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平原风电 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文章字数:3762
    颍上县风电图。

    颍上县风电场。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新能源正在成为重要的推动力,其中,风电将大有可为。风能作为随处可见的绿色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发展风电既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集体收入,又可为农村能源结构转型提速,同时兼顾生态环境。
  地处平原地区的阜阳,地势开阔,风能资源蕴藏量丰富,全市风电发展空间有200万千瓦左右,同样具备建设风电场的先天条件。
  2022年6月底,阜阳市颍上县黄坝50兆瓦风电场项目并网,作为全市首个全容量并网的集中风力发电项目,每年可新增电量1.2亿千瓦时!
  “平原风电”来了!
  风电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都在风资源丰富的大漠戈壁、丘陵高原,其实,随着技术进步,平原风电的可开发性已经大大提升,现在风电场已经悄然进入人口稠密的大平原。
  进入8月,在颍上县黄坝乡,一台台白色的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广袤平原上,随着风儿的吹动而不停转动,蓝天白云下,碧绿的麦田,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近年来,安徽省颍上县委县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引进平原风能发电、光伏发电等绿色清洁能源扶贫产业,让群众实现可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该县引进的三峡新能源50MW风电场项目,由风能领域头部企业三峡能源投资兴建,作为三峡能源首个自建高塔筒平原风电项目,该项目装有17台风机,今年6月份全容量并网,是阜阳市首家全容量并网的大型平原风电项目。
  颍上三峡新能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黄坝风电场平均海拔约23米,风机点涉及黄坝乡、刘集乡、杨湖镇、江店孜镇四个乡镇,风机点位现状高程在18至29米之间。作为三峡能源首个自建高塔筒(140米柔塔)平原风电项目,黄坝风电场总装机容量50兆瓦,投产后预计年上网电量约1.2亿千瓦时,通过35千瓦架空线路接入变电站,并以2回35千瓦出线接入颍上电网。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3.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万吨。
  年发电量1.2亿度,这是什么概念?
  以一个普通三口之家来算,每月用电大约在120度,这1.2亿度电足够8.3万个家庭用一年。可以说,这些电是“大风刮来的”。
  据了解,该项目于2020年8月20日开工,属于典型的平原风电,风机基础位基本位于农田旁水塘中,给风机基础施工增加了难度。项目部全体员工众志成城,克服地理环境、新冠疫情影响等困难,积极与业主、监理、设备厂家等单位进行沟通,按实际情况调整施工计划,修订施工方案,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统筹推进现场组织施工和并网手续办理工作。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在项目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项目于2022年6月13日实现了全容量并网发电,为当地的经济注入了新动能。
  风电投资人士说,“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给乡村风电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平原乡村风电必呈星火燎原之势,因为靠近村庄和社区,风电机组技术水平和安全可靠性是重要因素,黄坝风电场是一个可供深入研究的样本。”
  “如何合理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平原风电场成功的关键”,黄坝乡党委书记叶红称,在黄坝风电场规划阶段,三峡新能源公司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充分调查拟规划区域的土地可利用性,并通过风电场设计创新、产品技术创新,打造出国内一流的低风速平原地区高塔绿色风电项目,在少占用农田耕地的前提下实现了项目收益的最大化。
  研究乡村发展的学者认为,“乡村风电已经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施以灵活合理的政策‘扶上马再送一程’,乡村风电定能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
  “新能源”排头兵
  2022年6月,颍上县黄坝50兆瓦风电场项目并网,成为阜阳市首个全容量并网的集中风力发电项目,每年新增电量1.2亿千瓦时!
