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江淮大地花竞开 科普之树结硕果
文章字数:6453
芜湖科技馆: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葛婷 实习记者 刘燕琳
学生正在科普课堂动手做实验。
西靠银湖北路,北依芜湖长江大桥,芜湖科技馆呈一艘扬帆远航的科学方舟形状矗立在长江之畔。科技馆是科普工作的主要阵地,在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群众科学素质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规模大、功能全的综合性科普场馆,多年来,芜湖科技馆积极履行科普职责,丰富科普内容,创新科普手段,广泛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有内容、有深度、有趣味、有创新的科普学习平台,2018至2021年度展厅共接待各类社会团体305个,共计18600余人次。
芜湖科技馆先后被评为芜湖市、安徽省、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芜湖市、安徽省、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试点单位、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强化自身建设 突出主体功能
芜湖科技馆占地面积20010平方米,配套设施有植物科普园、宣传栏、观众休息区、科普休闲吧等,建筑面积16600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2000平方米,展品200余件,外广场面积12000平方米,有室外展品3件,科普画廊450平方米。据工作人员介绍,科技馆分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地下一层设有大、小型报告厅各一个。一、二两层为常设展览展厅,分为A厅地方特色展区、B厅儿童科学乐园及航空航天展区、C厅基础学科展区、D厅科技生活展区,四个展厅分门别类,展示科技奥秘、普及科技知识,让公众在互动体验过程中学习知识、引发思考,激发对科学的热情。
秉承与时俱进的理念,芜湖科技馆不拘泥于当前资源,近年来不断推动自身建设发展,“随着2021年10月A厅改造完工,常设展厅已完成自开馆以来的全部内容更新,目前正在推动智慧化场馆建设。同时,为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我们以赛代练,组织开展各类科普教学课程竞赛活动,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等各级举办的各类论坛、比赛和培训活动每年约50余场。”科技馆负责人对记者说道。
不断推陈出新 做实科普工作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合芜湖科技馆特色的展厅服务道路上一路前行。”提起科技馆所践行的服务宗旨,该馆负责人表示,芜湖科技馆始终坚持着统筹全局、立足本地特色,积极为促进科普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坚持展览教育与科普活动并举。为及时为公众解读热点焦点及公共事件背后的科学知识,2018-2021年,芜湖科技馆结合社会热点共举办临时主题科普展览15次;利用科技馆青少年科普工作室等资源,开发“科学小氧吧”系列品牌主题活动,不仅包含有机械、乐高工作室活动,还有趣味小实验、科学课、科普悦读汇、创客教育、手工小制作等,2018年至2021年共推出242场主题活动。同时,科技馆还联合科普工作爱好者、科普教育教育机构共同为青少年带去了生动有趣的科学课、科普表演和科学讲座等;积极做好暑期“三结合”工作,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科普大篷车”走进各社区、学校开展科普活动,年均开展科普大篷车巡展活动20场次,年均行程2000余公里,受益公众10万人次,实现7个县市区全覆盖,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年均受益人数2.6万人次,公众满意度超98%。
“互联网+科技馆”,科普教育“云上见”。为开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路径,积极推动智慧科技馆信息化,芜湖科技馆迅速组建起一支由专业科普老师组成的科普队伍——“科普气氛组”,全力打造线上科普品牌“科学有意思”,积极开展线上科普活动,通过微视频向青少年儿童传播科学知识,讲好科普故事,引导青少年勤思考、多动手、学科学、做实验。2020年后,因疫情防控需要,科技馆陆续推出“云上科技馆”(科技馆VR全景)和“云观展”系列短视频,让公众可以足不出户体验科技馆特色展品。同时开发线上科普课堂,补充了线下课程不足的短板,产出的多项科普教育活动资源包获得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优秀资源包”。
未来,芜湖科技馆将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展教理念,通过公众参观科技馆、参与科普教育,拉近人与科技的关系,更加关注科技为人服务,让科技进一步贴近生活。同时,科技馆继续开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路径,为能持续向公众提供科学、全面、权威、及时、优质的线上科普打好基础。
灵璧县奇石文化园: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孟宇婷
文化园工作人员向周边商铺居民进行科普宣传。
千百年来,石头作为历史演变的见证,历经风雨侵蚀,成为人类文明史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奇石盘附,园林辉映,在充满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灵璧县奇石文化园,众多石头如珍珠般散落园内,令往来的游客流连忘返。
灵璧县奇石文化园坐落在宿州市灵璧县西南的汴水之滨,占地300余亩,2021年入选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园内包含石之音、石之园——张氏园亭、石之史、石之萃和石之艺五大主题区,天下第一楼汴阳楼也包含其中。近年来,文化园始终坚持利用景区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建设,实现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依托资源科普见实效
