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江淮大地花竞开 科普之树结硕果
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风采(8)
文章字数:3576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
 

启迪蓝色梦想 收获金色希望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黄文静

      “致敬科学家”主题线路参观。


  厚植科技基因,播撒科学种子。安徽省科学技术馆是省内重要的科普平台之一,该馆兴建于1999年,建筑面积12000㎡,浓厚的科学氛围使得这座科教基地散发着科技之光。近年来,省科技馆统筹推进科教事业纵深发展,面向省内外群众,不断创新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完善馆内教学设施,同时积极进取,加强学习调研,注重转化成果,按下新馆建设的“快进键”,助力省内科教事业蓬勃发展。
  2021年,安徽省科学技术馆先后荣获2021-2025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协“同上一堂科学课”活动全国一等奖、2021年度全国科技活动周荣誉证书、第七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优秀组织奖、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党建研讨会优秀组织单位等。
  开拓进取迸发科创活力
  科普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注重活动形式的创新,让孩子们在游玩中收获成长,在快乐中获得进步,才会让科教更有意义。为此,安徽省科学技术馆在节假日期间,精心策划多元化的科普活动,推陈出新,不断刷新公众的新鲜感,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科创活力。
  2021年全年,安徽省科学技术馆结合重要节假日以及主题策划日策划系列活动共12场,包括:“玩嗨科学创新无限”“科学荟萃,乐享牛年”“新的征途”“科技赋能、点亮未来”“六一儿童节系列科普活动”“红心向党、自立自强”“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量子科技,让未来无限可能”……活动反响热烈,客流量显著提升,安徽省电视台、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展厅活动开展情况。其中,省科技馆创客类活动,更是获得了省内外中小学生的青睐,活动充分融入亲子合作、互动实验等形式,融合科学、艺术、自然等元素,探秘机器人、探秘电磁、厨房里的科学等系列活动报名火热,为孩子搭建起一个优质的交流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参与竞赛活动,充分展现才华和能力,树立自信,培养兴趣。从红色科学史、量子科学到实验互动、趣味科学课等等,安徽省科学技术馆在注重展教结合的同时,不断丰富科教内容,优化科教资源,让来馆游客“沉浸式”体验科学魅力,在科技殿堂里尽情遨游,高效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2021年,省科技馆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前提下,累计接待群众达20.6万人,得到周边市民群众的认可和欢迎。
   创意无限打造趣味活动
  馆内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馆外活动同样有声有色,走实走心。安徽省科学技术馆聚力扩大教育活动的覆盖面,承接流动科技馆巡展、科普大篷车巡展任务并不断创新临展进校园等形式,馆外科普教育活动的科普效应显著增强。
  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服务温暖民心。2021年,省科技馆负责牵头实施7套展览巡展活动,全年完成凤台县、无为市、五河县、歙县等共18个站点巡展工作,受众人数近28万人次,培训科普志愿者约440人,在普惠共享·你我同行——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科普之星”宣传推介活动中,安徽省科学技术馆科普巡展工作队荣获中国科协科普部授予的“普惠之星·提名”奖;利用科普大篷车,组织开展“奋进新时代、科普惠民行”科普大篷车主题巡展活动21场,并将科学实验、科普讲座、科普剧等活动送到偏远山区农村学校,活动覆盖全省5个省辖市10个区县,累计受众达3.5万人次,行驶里程近6千公里,推进优质科普资源进基层,落实科普惠民政策。同时,为了进一步助力“双减”工作,省科技馆将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的主题科普教育活动、科学表演项目带进中小学校,积极加强馆校合作,先后在包河区实验学校、屯溪龙山实验学校、潜口镇中心学校、祁门一中等省内各地中小学开展科技馆进校园共计6场次,协同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开展科普活动20场次,累计受众达2.8万人次。
  启迪蓝色科创梦想,收获累累金色硕果。科技馆各类场景参观公众超150万人次,全省3600多名选手在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安徽赛区大显身手,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开赴近40个基层站点和偏远地区,140场省科技志愿服务专家团巡讲活动在全省各地助力科普为民惠民,省内首个量子主题展区正式开放展出……回望过去的一年,越来越多的公众跟随着安徽省科学技术馆领略科技魅力,释放科创热情,萌发科学梦想。2022年,安徽省科学技术馆新馆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站在新的起点,省科技馆将继续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为宗旨,以奋斗者的姿态,扎实推进现代科技馆建设体系,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的核心阵地。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基地:
  

