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2年安徽省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
文章字数:2236
7月中下旬,草地贪夜蛾发生北界已达河北丰南、天津宁河,比上年偏北3个纬度以上、提早30天以上。7月29日,谯城区诱到草地贪夜蛾成虫,较上年提早45天,初步分析当前草地贪夜蛾已迁入我省沿淮淮北夏玉米主产区。据省气象部门研判,8月6日至8月25日全省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0℃以上,高温日数偏多,有伏旱发展,对草地贪夜蛾发生无明显不利影响。当前沿淮淮北夏玉米多处于喇叭口期,食料条件好,利于草地贪夜蛾取食危害。预计草地贪夜蛾在夏玉米产区将造成一定危害,影响夏玉米生长安全。
今年草地贪夜蛾北迁时间明显提前,各地务必高度重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面加强草地贪夜蛾监测调查,准确掌握迁入情况和发生动态。一经发现,立即向本级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业务部门上报,并按照《2022年安徽省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要求,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分类做好防控技术指导。
根据农业农村部预警和省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专家组分析研判,2022年草地贪夜蛾将在我省玉米等作物集中危害,对粮食安全生产构成一定威胁。为坚决做好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防控目标
虫口密度达标区域应防尽防,发生区域不大面积连片成灾。防治处置率总体达到90%以上,重发区防治处置率达到100%,绿色防控覆盖率50%以上,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
加强“两区三线”布控,实施区域联合监测、协同治理。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因地制宜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层层阻截诱杀迁飞成虫,治早、治小,全面扑杀幼虫,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
三、防控措施
(一)明确防控重点。以春、秋玉米为重点,兼顾夏玉米和小麦(冬前)等作物。淮河以南迁飞过渡区:密切关注外省虫源迁入动态,发现迁入立即预警,扑杀迁飞过境成虫,控制幼虫危害,压低北迁虫源基数。沿淮淮北重点防范区:严密监测草地贪夜蛾迁入发生动态,诱杀迁入成虫,加强大田普查,对集中发生区实施统防统治、零星发生区实行点杀点治,保护主产区玉米生产安全。
(二)加强监测预警。合理布置监测网点,加密设置灯诱、性诱等监测设备,安排专人负责信息收集,及时发现迁入虫源。充分调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力量,加强系统观测和大田普查,畅通信息共享渠道,全面摸清成虫发生动态、产卵数量、幼虫密度、被害株率,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指导农民开展防控。要及时上报虫情信息,因人为漏报、瞒报、迟报等造成连片严重为害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把握关键适期。做好及时发现,按照“治早”(异地虫源迁入早期、本地虫源为害早期、玉米处于苗期和喇叭口期)、“治小”(为害处于较小范围、虫情处于卵期和1-2龄幼虫期)原则,使用高效低毒环境友善型药剂开展联防联控、统防统治。
(四)推行综合治理。充分利用灯诱、食诱、性诱等理化诱控措施诱杀成虫、干扰交配、降低虫源基数,减少防治幼虫用药;保护和利用寄生性、捕食性天敌,使用生物药剂防治幼虫,发挥自然控害作用;推行科学用药,因地制宜推广药剂拌种控害措施,抓住卵和低龄幼虫高峰期,对连片发生区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对分散发生区实施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做到精准施药,最大限度发挥药剂防效。
四、防控技术
依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水稻、小麦、玉米等“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行动的通知》(皖农植函〔2021〕1042号),以绿色防控为主、化学应急防控为辅,实现农药减量增效和草地贪夜蛾可持续治理。
(一)生态防控。沿淮及以南玉米产区要尽可能地减少不同生育期玉米混作,减少桥梁过渡田;淮北夏玉米种植区要因地制宜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或玉米与其它豆类、瓜类等间作套种模式,形成生态阻截带。玉米收获后及时翻耕压茬,灭除玉米自生苗,减少虫源数量;适期推迟冬小麦播期,切断草地贪夜蛾食物链。
(二)种子处理。玉米播种前,选择含有氯虫苯甲酰胺、溴酰·噻虫嗪、溴氰虫酰胺等成分的种衣剂实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秋播小麦时使用辛硫磷拌种,防治苗期草地贪夜蛾幼虫。
(三)理化诱控。在成虫发生高峰期,采取灯诱、性诱、食诱等措施,诱杀成虫、干扰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在玉米集中连片种植区,按照每亩设置1个性诱捕器的标准(集中连片面积超过1000亩,可按1.5-2亩1个诱捕器标准设置),诱捕器悬挂高度要高于玉米植株20cm左右,根据诱芯持效期,及时更换诱芯,在玉米全生育期保持较好的诱杀效果。田边、地角、杂草分布区性诱捕器设置密度可以适当增加。
(四)生物防治。作物全生育期注意保护利用寄生蜂、寄生蝇等寄生性天敌和蝽类、瓢虫、步甲等捕食性天敌,在田边地头种植芝麻、波斯菊等显花植物或大豆、秋葵等经济作物,营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生态环境。在草地贪夜蛾卵期积极开展人工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控害技术。抓住低龄幼虫期,选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印楝素等生物农药,持续控制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
(五)化学防治。当田间玉米被害株率或低龄幼虫量达到防治指标时(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成株期防治指标分别为被害株率5%、20%和10%;对于世代重叠、危害持续时间长、需多次施药防治的田块,可采用百株虫量10头的指标),选用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虱螨脲等高效低风险农药。施药宜在清晨或傍晚,重点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或雌穗等关键部位。小麦田草地贪夜蛾防治要加大用水量,对准小麦根部喷淋。推荐不同作用机理的化学药剂一季使用一次,延缓害虫抗药性。