“石之音主题区、石之园—张氏园亭主题区和石之史主题区主要介绍了灵璧石的声音特点、历史文化和再造历史园貌,而石之萃主题区则建设有天下第一石赏石博物馆,馆内分为奇石精品展厅、他山之石展厅、将军石展厅和磬石工艺品展厅,供游客参观欣赏。”走进灵璧县奇石文化园,讲解员向记者介绍园内的大致构造。不同主题区域的细致划分,为高效开展科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发挥景区的科普示范作用,文化园自2012年举办首届中国·灵璧国际奇石文化博览会暨首届钟馗文化旅游节、首届虞姬文化旅游节以来,就紧抓重要节点,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全国科普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文化园积极抓住机会,利用园内的丰富资源进行向外宣传科普。”在天下第一石赏石博物馆,灵璧县奇石文化园科普负责人尹雷雨告诉记者。
每年春秋季,文化园定期开展科普教育研学旅行活动。2019年秋,朱仙庄镇大张小学学生参与了以“观赏灵璧奇石,探究楚汉文化”为主题的灵璧研学之旅。在科普活动过程中,中小学生参加了各类科普小游戏和学习了相关知识。“通过将风土人情及历史典故与旅游相结合,孩子们了解了灵璧石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故事,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过往科普活动的照片历历在目,文化园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
灵璧县奇石文化园通过积极开展一系列新奇有趣、丰富多样的研学科普和博览会旅游节等科普活动,有力地普及了科学知识,弘扬了科学精神,不仅打响了景区品牌,更推动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热爱奇石文化、学习奇石知识。
辐射周边科普形式多样化
近日,在文化园入园处,园内的工作人员正给来园游客发放科普宣传彩页和普法知识手册。“为了推进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奇石文化园常年向游客发放科普宣传资料。”在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一形式能够给游客普及相关知识,激发游客了解相关知识的好奇心和热情。
为了有效普法,将法律意识贯彻到人们心中,2022年5月11日,灵璧县奇石文化园开展民法典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通过一系列深入浅出的法律条文讲解宣传,人们更好地了解了法律条文的具体应用。“参与这场法律科普宣传,平常枯燥的法条好像活了过来,我对民法典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与科普活动的王先生说。
在2021年全国科普日,灵璧县奇石文化园工作人员上门向周边商铺居民发放科普彩页、宣传科普知识。通过高度总结、趣味盎然的彩页介绍和工作人员深入浅出的讲解,周边区域的居民对于科普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今后我们将从加强科普能力建设、科普专项研究、科普活动策划和科普作品创作四个方面做好科普宣传工作,不断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校企共建新思路,定期对景区内科普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同时继续加大灵璧县内奇石文化的研究,推动开展自然资源科普国内合作项目,与奇石爱好者、博物馆、学校合作组织实施科普项目。”尹雷雨告诉记者,文化园会不断创新科普活动策划,推出奇石文化园精品科普作品,努力承担起文化园应尽的社会责任。
安徽池杉湖湿地公园: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九曲花海。
九月的清晨,秋风微凉,漫步在安徽池杉湖湿地公园,仿佛步入人间仙境,不远处的湖泊裹挟着水汽倾洒在身上,少了份夏日的燥热,多了份自然带来的清爽。目光所及之处水天一色,林木葱葱,一湖碧水平滑似镜,池杉林披上秋日的盛装,像一把把红彤彤的巨伞,远远看去又像滚动着的火焰染红了晴空。耳畔传来清脆的鸟叫声,打破了周遭的宁静,湖、树、鸟、游人,草木丰美,碧波荡漾,一幅自然和谐的生态画卷在这里缓缓铺开。
资源丰富打造绿色课堂
春日蒲草茂盛,满园春绿;夏日荷韵游鱼,风送花香;秋日碧波荡漾,霞光满天;冬日落雪似花,浩瀚无际……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在池杉湖湿地公园,每个季节都有着灵动的风景。据了解,安徽池杉湖湿地公园位于江苏六合程桥街道与安徽来安雷官镇交界处,总占地6000亩,经过近四十年的发育演替和十六年的精心修复,池杉湖湿地公园现分布池杉五万多棵、具有独特观赏价值的“水上森林”湿地景观,并成为长江下游沿江地区鸟类重要的集中栖居地。据统计,湿地公园共分布维管植物60科154属194种;鱼类8目15科43种;两爬类4目8科18种;兽类5目5科13种;鸟类13目32科102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3种。
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广阔的湖域面积、独特的湿地类型,基地内建有湿地科普宣教中心,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中心内包含1个序厅和3个宣教馆(展示馆、影视馆、科普教室),8个展室(湿地知识介绍区、湿地生态展室、人与湿地展室、湿地问题展室、多功能视听室、体验交流区、报告阅读室、第二课堂等)。为了做优做实科普工作,中心在具体设计中采用了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如语音导览机、光电影像放映机和便于游客了解展览内容的电子触摸屏等,通过灯光、影像、卡通形象和游戏的方式增加趣味性,寓教于乐,加深游客对湿地保护相关知识的印象,使他们树立起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
