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高校科普教育中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文章字数:1556
  2016年,党中央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2017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因此,科学精神的培养是高校科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科学精神的定义及内涵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叫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性精神。基本概括为求实精神、理性精神和创新精神
  求实精神是科学研究的支点。求实精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科学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依靠人的感官经验和科学仪器的验证,采取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科学方法。不断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的求实精神要求科学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排除主观性,坚持客观性,以唯实的思维法则进行科学探索。它是科学活动的精神支柱。
  理性精神,首先强调的基本信条是相信自然界有秩序,并认为人类可以认识自然界秩序。这是科学存在的前提。其次,科学理论的构建也应符合理性规则,概念、原理和经验事实必须合乎逻辑地组织在一起。所以理性精神既是科学家必须遵守的价值规范,也是他们在科学活动中的精神支柱,“承认理性之至高无上的威力是科学社会组织的一个中心精神价值”。
  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本质和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动力,创新精神既是由人类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也是科学体制的规范原则,而且还是现代社会对科学事业的必然要求。创新是科学的生命所在,科学发现与物质生产不同,物质生产可以成批地复制,而在科学研究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对科学家独创性的承认与尊重是科学体制首要的功能表现。
  因此,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具备的意识和态度,是科学工作者应有的信念、意志、气质、品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总和。
  二、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意义
  1.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2.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3.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奉献吃苦精神。
  三、高校科普教育中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途径
  1.普及科学思想史知识。有学者认为“科学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新和探索,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质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而其思想基础是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因此,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有必要对学生加强科学思想史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外科学家科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科学思想对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探索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汲取中外科学家在推断科学技术发展的经验及其科学思想和方法论思想,培养学生积极探索、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便将来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上不断攀登高峰。
  2.广泛宣传中外科学家的科学事迹,重点宣传中国科学家的科学事迹。如老一辈科学家“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中国制碱工业之父侯德榜等科学事迹,以及时代楷模黄大年、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等科学家模范事迹。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
  3.邀请国内知名科学家作先进事迹报告或科普讲座,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高校科普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有不断的探索,积极进取才能增强他们的意识和理念。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由于科学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求实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等。因此,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科技与创新的前途及命运,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要持之以恒、代代相传。 (亳州学院王春喜)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