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江淮大地花竞开 科普之树结硕果
文章字数:6220
池州市科学技术馆:
做大众身边最亲切的“科学老师”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当今社会,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而科技馆则成了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智能天地、视听乐园、海绵城市……走进池州市科学技术馆,各类展品琳琅满目,从实体模型到VR体验,从科学小课堂到科技竞赛,池州市科学技术馆始终秉承着服务大众,科普为民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出新出彩开展各项特色活动,用心用情做好大众身边最亲切的“科学老师”。
展教并重科普活动精彩纷呈
作为池州市重要的科教阵地,池州市科学技术馆以“科技、人类、自然”为展示主题,围绕“探索发现、创新发展、和谐家园”为展示主线,设置了1个序厅和9个展厅,即序厅展厅、智能天地、视听乐园、信息时代、消防器材展示馆、生命健康、自然万象、海绵城市、磁电世界、数理奥秘,展品(项)共115件(套)。科普内容小到日常生活,大到宏观宇宙,池州市科学技术馆全面推进阵地科普、流动科普、数字科普、科教活动四大平台建设,全年馆内受众10.4万人次、馆外受众2.4万人次。 一座科技馆,与城市同成长。
池州市科学技术馆努力探索具有池州特色的展览教育模式,不断推出科普教育新活动、新模式,完善阵地科普服务功能。在积极打造航天主题分馆、海绵城市主题馆等主题合作联盟馆的同时,还立足于池州各大网站及公众号及时更新发布展教和科普活动公告、动态,传播科普知识,与市广播电视台合作开通“池州科普之窗”栏目,通过每周一期的放送,有力提升了科协、科技馆的知名度。 除了强化阵地建设,池州市科学技术馆依托展厅,定期组织开展以服务青少年为主的系列科普教育活动。立足科普讲座、科普课堂、科普制作、科学小实验和野外科技实践活动5大体系基础,与池口小学、池州日报小记者合作,打造池州版的“明天小小科学家”、“大手拉小手科学调查”等科技馆科普活动品牌;陆续开展关于宇宙大爆炸的那些事、全民健康睡眠大讲座等科普讲座,举办候鸟迁徙、水稻的前世今生、病菌检视等科普课堂,开展叶脉化石科普制作,组织开展湿地观鸟、以大自然为师、教你认识池州的水生植物等野外科普实践活动,共计106场次,其中“明天小小科学家——未成年人科普教育活动”荣获2020年度池州市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
特色各异、主题鲜明的各项科普活动让池州市科学技术馆成为池州市最具人气的场所之一,2021年,共接待各界团体33个,接待观众10.4万人次,年内组织科技志愿者服务800余人次,开展科普教育平台交流5次。
强化职能科普服务深入民心
“推进全民科普是我们工作的重心,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池州市科学技术馆负责人介绍道,从城市街区到乡镇街头,池州市科学技术馆聚力打造“科普志愿服务”品牌;结合实践,打造“志愿服务青少年”品牌;与池州学院合作,提供学生志愿服务平台,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创新科普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同时注重对志愿服务的宣传与表彰工作,线上利用官媒积极发声,线下召开志愿服务工作者座谈会,宣传、表彰优秀科普志愿者。2018年成立的池州市科学技术馆志愿服务队,截止目前,注册会员98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间达2690余小时,全年开展志愿活动106次,志愿服务800余人次。科普大篷车是现代科技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市科学技术馆科普大篷车以乡镇农村科普宣传车为定位,志愿车队持续开展基层服务,做到“常下乡、下长乡”,以不断创新为工作重点,为推动农村科普工作、服务基层公众科学素养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2021年全年共走进池州市25所学校,受惠人数20000余人次,行驶里程约3100公里。
立足大众需求,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文明创建、志愿服务、双拥工作等社会服务活动,优异的工作表现让池州市科学技术馆荣获“省青年文明号标兵”称号,成为文明服务集体典范。展望未来,池州市科学技术馆还将继续创新开展steam教育、机器人兴趣培养等多样化新型课程,提高科普质量,争取以科技馆为“桥头堡”,传播科学思维、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不断扩大合作面,与城区中小学合作开展科学调查、科技进校园、创新社科技制作等多种活动,让科学知识走进千家万户,推动科普工作走实走心。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
立足自然生态 营造人文科普氛围

化石是历经沧海桑田的重要见证,研究了解自然环境和地质化石对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有着重要影响。为了使自然生态知识深入民心,不断增强民众对于地质的兴趣,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始终坚持发挥展示、宣传和教育的功能,通过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科普氛围。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780平方米,布展区3700平方米,以石破天惊为设计理念,分三层进行主题展示,分别是一楼的地球奥秘厅、二楼的生命演化厅和三楼的皖文化厅。“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让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专业的地质、生物及文化知识。”天柱山地质公园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道。通过先进的声光电技术、新颖的布展布局和趣味性的互动项目,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枯燥的展陈模式,展示了科普教育工作的新方式。
