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十大举措推进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
文章字数:3245
为探索市、县级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模式和路径,更好满足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实现一般疾病就近就地诊治,特殊、复杂疾病会诊解决,重大、疑难疾病转诊治疗,缓解县域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结合医院自身功能定位与实际情况,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整合优化资源,多错并举构建中医医院发展新格局,促进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政治方向
1.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发挥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牢牢把握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办院方向,确保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政治方向。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强化中心组学习、党员和职工等政治学习内涵、成效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和职工思想政治素质。规范完善简化各项资料台账。进一步推进党的活动方式创新,积极开展党员活动日等活动。组织开展学科建设深度调研,将党建与业务工作相结合,以党建引领业务发展。加强组织发展工作,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好党员入口关。推进“双培双带”机制,做到对积极分子“个人有人培,时时有人育”。
2.加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及医德医风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落实具体任务、目标、职责和保证措施。坚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一岗双责”,落实各支部书记和部门负责人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持续开展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健全党员党风及医德医风教育制度,丰富内涵,强化督管。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严格执行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九项准则”要求,完善各项治理制度,着力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加大惩治腐败力度,严格落实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治理工作。
3.进一步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一是加快医院基础文化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健康促进医院成果,优化就医流程,加强无烟医院建设,做好健康促进工作,为病人提供整洁、温馨、舒适、便利的就医环境。二是完善医院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符合医院发展的各项制度,强化培训,严格落实,加强督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工作。三是加强医院行为文化建设,持续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在继承好的做法同把握时代脉搏,提炼文化内涵,不断挖掘典型模范,塑造新榜样,树立新精神,为医院发展增添新动能。四是注重医院精神文化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
二、挖掘和传承中医药精华
加强对中医古籍经典、流派学术思想、医案、民间单方、验方、特色疗法、适宜技术的挖掘整理以及研究利用。强化中医经典思维在临床应用,以名医工作室、流派工作室、中医思维研究室等深化建设,开设中医药研究型门诊和病房,推动中医思维应用于临床的学术活态传承,提升中医药临床诊疗的技术能力。
对疗效确切、医患认可的品种,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明星品种。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致力新品种研发,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结合制剂研发,组织申报省、市、县课题及国家专利,促进科研能力提升,提高科研的层次与水平。
三、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
持续深化学科建设,发挥好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独特作用,开展中医优势病种遴选。围绕优势病种,提升中医诊疗能力,做好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总结形成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打造在区域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优势病种,使之成为患者首选的诊疗目的地。组建城市医联体、中医专科联盟、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辐射和带动提升区域中医专科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病中的作用
建设医院传染病中医药防治指导中心,强化感染科、发热门诊、重症医学科、急诊等专科建设,加强肺病、检验、影像等相关科室建设,综合运用中医疫病的有关理论知识,系统开展中医疫病相关研究,切实提高中医药防治疫病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善医院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体系,提高重大疫情应对能力。并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
五、提升中西医交融能力
整合中西医在疾病的各自优势,找准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强化中西医结合临床协作能力建设,实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围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病等,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提高解决危急重症及疑难病症的临床能力,逐步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形成中西医临床协作诊疗方案。在医院及医共体单位全面推广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努力打造县级中西医协作样板。围绕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重大疾病,加强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建设,整体提升区域内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六、加强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作用,发挥好中医药在健康医学和整体医学中的优势作用。加强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聚焦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闭环管理。开展中医药预防重大慢病的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并推广中医药慢病管理规范方案。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制定中医药特色康复方案和中医康复技术服务包,研发中医康复器具并推广,建设中医特色康复体系。
七、建设高质量中医药人才队伍
大力培养和引进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落实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鼓励脱产跟师,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健全完善各层级中医药人才项目,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的能力。一是实行中层干部外出交流学习计划。在院领导的带领下,临床、医技、行管科室负责人分批次外出学习,不断提高医院临床、医技的管理水平和能力,通过学习不断提升科室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二是实行精英培训计划。遴选临床骨干医师,按照培养对象的执业类别、专业方向选择国内顶尖医院进修学习,努力造就一批医学创新人才,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加快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层次后备人才队伍。三是加强护理队伍建设。选派护士长和护理骨干到全国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定期举办护士长管理能力培训班和一老带新护士长经验交流活动。四是完善人才评价与考核体系。加强人才引进后续管理,切实发挥引进人才在学科建设、科研及教学中的作用,为优秀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让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
八、开展中医药前沿科技创新
围绕重大疾病防治中医药疗效评价等研究领域,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推动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疾病、优势领域等方面实现科技创新,构建“基础、临床、评价、转化”全链条科研创新体系,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并将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形成一批中医药技术创新成果;开展区域内中医药临床技术总结及相关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着重提升临床科研能力,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九、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推广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全链条服务模式,着力提升一站式服务能力。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推行日间手术及日间诊疗病房、推广延续护理服务等创新医疗模式,切实保障患者就医可及性。以“互联网+中医药服务”为抓手,推广移动医疗、智慧医疗、智慧中药房等新型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患者就医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建立县级中医药数据中心,探索建立集智慧中医药服务、智慧中医特色诊疗和智慧中医医院管理三位一体智慧中医医院。
十、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
深化建立健全具有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工作,运用现代医院管理方法,围绕人、财、物、技等核心资源,聚焦关键环节和流程管控,推进业务管理与经济管理的深度融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院内绩效考核制度,探索制定以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及临床疗效为核心的考核指标,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安全与保障体系。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减轻群众看病经济负担。建立健全现代中医医院管理制度,探索医院中医药文化创新、机制创新,促进发展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太和县中医院 邢菁菁)