淬炼无光璞石 雕琢惊世之美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葛婷 实习记者 王仁搏

      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基地地质长廊。


  时间是可以凝结的,千百年的岁月变迁,其喧闹、其悲怆皆凝为一方幽静,沉眠于深山厚土,待人百般锤炼打磨,破茧出一眼万年的惊世光华。矿石是凝结的时间,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基地将封存于矿石中的光阴,呈现在大众面前。
  观赏与科普完美融合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基地分为地质走廊和珠宝博物馆两大部分,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目前,该基地共展示各类标本实物300余件,总价值约450万元。
  作为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地质专业教学的一部分,开放式地质长廊,成为学生观赏大自然精华、学习地质知识、拓宽地质视野、提升职业技能的教育场所。地质走廊将观赏与科普相结合,响应全民科普全民学习的号召,让学生和校外来访人士都能充分领略地质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走廊中信步闲游,近二十种产自天南海北的大型矿石标本穿插以碑刻,间疏排布,既紧密又不显得拥挤,偶有行人二三驻足碑前,细细辨读刻字内容。“我们的矿石样本每一样都具有代表性,涵盖了大量典型的地质活动现象。碑刻内容融入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地质三光荣精神,充分融合矿石知识与地质文化。”工作人员介绍道,“我们还计划在未来增添地质行业名人雕塑和地质生物模型,进一步丰富地质走廊的科普内容。”
  交谈中记者还得知,地质走廊在建设时大量选用了安徽本省出产的特征样本,如灵璧石、大别山榴辉岩等,展示了安徽地质找矿成果,凸显安徽丰富的地质矿藏。每年,大量的地质人才从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输送至全国各地,不知这一个个沉稳而厚重的奇岩,是否会现身某位游子的乡愁。
   宝玉石基础初窥门径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作为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大特色专业,常年吸引对珠宝感兴趣的学子前来求学,培育出大批匠人之材,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基地的珠宝博物馆不止服务于本校珠宝学院,更拓宽了地质学科普类型,形态各异的宝玉石标本,传递着珠宝丰富的内涵。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参观者可以近距离观察各类宝石的结构特征,托帕石、祖母绿、海蓝宝……不同角度灯光的照射下,这些宝石也散发出不同韵味的光泽。
  “宝玉石是大自然的瑰宝,每一种宝石的形态、质地、色泽都与产地的地质条件、矿物元素密不可分,毫厘之差就能导致万千变化。”工作人员以馆藏的各色蓝宝石和水晶为例,介绍了宝石成型的相关知识。“在地球蕴藏的5400多种矿物中,用作宝石的矿物或者矿物集合体仅有230余种。”每一种宝石的形成都是物质间的一次偶遇,不同的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有机结合,造就了宝玉石或清澈若水、或斑斓夺目的不同质地。除了深入讲解宝玉石晶体结构状态与成型原理,工作人员还会科普一些基础的宝玉石鉴别方法,“天然钻石与人工钻石在质感、色泽等角度都略有不同,相较于人工钻石,天然钻石的吸油性更强些……”短短一两小时的参观讲解中,参观者就能初步了解宝玉石成型相关知识,并且对宝玉石的鉴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宝玉石的世界流光溢彩,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基地的珠宝博物馆,不止为来访者创造一次与珠宝的邂逅,也助无数珠宝学子、行业新人初窥门径,为将来的行业之路打下良好基础。
   君子如玉扬文化精粹
  用一块玉串联古今,品读玉石中传承至今的风骨情操。我国自古就有藏玉、佩玉、玩玉的传统,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基地以玉石知识为切入点,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了数次宝石鉴定、宝石科普活动,走进校园及社区,讲述宝石历史、科普鉴石知识。活动中,地球科学科教基地的科普人员除了带现场人员接触、感受玉石,还以玉比人,向大众传递不为瓦全、自强不息、温润如玉的传统君子文化,彰显经久不衰的民族魅力。学院的老师们也多次带领学生前往各省市玉石市场、矿石产区等地,了解当地矿石资源开发及保护现状,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安徽工业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基地不断推动本校地质专业以及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教育发展、为大众普及地质知识,不断育成优秀的青年地质人才,让我省地质行业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今后基地还将继续加强与其他院校、企业间合作,以共建活动为契机,推动科普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提质升级,围绕地学知识确定科普主题,完善科普专家、科普讲师团、志愿服务团队建设,让大众与科技工作者零距离接触,使地质科学不再高冷。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