设施完善搭建科普桥梁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安徽池杉湖湿地公园积极探索自然教育作用和实践育人功能,面向大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策划开展了各类科普教育活动,用活用足湿地资源,聚力搭建科普桥梁,做大自然的“翻译官”。世界上有多少种鸟?鸟类生存需要什么环境?怎样使用观鸟镜……园区充分利用优质的自然资源,在视野较好的地段规划建设2座观鸟屋,屋内不仅设有观鸟仪器和观鸟图册供游客了解学习使用,还运用高科技手段,在中各种鸟类主要活动场所预埋电子眼,使游客通过电视屏幕直接观看到鸟类的各种活动。
湿地是我国珍稀的自然资源,为此,园区内还设有80米长的湿地宣教长廊、湿地精华功能展示区、湿地植物展示带等,这些区域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池杉湖湿地文化、民俗文化和湿地科普知识,对长廊周边和湿地按照地段设置湿地植物景观,如池杉林、河柳林、荷花池、芦苇荡和菖蒲丛等,让游客们在优美自然的环境中学习知识,使他们对湿地公园内的植物资源有更加直观深刻的了解。
优质的科普资源让园区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创新活力,365天为游客送上多元化的“科普大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园区面向广大青少年儿童,开展进社区、走校园、进乡村等“走出去”活动;举办青少年科技夏(冬)令营、少年科普研学、社会实践等青少年研学科普活动,带领孩子们动手实践,进入自然环境,或是田间地头,通过“沉浸式”的方式学习自然科学知识;面向社会群体,开展中小学教师科技培训以及研修实践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共同参与,着力提升参与者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技能。同时,为确保科普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与可持续性,公园组建了一支50余人的科普宣教队伍,全面负责园区的安全保障、设施维护、科研监测等工作,为科普宣教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秉承着“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安徽池杉湖湿地公园始终坚持常态化科普研学理念、不断创新宣教形式和内容,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着力打造人民群众身边“有深度、有温度”的科普教育基地,多角度、全方位让这片充满生机的湿地公园闪烁着科学魅力。
萧县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
省农科院专家来园区进行技术指导。
金秋九月,正是收获季节,在萧县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一串串颜色鲜艳、果实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果实诱人。小小葡萄不仅“串”起了萧县张村百姓的致富梦,更是带动了当地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香满园!我们充分利用园区的的各项科技资源,把优秀的葡萄种植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带领他们一起走上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新道路。”省人大机关驻萧县白土镇张村工作队队长童星向记者说道。
示范引领 服务乡亲百姓
科普教育的目的除了提升大众科技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让大众能够从学习中收获知识,提升技能。负责主管经营萧县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张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由张村村集体于2016年成立,按照现代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对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进行管理,做实做优做强村集体经济,让更多村民从中获益,鼓起“钱袋子”,着力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
秉承着“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民主管理、收益共享”的工作宗旨,示范园以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由村集体控股,在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帮扶指导下,争取到了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在壮大村集体经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示范园区葡萄种植技术水平,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园区与省农科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夏黑、阳光玫瑰、巨玫瑰、醉金香……丰富的葡萄品种离不开成熟的技术指导,为此,萧县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先后从国内外引进20多个品种,经过反复深入的培育实验,采用大树稀植的栽培方式,节本高效的滴灌系统,智能精准的肥水一体化控制管理模式,着力打造出“绿色、优质、安全、生态”的高端葡萄品牌。为了让培育成果造福周边的村民百姓,张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以示范园为核心,向四周辐射,让更多的老百姓采用这种新技术、新模式,把葡萄产业链做大做强,为80户贫困户分红,带动贫困户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省、市、县领导先后到公司调研指导,给予了充分肯定。