一、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政治方向
1.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发挥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牢牢把握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办院方向,确保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政治方向。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强化中心组学习、党员和职工等政治学习内涵、成效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和职工思想政治素质。规范完善简化各项资料台账。进一步推进党的活动方式创新,积极开展党员活动日等活动。组织开展学科建设深度调研,将党建与业务工作相结合,以党建引领业务发展。加强组织发展工作,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好党员入口关。推进“双培双带”机制,做到对积极分子“个人有人培,时时有人育”。
2.加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及医德医风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落实具体任务、目标、职责和保证措施。坚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一岗双责”,落实各支部书记和部门负责人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持续开展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健全党员党风及医德医风教育制度,丰富内涵,强化督管。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严格执行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九项准则”要求,完善各项治理制度,着力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加大惩治腐败力度,严格落实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治理工作。
3.进一步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一是加快医院基础文化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健康促进医院成果,优化就医流程,加强无烟医院建设,做好健康促进工作,为病人提供整洁、温馨、舒适、便利的就医环境。二是完善医院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符合医院发展的各项制度,强化培训,严格落实,加强督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工作。三是加强医院行为文化建设,持续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在继承好的做法同把握时代脉搏,提炼文化内涵,不断挖掘典型模范,塑造新榜样,树立新精神,为医院发展增添新动能。四是注重医院精神文化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
二、挖掘和传承中医药精华
加强对中医古籍经典、流派学术思想、医案、民间单方、验方、特色疗法、适宜技术的挖掘整理以及研究利用。强化中医经典思维在临床应用,以名医工作室、流派工作室、中医思维研究室等深化建设,开设中医药研究型门诊和病房,推动中医思维应用于临床的学术活态传承,提升中医药临床诊疗的技术能力。
对疗效确切、医患认可的品种,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明星品种。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致力新品种研发,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结合制剂研发,组织申报省、市、县课题及国家专利,促进科研能力提升,提高科研的层次与水平。
三、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
持续深化学科建设,发挥好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独特作用,开展中医优势病种遴选。围绕优势病种,提升中医诊疗能力,做好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总结形成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打造在区域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优势病种,使之成为患者首选的诊疗目的地。组建城市医联体、中医专科联盟、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辐射和带动提升区域中医专科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病中的作用
建设医院传染病中医药防治指导中心,强化感染科、发热门诊、重症医学科、急诊等专科建设,加强肺病、检验、影像等相关科室建设,综合运用中医疫病的有关理论知识,系统开展中医疫病相关研究,切实提高中医药防治疫病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善医院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体系,提高重大疫情应对能力。并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
五、提升中西医交融能力
整合中西医在疾病的各自优势,找准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强化中西医结合临床协作能力建设,实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围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病等,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提高解决危急重症及疑难病症的临床能力,逐步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形成中西医临床协作诊疗方案。在医院及医共体单位全面推广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努力打造县级中西医协作样板。围绕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重大疾病,加强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建设,整体提升区域内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六、加强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作用,发挥好中医药在健康医学和整体医学中的优势作用。加强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聚焦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闭环管理。开展中医药预防重大慢病的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并推广中医药慢病管理规范方案。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制定中医药特色康复方案和中医康复技术服务包,研发中医康复器具并推广,建设中医特色康复体系。
七、建设高质量中医药人才队伍
大力培养和引进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落实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鼓励脱产跟师,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健全完善各层级中医药人才项目,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的能力。一是实行中层干部外出交流学习计划。在院领导的带领下,临床、医技、行管科室负责人分批次外出学习,不断提高医院临床、医技的管理水平和能力,通过学习不断提升科室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二是实行精英培训计划。遴选临床骨干医师,按照培养对象的执业类别、专业方向选择国内顶尖医院进修学习,努力造就一批医学创新人才,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加快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层次后备人才队伍。三是加强护理队伍建设。选派护士长和护理骨干到全国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定期举办护士长管理能力培训班和一老带新护士长经验交流活动。四是完善人才评价与考核体系。加强人才引进后续管理,切实发挥引进人才在学科建设、科研及教学中的作用,为优秀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让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
八、开展中医药前沿科技创新
围绕重大疾病防治中医药疗效评价等研究领域,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推动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疾病、优势领域等方面实现科技创新,构建“基础、临床、评价、转化”全链条科研创新体系,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并将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形成一批中医药技术创新成果;开展区域内中医药临床技术总结及相关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着重提升临床科研能力,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九、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推广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全链条服务模式,着力提升一站式服务能力。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推行日间手术及日间诊疗病房、推广延续护理服务等创新医疗模式,切实保障患者就医可及性。以“互联网+中医药服务”为抓手,推广移动医疗、智慧医疗、智慧中药房等新型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患者就医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建立县级中医药数据中心,探索建立集智慧中医药服务、智慧中医特色诊疗和智慧中医医院管理三位一体智慧中医医院。
十、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
深化建立健全具有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工作,运用现代医院管理方法,围绕人、财、物、技等核心资源,聚焦关键环节和流程管控,推进业务管理与经济管理的深度融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院内绩效考核制度,探索制定以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及临床疗效为核心的考核指标,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安全与保障体系。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减轻群众看病经济负担。建立健全现代中医医院管理制度,探索医院中医药文化创新、机制创新,促进发展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太和县中医院 邢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