面向青少年 创新科普宣传方式
为了使自然地质知识深入人心,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安排了面向青少年人群的科普活动。2021年5月,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邀请潜山市凤凰中心小学学生参加“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在讲解员绘声绘色地讲述下,同学们对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始终认为,科普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照本宣科,所以我们也会积极采用多样的宣传形式,力求达到最优的宣传效果。”天柱山地质公园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施金坤向我们介绍道。
2021年10月,天柱山地质公园支部联合潜山市图书馆等相关单位开展了“国际化石日暨自然教育”科普志愿活动,同学们不仅参与了“走进缤纷‘叶’世界”、潜山古生物化石相关讲座,还实地体验了化石修复体验项目,创新的科普宣传形式让青少年对于地质化石和自然生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通过积极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内容丰富、创新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不仅有力地弘扬了科学精神,其自身也成为带动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目前,天柱山地质公园博物馆不仅是安庆地区重要的科普研学基地,还是展现潜山市全域旅游资源的重要窗口。
注重实践教育 打造科普文化胜地
天柱山地质公园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施金坤坦言,实践教育是科普宣传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科普工作如果只停留在场馆内,那必然是纸上谈兵。”自2020年起,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就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带领民众参观地区自然景观,实地感受学习生态知识。
2021年3月,地质公园联合潜山市图书馆等相关单位并邀请安庆师范大学赵凯教授走进潜水河畔,同吴塘村居民及青少年学生一起开展观鸟活动。在绿意浓浓的湿地公园里,深入浅出的科普声萦绕耳畔,居民和学生不仅对湿地公园里的各种鸟类的特征和习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通过多彩的夏令营和研学活动,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逐渐成为地区科普工作的排头兵,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大量的课外实践机会,也丰厚了地区的科普文化氛围,逐渐将自身打造为科普宣传胜地。
发扬公益精神 开展科普志愿服务
以“弘扬公益精神、普及科普知识”为发展目标,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开展公益性科普志愿服务工作,为特殊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支持和关爱。“我们深知地质公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始终坚持发挥自身力量,助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天柱山地质公园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施金坤说道。2021年1月起,为了呼吁全社会关心爱护特殊儿童和贫困儿童,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成立了专门的科普志愿服务小组,专门负责组织特殊儿童和留守儿童开展科普志愿活动。
在多管齐下的科普工作布局下,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取得了喜人的科普效果。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施金坤表示,地质公园今后将在人才培养、研学基地建设、科普合作和科普活动读物方面投入发展,同时也会全面提升博物馆管理运营、科普科研水平。“我们会发挥博物馆各项职能,使博物馆在运营管理、科普宣传、对外交流、学术研究上跨上新台阶,同时会加强品牌建设,打造精品研学基地。”
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
传承徽茶文化 品味历史醇香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葛婷 实习记者 王仁搏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我国饮茶历史渊远流长,袅袅茶香养心安神,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立足茶文化,结合徽州特色茶叶品种种植生产,打造茶味悠长的特色科教平台。走进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不仅可以学茶礼、品茶道,还能了解从一片鲜叶到一杯茶的蜕变。
传承特色茶味无穷