农教结合助力产业振兴
圆润光泽的小小“致富果”助力萧县张村成就小康大产业,萧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充分发挥园区科普宣教优势,积极开展各项科普活动,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服务乡村振兴,帮助村民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推广普及农业科研成果,培育健康文明乡风,培养农民群众文明生活、科学生产和科学经营能力。
“刚开始接触葡萄种植的时候,啥也不会,幸好咱们村的示范园区经常开展科普活动,请来农科院的专家来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我们如何科学种植管理,不仅富了咱的口袋,也富了咱的脑袋!”来自张村的葡萄种植户郑进激动地说道。经过科学的规划和资源管理,如今的示范园区,不仅常态化开展进乡村等“走出去”的科普活动,向周边更多农民群体传经解惑,提升他们致富增收的“造血”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群体还积极开展青少年农业实践等活动,带领广大青少年群体来到园区内,为他们介绍相关农业种植技术,利用身边现有的资源为他们送上一场场生动形象的“科技大餐”。如今的张村,水电路网全线贯通,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示范基地的科普效应让这座曾经的贫困村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2019年,张村的阳光玫瑰在西安举办的中国葡萄产业科技年会上,获得“鲜食葡萄评比大赛银奖”;2020年,张村的阳光玫瑰葡萄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2021年,张村的阳光玫瑰在苏皖两省三地葡萄文化节“葡萄王”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被认定为“萧县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凭借着迅猛的发展势头和科技成果的创新,萧县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硕果累累,下一步,园区还将继续扩大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规模,以葡萄为主题,打造独具特色的萧县“葡堤原乡”,用更加精美的环境和高质量的科教资源激发更多村民群众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吸引更多外来学生群体来园学习农科技术,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传、帮、带的重要价值。
扬帆科普梦 匠心续前行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葛婷 实习记者 刘燕琳

西靠银湖北路,北依芜湖长江大桥,芜湖科技馆呈一艘扬帆远航的科学方舟形状矗立在长江之畔。科技馆是科普工作的主要阵地,在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群众科学素质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规模大、功能全的综合性科普场馆,多年来,芜湖科技馆积极履行科普职责,丰富科普内容,创新科普手段,广泛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有内容、有深度、有趣味、有创新的科普学习平台,2018至2021年度展厅共接待各类社会团体305个,共计18600余人次。
芜湖科技馆先后被评为芜湖市、安徽省、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芜湖市、安徽省、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试点单位、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强化自身建设 突出主体功能
芜湖科技馆占地面积20010平方米,配套设施有植物科普园、宣传栏、观众休息区、科普休闲吧等,建筑面积16600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2000平方米,展品200余件,外广场面积12000平方米,有室外展品3件,科普画廊450平方米。据工作人员介绍,科技馆分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地下一层设有大、小型报告厅各一个。一、二两层为常设展览展厅,分为A厅地方特色展区、B厅儿童科学乐园及航空航天展区、C厅基础学科展区、D厅科技生活展区,四个展厅分门别类,展示科技奥秘、普及科技知识,让公众在互动体验过程中学习知识、引发思考,激发对科学的热情。
秉承与时俱进的理念,芜湖科技馆不拘泥于当前资源,近年来不断推动自身建设发展,“随着2021年10月A厅改造完工,常设展厅已完成自开馆以来的全部内容更新,目前正在推动智慧化场馆建设。同时,为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我们以赛代练,组织开展各类科普教学课程竞赛活动,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等各级举办的各类论坛、比赛和培训活动每年约50余场。”科技馆负责人对记者说道。
