神系列教学活动,为六安市监委、皖西学院、安徽国防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六安市人民医院、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六安市第二中学、六安市佛子岭路小学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科学家精神教育服务,与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该工作室还高度重视线上教育活动的开展,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展安徽省科技馆“科普讲堂”、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等公益活动。“结合单位特色,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精神教育会更生动、更深入,从而更大程度将科学家精神传播到公众心里,进一步推动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介绍,朱恒银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自创建以来,充分利用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扬地质人“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艰苦精神,为我国地质勘探事业做出过或正在作出积极贡献。
谈及未来时,朱恒银表示,工作室将继续把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放在首位,依托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扎实推进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把活动和工作室的科研、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向每一位参观者讲好科学家故事,将科学家精神发扬光大。
全力打造科学家精神弘扬高地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和特色文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创校之初就汇集了如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时代巨匠、伟大科学家。近年来,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些弥足珍贵的科教资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档案文博院。作为学校传承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校训精神的重要载体,档案文博院围绕红色校史资源,开展了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展览、科学家精神研究等特色教育活动,成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基地。
利用优势 打造“沉浸式”科普殿堂
近日,记者慕名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被场馆里一张张我国杰出的科学巨匠的宣传牌所吸引,并为之震撼。院内设有校史馆、博物馆、老一辈科学家雕像群等固定展陈场馆、展厅,可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家精神教育活动。据介绍,该院不仅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是中科院党员主题教育基地。其中,校史馆和博物馆的总建筑面积为3300平方米,宣讲队由30余名学生志愿讲解员组成,自2018年以来,共接待参观者8万余(人)次。
近年来,为了精准快速地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依托相关科学家精神馆藏,连续举办了严济慈、钱学森、郭永怀、钱临照、刘有成等老一辈科学家以及11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过的“两弹一星”元勋等系列展览,通过文图、实物、视频等形式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该院在新生入学、教师入职、主题党团日等活动中开展科学家精神主题教育,实现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党团组织参观展览全覆盖。另外,该院还依托学校科学技术史A+学科,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科学家精神谱系与学术传统的研究与阐释,不断为科学家精神教育注入新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开拓路径营造多样化科普氛围
走实走深,让科普工作深入人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结合当下多样化的宣传形式,多维度扩大科学家精神的宣传力度。院内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从事校史研究和科学家生平事迹挖掘,发表了大量著名科学家的介绍和研究文章。围绕科学家精神教育,该院相继出版了《永恒的东风——中国科大故事》《从玉泉路到南七里——中国科大故事》等多部以科学家故事、手迹为主题的专著。
在日常教育和重要节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以微视频、微电影、专著专刊、线上专栏、原创音乐、文学艺术、课程思政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科学家精神系列教育活动。制作微党课视频《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传承科教报国使命》,荣获中宣部2021年度优秀理论宣讲微视频;拍摄《永怀初心》等4部反映郭永怀、严济慈、钱学森、钱临照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系列微电影,并荣获多项奖励;在《中国科大教学评论》刊物上推出严济慈、钱临照、杨承宗、钱学森、刘达、郭沫若、赵忠尧等7位老一辈科学家和教育家的纪念专辑;“开学第一课”和“科学与社会”研讨课邀请众多知名科学家为本科新生做主题报告;在学校1000余门本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中,涉及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就有450多门,占比达43.3%。
在重大活动节日来临之际,该院利用科研平台与装置、展板、图片、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接待公众约16万人次;每年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开展“缅怀科学前辈弘扬科学精神”等专项纪念活动;2012年以来,该院连续承办10届“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营”活动;开辟了“老科学家故事”网上专栏,让公众在线观看老科学家们科教报国的先进事迹。学生自发创作了《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家》《一样》等传承科学家精神的原创朗诵、歌曲等作品,使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得到传承发扬。
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一直把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列入党委年度工作要点,并成立了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等机构,出台了《关于开展传承老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行动专项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为形成科学家精神教育体制提供了坚强的机制保障,使弘扬科学家精神成为该院的一大亮点。
朱恒银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让科学家精神永放光芒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葛婷实习记者刘燕琳

“钻探设备是指用于钻探施工这种特定工况的机械装置和设备,主要由钻机、泥浆泵及泥浆净化设备,钻塔等组成,而钻探工作者经常要在荒无人烟的野外风餐露宿……”在朱恒银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里,工作人员都会对每位参观者进行类似的科普。据介绍,该工作室对外展览的展品,有小到铁砂、钢砂、金刚石这样的钻探磨料,大到1:30还原的5000米多功能变频电动钻机模型……结合钻探工匠的故事讲解、钻探工具的实物展示以及举行各类主题活动,工作室不但为公众科普了地质钻探行业奥秘,还大力弘扬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发挥示范性劳模激励作用
“工作室位于六安市佛子岭中路地矿大厦11楼,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下设4个研究室、4台试验施工钻探钻机,还建立了钻探科普厅、成果展示厅、学术报告厅等……”工作室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在室内展陈了研发的专利成果50余件(套)实物、110余张荣誉证书、20多个奖章奖杯原件、10余件3D打印模型、20余部多媒体视频,通过多样化的展陈,以此突出科学家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和劳模精神的示范引领作用。
近年来,创新团队培养了3名正高级钻探工程师、1名全国钻探技能大奖赛银奖获得者、3名安徽省政府津贴获得者、2名江淮工匠、2名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获得者、1名安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名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通过对他们所获得的荣誉进行展示宣讲,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守初心、担使命,以科学家钻研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为榜样,永攀科学高峰。
打造精神教育课堂
“工作室自创建以来,充分利用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每年独立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活动20余次。截至目前,已接待省、市有关人员参观学习60余次……”据工作人员介绍,工作室领衔人朱恒银是安徽省地矿局探矿工程首席专家、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安徽省优秀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殊誉。应邀参加了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线上线下科学家和工匠精神传播活动40余(场)次,先后走进六安市部分小学,参加向日葵公益助学、六安市云上故事汇等活动。为了传承老区红色基因,弘扬劳模工匠和科学家精神,朱恒银还拿出多年的积蓄,在家乡投资建立了劳模工匠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工作室积极开展特色鲜明、讲求实效的科学家精神系列教学活动,为六安市监委、皖西学院、安徽国防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六安市人民医院、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六安市第二中学、六安市佛子岭路小学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科学家精神教育服务,与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该工作室还高度重视线上教育活动的开展,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展安徽省科技馆“科普讲堂”、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等公益活动。“结合单位特色,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精神教育会更生动、更深入,从而更大程度将科学家精神传播到公众心里,进一步推动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介绍,朱恒银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自创建以来,充分利用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扬地质人“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艰苦精神,为我国地质勘探事业做出过或正在作出积极贡献。
谈及未来时,朱恒银表示,工作室将继续把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放在首位,依托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扎实推进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把活动和工作室的科研、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向每一位参观者讲好科学家故事,将科学家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