  阜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用电量是经济的“晴雨表”,是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数。阜阳市作为千万人口大市,电力需求量较大。阜阳市抢抓新能源产业“风口”,去年以来,全市进一步发挥地处平原、地势开阔等优势,大力发展风电场项目。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存量风电场项目增至6个,核准容量合计约35万千瓦。
  2020年GDP百强市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排名榜单显示,阜阳全年全社会用电量达168.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3%,增速位居全国GDP百强市第25位。2020年、2021年(截至10月)全市最大用电负荷分别达407万千瓦、410.7万千瓦。
  2020年新能源电站发电量27.21亿千瓦时(占阜阳电网购网电量的17.11%),其中清洁能源电站(光伏、风电)发电量14.46亿千瓦时(占阜阳电网购网电量的9%)。
  事实上,不仅是“大风车”越转越多,2022年以来,阜阳在追“风”逐“日”的赛道上持续“发力”,一批新能源产业项目加速推进,颍淮大地“绿”能涌动。
  颍上县耿棚镇灵台湖,总装机容量60兆瓦的渔光互补项目现场,大片光伏板向阳而立。这个2016年就并网的项目,年均发电量约7300万千瓦时。
  5月份,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正式完成阜阳南部120万千瓦风光接入系统方案评审,这个安徽省首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约22.3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满足约9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0万吨。
  据相关机构预测,地处黄淮平原的阜阳属于光资源可利用区,可用于建设光伏的地类及采煤沉陷区、屋顶资源丰富。目前,全市集中光伏电站和屋顶光伏电站技术开发资源量约为600万千瓦。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光伏发电装机规模206万千瓦,光伏电力成为阜阳电力供应的有效补充。
  阜阳追“风”之路,还在向变风力资源为“绿”能的产业上游延伸。
  阜合现代产业园区,全球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头部企业——新疆金风科技投资建设的风电装备智能制造创新示范项目一期,有望近期实现部分投产。这个总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将在阜生产风力发电机组机舱、叶轮等整机大部件。
  “预计一期达产后年出货量75万千瓦,产值可达15亿元。”金风科技在阜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出货量100万千瓦、产值25亿元,并在阜形成规模大、层次高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
  抢抓“双碳”战略机遇,追“风”逐“日”提速,阜阳正奋力在新能源产业赛道上“弯道超车”。
  阜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阜阳市地势开阔,风能资源蕴藏量丰富,全市风电发展空间有200万千瓦左右。目前,全市在建存量风电场项目有三峡能源颍上黄坝风电场项目、萁星颍泉尚营风电场项目、阜南华祥风电场项目、萁星颍泉黑茨河风电场项目4个,另有一批风电场项目在开展前期工作。
  “三峡能源阜阳南部120万千瓦风光电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63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5400吨、氮氧化物排放约4700吨、二氧化碳排放约166万吨,相当于种植阔叶林约6100公顷。”该负责人称。
  无疑,黄坝风电场项目已经成为阜阳新能源建设的排头兵。
  阜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下一步,该市将持续招大引强,吸引更多头部企业,做好供给端的风、光、火、热、储和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并向上游延伸,加快构筑“七位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聚力打造新能源替代示范的中原地区新能源基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风电+乡村振兴
  长期以来,中央始终将解决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重中之重。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随后,相关工作全面铺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支持性文件相继下发。
  2022年1月6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按照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及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成一批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试点,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占农村能源的比重持续提升,农村电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壮大,绿色低碳新模式新业态得到广泛应用,新能源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补充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绿色、多元的农村能源体系加快形成。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随处可见的绿色能源,风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发展风电,既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集体收入,又可为农村能源结构转型提速,并兼顾生态环境,是一条盘活农村产业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的新路子。
  《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具备资源条件的地区,特别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以县域为单元,采取“公司+村镇+农户”等模式,利用农户闲置土地和农房屋顶,建设分布式风电和光伏发电,配置一定比例储能,自发自用,就地消纳,余电上网,农户获取稳定的租金或电费收益。
  “加快开发风能资源,对推动乡村振兴与风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黄坝乡党委书记叶红称,黄坝乡“十四五”工作规划提出,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创造良好宽松的投资环境,变管理为服务,完善政策激励机制。为颍上三峡新能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颍上黄坝风电场等各企业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积极开展‘四送一服’,确保健康发展。”
  据介绍,下一步,黄坝乡将围绕将该风电场项目进一步资源融合,在做好服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工业项目和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实现“清洁能源工业+农业生产+休闲农业”的三产融合,打造集观光游览、休闲游憩、农业生产、风力发电于一体的休闲农旅目的地,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沈安昌)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