不断推陈出新 做实科普工作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合芜湖科技馆特色的展厅服务道路上一路前行。”提起科技馆所践行的服务宗旨,该馆负责人表示,芜湖科技馆始终坚持着统筹全局、立足本地特色,积极为促进科普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坚持展览教育与科普活动并举。为及时为公众解读热点焦点及公共事件背后的科学知识,2018-2021年,芜湖科技馆结合社会热点共举办临时主题科普展览15次;利用科技馆青少年科普工作室等资源,开发“科学小氧吧”系列品牌主题活动,不仅包含有机械、乐高工作室活动,还有趣味小实验、科学课、科普悦读汇、创客教育、手工小制作等,2018年至2021年共推出242场主题活动。同时,科技馆还联合科普工作爱好者、科普教育教育机构共同为青少年带去了生动有趣的科学课、科普表演和科学讲座等;积极做好暑期“三结合”工作,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科普大篷车”走进各社区、学校开展科普活动,年均开展科普大篷车巡展活动20场次,年均行程2000余公里,受益公众10万人次,实现7个县市区全覆盖,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年均受益人数2.6万人次,公众满意度超98%。
“互联网+科技馆”,科普教育“云上见”。为开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路径,积极推动智慧科技馆信息化,芜湖科技馆迅速组建起一支由专业科普老师组成的科普队伍——“科普气氛组”,全力打造线上科普品牌“科学有意思”,积极开展线上科普活动,通过微视频向青少年儿童传播科学知识,讲好科普故事,引导青少年勤思考、多动手、学科学、做实验。2020年后,因疫情防控需要,科技馆陆续推出“云上科技馆”(科技馆VR全景)和“云观展”系列短视频,让公众可以足不出户体验科技馆特色展品。同时开发线上科普课堂,补充了线下课程不足的短板,产出的多项科普教育活动资源包获得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优秀资源包”。
未来,芜湖科技馆将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展教理念,通过公众参观科技馆、参与科普教育,拉近人与科技的关系,更加关注科技为人服务,让科技进一步贴近生活。同时,科技馆继续开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路径,为能持续向公众提供科学、全面、权威、及时、优质的线上科普打好基础。
灵璧县奇石文化园:
以景区科普为基础 发挥宣传辐射作用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孟宇婷

千百年来,石头作为历史演变的见证,历经风雨侵蚀,成为人类文明史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奇石盘附,园林辉映,在充满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灵璧县奇石文化园,众多石头如珍珠般散落园内,令往来的游客流连忘返。
灵璧县奇石文化园坐落在宿州市灵璧县西南的汴水之滨,占地300余亩,2021年入选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园内包含石之音、石之园——张氏园亭、石之史、石之萃和石之艺五大主题区,天下第一楼汴阳楼也包含其中。近年来,文化园始终坚持利用景区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建设,实现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依托资源科普见实效
“石之音主题区、石之园—张氏园亭主题区和石之史主题区主要介绍了灵璧石的声音特点、历史文化和再造历史园貌,而石之萃主题区则建设有天下第一石赏石博物馆,馆内分为奇石精品展厅、他山之石展厅、将军石展厅和磬石工艺品展厅,供游客参观欣赏。”走进灵璧县奇石文化园,讲解员向记者介绍园内的大致构造。不同主题区域的细致划分,为高效开展科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发挥景区的科普示范作用,文化园自2012年举办首届中国·灵璧国际奇石文化博览会暨首届钟馗文化旅游节、首届虞姬文化旅游节以来,就紧抓重要节点,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全国科普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文化园积极抓住机会,利用园内的丰富资源进行向外宣传科普。”在天下第一石赏石博物馆,灵璧县奇石文化园科普负责人尹雷雨告诉记者。
每年春秋季,文化园定期开展科普教育研学旅行活动。2019年秋,朱仙庄镇大张小学学生参与了以“观赏灵璧奇石,探究楚汉文化”为主题的灵璧研学之旅。在科普活动过程中,中小学生参加了各类科普小游戏和学习了相关知识。“通过将风土人情及历史典故与旅游相结合,孩子们了解了灵璧石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故事,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过往科普活动的照片历历在目,文化园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
灵璧县奇石文化园通过积极开展一系列新奇有趣、丰富多样的研学科普和博览会旅游节等科普活动,有力地普及了科学知识,弘扬了科学精神,不仅打响了景区品牌,更推动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热爱奇石文化、学习奇石知识。
辐射周边科普形式多样化
近日,在文化园入园处,园内的工作人员正给来园游客发放科普宣传彩页和普法知识手册。“为了推进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奇石文化园常年向游客发放科普宣传资料。”在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一形式能够给游客普及相关知识,激发游客了解相关知识的好奇心和热情。
为了有效普法,将法律意识贯彻到人们心中,2022年5月11日,灵璧县奇石文化园开展民法典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通过一系列深入浅出的法律条文讲解宣传,人们更好地了解了法律条文的具体应用。“参与这场法律科普宣传,平常枯燥的法条好像活了过来,我对民法典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与科普活动的王先生说。