(安徽省植保总站)
今年草地贪夜蛾北迁时间明显提前,各地务必高度重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面加强草地贪夜蛾监测调查,准确掌握迁入情况和发生动态。一经发现,立即向本级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业务部门上报,并按照《2022年安徽省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要求,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分类做好防控技术指导。
2022年安徽省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农业农村部预警和省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专家组分析研判,2022年草地贪夜蛾将在我省玉米等作物集中危害,对粮食安全生产构成一定威胁。为坚决做好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防控目标
虫口密度达标区域应防尽防,发生区域不大面积连片成灾。防治处置率总体达到90%以上,重发区防治处置率达到100%,绿色防控覆盖率50%以上,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
加强“两区三线”布控,实施区域联合监测、协同治理。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因地制宜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层层阻截诱杀迁飞成虫,治早、治小,全面扑杀幼虫,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
三、防控措施
(一)明确防控重点。以春、秋玉米为重点,兼顾夏玉米和小麦(冬前)等作物。淮河以南迁飞过渡区:密切关注外省虫源迁入动态,发现迁入立即预警,扑杀迁飞过境成虫,控制幼虫危害,压低北迁虫源基数。沿淮淮北重点防范区:严密监测草地贪夜蛾迁入发生动态,诱杀迁入成虫,加强大田普查,对集中发生区实施统防统治、零星发生区实行点杀点治,保护主产区玉米生产安全。
(二)加强监测预警。合理布置监测网点,加密设置灯诱、性诱等监测设备,安排专人负责信息收集,及时发现迁入虫源。充分调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力量,加强系统观测和大田普查,畅通信息共享渠道,全面摸清成虫发生动态、产卵数量、幼虫密度、被害株率,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指导农民开展防控。要及时上报虫情信息,因人为漏报、瞒报、迟报等造成连片严重为害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把握关键适期。做好及时发现,按照“治早”(异地虫源迁入早期、本地虫源为害早期、玉米处于苗期和喇叭口期)、“治小”(为害处于较小范围、虫情处于卵期和1-2龄幼虫期)原则,使用高效低毒环境友善型药剂开展联防联控、统防统治。
(四)推行综合治理。充分利用灯诱、食诱、性诱等理化诱控措施诱杀成虫、干扰交配、降低虫源基数,减少防治幼虫用药;保护和利用寄生性、捕食性天敌,使用生物药剂防治幼虫,发挥自然控害作用;推行科学用药,因地制宜推广药剂拌种控害措施,抓住卵和低龄幼虫高峰期,对连片发生区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对分散发生区实施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做到精准施药,最大限度发挥药剂防效。
四、防控技术
依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水稻、小麦、玉米等“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行动的通知》(皖农植函〔2021〕1042号),以绿色防控为主、化学应急防控为辅,实现农药减量增效和草地贪夜蛾可持续治理。
(一)生态防控。沿淮及以南玉米产区要尽可能地减少不同生育期玉米混作,减少桥梁过渡田;淮北夏玉米种植区要因地制宜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或玉米与其它豆类、瓜类等间作套种模式,形成生态阻截带。玉米收获后及时翻耕压茬,灭除玉米自生苗,减少虫源数量;适期推迟冬小麦播期,切断草地贪夜蛾食物链。
(二)种子处理。玉米播种前,选择含有氯虫苯甲酰胺、溴酰·噻虫嗪、溴氰虫酰胺等成分的种衣剂实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秋播小麦时使用辛硫磷拌种,防治苗期草地贪夜蛾幼虫。
(三)理化诱控。在成虫发生高峰期,采取灯诱、性诱、食诱等措施,诱杀成虫、干扰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在玉米集中连片种植区,按照每亩设置1个性诱捕器的标准(集中连片面积超过1000亩,可按1.5-2亩1个诱捕器标准设置),诱捕器悬挂高度要高于玉米植株20cm左右,根据诱芯持效期,及时更换诱芯,在玉米全生育期保持较好的诱杀效果。田边、地角、杂草分布区性诱捕器设置密度可以适当增加。
(四)生物防治。作物全生育期注意保护利用寄生蜂、寄生蝇等寄生性天敌和蝽类、瓢虫、步甲等捕食性天敌,在田边地头种植芝麻、波斯菊等显花植物或大豆、秋葵等经济作物,营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生态环境。在草地贪夜蛾卵期积极开展人工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控害技术。抓住低龄幼虫期,选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印楝素等生物农药,持续控制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
(五)化学防治。当田间玉米被害株率或低龄幼虫量达到防治指标时(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成株期防治指标分别为被害株率5%、20%和10%;对于世代重叠、危害持续时间长、需多次施药防治的田块,可采用百株虫量10头的指标),选用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虱螨脲等高效低风险农药。施药宜在清晨或傍晚,重点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或雌穗等关键部位。小麦田草地贪夜蛾防治要加大用水量,对准小麦根部喷淋。推荐不同作用机理的化学药剂一季使用一次,延缓害虫抗药性。
(安徽省植保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