在2021年全国科普日,灵璧县奇石文化园工作人员上门向周边商铺居民发放科普彩页、宣传科普知识。通过高度总结、趣味盎然的彩页介绍和工作人员深入浅出的讲解,周边区域的居民对于科普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今后我们将从加强科普能力建设、科普专项研究、科普活动策划和科普作品创作四个方面做好科普宣传工作,不断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校企共建新思路,定期对景区内科普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同时继续加大灵璧县内奇石文化的研究,推动开展自然资源科普国内合作项目,与奇石爱好者、博物馆、学校合作组织实施科普项目。”尹雷雨告诉记者,文化园会不断创新科普活动策划,推出奇石文化园精品科普作品,努力承担起文化园应尽的社会责任。
安徽池杉湖湿地公园:
科教观景两不误 生态湿地展新颜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九月的清晨,秋风微凉,漫步在安徽池杉湖湿地公园,仿佛步入人间仙境,不远处的湖泊裹挟着水汽倾洒在身上,少了份夏日的燥热,多了份自然带来的清爽。目光所及之处水天一色,林木葱葱,一湖碧水平滑似镜,池杉林披上秋日的盛装,像一把把红彤彤的巨伞,远远看去又像滚动着的火焰染红了晴空。耳畔传来清脆的鸟叫声,打破了周遭的宁静,湖、树、鸟、游人,草木丰美,碧波荡漾,一幅自然和谐的生态画卷在这里缓缓铺开。
资源丰富打造绿色课堂
春日蒲草茂盛,满园春绿;夏日荷韵游鱼,风送花香;秋日碧波荡漾,霞光满天;冬日落雪似花,浩瀚无际……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在池杉湖湿地公园,每个季节都有着灵动的风景。据了解,安徽池杉湖湿地公园位于江苏六合程桥街道与安徽来安雷官镇交界处,总占地6000亩,经过近四十年的发育演替和十六年的精心修复,池杉湖湿地公园现分布池杉五万多棵、具有独特观赏价值的“水上森林”湿地景观,并成为长江下游沿江地区鸟类重要的集中栖居地。据统计,湿地公园共分布维管植物60科154属194种;鱼类8目15科43种;两爬类4目8科18种;兽类5目5科13种;鸟类13目32科102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3种。
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广阔的湖域面积、独特的湿地类型,基地内建有湿地科普宣教中心,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中心内包含1个序厅和3个宣教馆(展示馆、影视馆、科普教室),8个展室(湿地知识介绍区、湿地生态展室、人与湿地展室、湿地问题展室、多功能视听室、体验交流区、报告阅读室、第二课堂等)。为了做优做实科普工作,中心在具体设计中采用了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如语音导览机、光电影像放映机和便于游客了解展览内容的电子触摸屏等,通过灯光、影像、卡通形象和游戏的方式增加趣味性,寓教于乐,加深游客对湿地保护相关知识的印象,使他们树立起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
设施完善搭建科普桥梁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安徽池杉湖湿地公园积极探索自然教育作用和实践育人功能,面向大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策划开展了各类科普教育活动,用活用足湿地资源,聚力搭建科普桥梁,做大自然的“翻译官”。世界上有多少种鸟?鸟类生存需要什么环境?怎样使用观鸟镜……园区充分利用优质的自然资源,在视野较好的地段规划建设2座观鸟屋,屋内不仅设有观鸟仪器和观鸟图册供游客了解学习使用,还运用高科技手段,在中各种鸟类主要活动场所预埋电子眼,使游客通过电视屏幕直接观看到鸟类的各种活动。
湿地是我国珍稀的自然资源,为此,园区内还设有80米长的湿地宣教长廊、湿地精华功能展示区、湿地植物展示带等,这些区域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池杉湖湿地文化、民俗文化和湿地科普知识,对长廊周边和湿地按照地段设置湿地植物景观,如池杉林、河柳林、荷花池、芦苇荡和菖蒲丛等,让游客们在优美自然的环境中学习知识,使他们对湿地公园内的植物资源有更加直观深刻的了解。
优质的科普资源让园区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创新活力,365天为游客送上多元化的“科普大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园区面向广大青少年儿童,开展进社区、走校园、进乡村等“走出去”活动;举办青少年科技夏(冬)令营、少年科普研学、社会实践等青少年研学科普活动,带领孩子们动手实践,进入自然环境,或是田间地头,通过“沉浸式”的方式学习自然科学知识;面向社会群体,开展中小学教师科技培训以及研修实践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共同参与,着力提升参与者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技能。同时,为确保科普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与可持续性,公园组建了一支50余人的科普宣教队伍,全面负责园区的安全保障、设施维护、科研监测等工作,为科普宣教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秉承着“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安徽池杉湖湿地公园始终坚持常态化科普研学理念、不断创新宣教形式和内容,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着力打造人民群众身边“有深度、有温度”的科普教育基地,多角度、全方位让这片充满生机的湿地公园闪烁着科学魅力。
萧县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
创新发展 打造乡村振兴新画卷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金秋九月,正是收获季节,在萧县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一串串颜色鲜艳、果实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果实诱人。小小葡萄不仅“串”起了萧县张村百姓的致富梦,更是带动了当地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香满园!我们充分利用园区的的各项科技资源,把优秀的葡萄种植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带领他们一起走上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新道路。”省人大机关驻萧县白土镇张村工作队队长童星向记者说道。
示范引领 服务乡亲百姓
科普教育的目的除了提升大众科技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让大众能够从学习中收获知识,提升技能。负责主管经营萧县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张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由张村村集体于2016年成立,按照现代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对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进行管理,做实做优做强村集体经济,让更多村民从中获益,鼓起“钱袋子”,着力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
秉承着“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民主管理、收益共享”的工作宗旨,示范园以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由村集体控股,在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帮扶指导下,争取到了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在壮大村集体经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示范园区葡萄种植技术水平,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园区与省农科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夏黑、阳光玫瑰、巨玫瑰、醉金香……丰富的葡萄品种离不开成熟的技术指导,为此,萧县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先后从国内外引进20多个品种,经过反复深入的培育实验,采用大树稀植的栽培方式,节本高效的滴灌系统,智能精准的肥水一体化控制管理模式,着力打造出“绿色、优质、安全、生态”的高端葡萄品牌。为了让培育成果造福周边的村民百姓,张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以示范园为核心,向四周辐射,让更多的老百姓采用这种新技术、新模式,把葡萄产业链做大做强,为80户贫困户分红,带动贫困户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省、市、县领导先后到公司调研指导,给予了充分肯定。
农教结合助力产业振兴
圆润光泽的小小“致富果”助力萧县张村成就小康大产业,萧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充分发挥园区科普宣教优势,积极开展各项科普活动,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服务乡村振兴,帮助村民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推广普及农业科研成果,培育健康文明乡风,培养农民群众文明生活、科学生产和科学经营能力。
“刚开始接触葡萄种植的时候,啥也不会,幸好咱们村的示范园区经常开展科普活动,请来农科院的专家来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我们如何科学种植管理,不仅富了咱的口袋,也富了咱的脑袋!”来自张村的葡萄种植户郑进激动地说道。经过科学的规划和资源管理,如今的示范园区,不仅常态化开展进乡村等“走出去”的科普活动,向周边更多农民群体传经解惑,提升他们致富增收的“造血”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群体还积极开展青少年农业实践等活动,带领广大青少年群体来到园区内,为他们介绍相关农业种植技术,利用身边现有的资源为他们送上一场场生动形象的“科技大餐”。如今的张村,水电路网全线贯通,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示范基地的科普效应让这座曾经的贫困村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2019年,张村的阳光玫瑰在西安举办的中国葡萄产业科技年会上,获得“鲜食葡萄评比大赛银奖”;2020年,张村的阳光玫瑰葡萄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2021年,张村的阳光玫瑰在苏皖两省三地葡萄文化节“葡萄王”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被认定为“萧县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凭借着迅猛的发展势头和科技成果的创新,萧县张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硕果累累,下一步,园区还将继续扩大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规模,以葡萄为主题,打造独具特色的萧县“葡堤原乡”,用更加精美的环境和高质量的科教资源激发更多村民群众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吸引更多外来学生群体来园学习农科技术,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传、帮、带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