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位于黄山市徽州区谢裕大茶博园内,总面积3500平方米,场馆外观体现出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徽风皖韵的博物馆外,一垄一垄的茶树遍布在山岭与薄雾之间,可谓壮观绝美。该博物馆收藏了各种徽州民间传统制茶工具、茶文化书籍等,现有藏品355件,是集黄山毛峰创始人谢正安及黄山毛峰茶的发展史、茶叶制作工艺展示、茶道表演、品茗为一体,以宣传徽州文化和徽州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馆,展现了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亲手体验制茶工序,方能理解茶味无穷。谢裕大科普教育实践基地致力于成为徽派茶文化传播推广的中心,积极响应号召,对传统的观光体验式研学游进行创新突破,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发新式劳动教育课。基地与省内多所小学展开合作,开展茶文化研学活动,带孩子们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茶的制作工艺,体验采茶、炒茶,学习徽茶的相关知识,在劳动中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
劳动教育感受茶趣
连绵起伏的茶山景色宜人,翠绿的茶园恬静自然。孩子们挎着小竹篓,戴着遮阳帽,欢呼雀跃地穿梭在茶园。工作人员将两片不同形态的叶片捏在手中向孩子们展示,耐心又亲切地指导孩子们,什么样的茶叶符合采摘要求,什么样的茶叶已经没有制茶价值。孩子们细细观察每一棵茶树,认真寻找符合要求的茶叶,把青翠鲜嫩的绿芽揽入筐中。
在基地的手工制茶坊里,采摘的鲜叶会由孩子们亲手完成后续制作。经验丰富的制茶师傅耐心向他们演示、讲解制茶工序,原叶在师傅的手中,以最传统的手法,经过炒青、揉捻、做形、干燥烘焙等流程,逐渐变得深沉,沁人心脾的茶香愈发浓郁。孩子们瞪大眼睛跃跃欲试,亲自上手体验制茶之趣。制茶不易,火候掌握稍有不慎,就无法制成一捧好茶,大多数孩子的茶叶,不是火候不足,就是火力过旺,这也让他们明白了其中辛苦,珍惜每一杯茶来之不易。
工作人员介绍说:“劳动教育课程是我们基地的一大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的目的就是让茶文化更好地传播,让大家在实际体验中加深理解和感受。”劳动式课程体验项目,打破了以往参观式教学游客积极性差、内容传达困难等局限性,让游客亲自参与寻茶、炒茶、品茶项目,在动手实践中知茶礼、学茶艺、懂茶趣。优质的科普研学内容已吸引部分学校长期合作,发挥校企双方优势,打造双向受益的教育实践平台。
红色教育铸魂育人
近年来,基地依托徽州区优质的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教育,打造专题培训课堂,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参与者接受红色精神洗礼,铸魂育人,传承红色基因。
面对疫情等大环境影响和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基地积极开拓新思路,注重研学课程品质开发,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又设计出多种新的活动形式。根据有关研学旅行和综合实践课程等文件精神和指导纲要,结合对学校、校外活动基地、家长、学生等群体进行的调研反馈,谢裕大茶文化科普教育基地改良设计出了“徽州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中国梦、少年说”“我爱家乡”等新的系统课题,摸索出了绿色+红色夏令营、绿色+红色冬令营、古装穿越、亲子情景剧体验等全新体验活动,通过现场教学、专题教学、情景教学的方式,让游客学习徽州文化、徽茶文化、红色文化,得到了学校、家长、孩子们的高度认可。
仅2021年,谢裕大科普教育基地就接待省内外研学游客万余人次。基地工作人员表示,今后基地将继续以茶叶知识科普活动和绿茶制作技艺为基础,开创茶+N的新模式,改善旅游和研学的方式,结合徽州茶文化和自然、红色资源、农耕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黄山面向全国的徽茶文化研学科普大本营。
赛为智能科普中心:
探索体验 逐梦蓝天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随着70年代的“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歌曲《东方红》唱响天际,如今,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蒸蒸日上,2003年杨利伟载着全中国的梦想踏入太空,随后又有女航天人刘洋在太空授课,国人对于航空航天科普工作的重视可见一斑。作为开展航天航空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赛为智能科普中心坚持以敢为人先的理念为创建基石,通过创新科教活动,打造出适合青少年提升科学素养和开拓视野的创新科普场所,让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科技强国的力量,筑梦蓝天。
面向青少年群体科普服务质量优
做关注青少年科技素养的场馆,协助发展青少年教育。赛为智能科普中心秉承着学习大国工匠精神、强国学习精神、关爱青少年成长理念,聚力打造适合研学、参观、专业训练的科普基地,场所为广大民众开放,同时也与学校和企业等合作,不断扩大科普影响力。
赛为智能科普中心隶属于合肥赛为智能有限公司,该公司长期致力于军民两用型无人机设备生产设计,依托公司雄厚的科技资源,该中心设有大型无人机科普以及体验区域、中小型无人机科普区、交通轨道科普区域、航空航天科普区、综合实践体验区、无人机飞行区、科技培训区等展厅。无人机作为我国航天航空领域的新兴技术,具有很大的研发潜力,也受到国内外科研技术人员的关注。在赛为智能中心的展厅里赛鹰4000T、赛鹰10F等无人机模型及螺旋桨、飞控、机架等无人机零部件实体展品,让人大开眼界,该中心充分利用现有无人机科普展厅举办青少年科技夏(冬)令营、逐梦蓝天——小小工程师等实践活动,在这里,学员们可以亲手组装无人机,学习无人机结构知识;通过模拟器飞行训练,开展无人机场地面飞行竞赛,参加人数达百余人。
聚焦公众需求科普活动趣味足
全力推动科普文化教育、大力开展特色科普服务,赛为智能科普中心以坚持“不止科普”为工作核心,除了多种多样的先进设备供游客参观、体验以外,该中心还配备了专业的科普老师为来馆者进行包含历史、文化、科学、科幻故事等内容的讲解,多维度、沉浸式的科普形式让原本枯燥呆板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受到大朋友和小朋友们的青睐。同时,该中心利用和借助现有传播渠道,拓宽网络特别式移动互联网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途径,推动科普信息在社区、学校等落地应用,坚定实施科普信息化落地普惠行动。
为了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科技素养,让他们在娱乐中收获知识,赛为智能集中自身的科技力量,利用科技信息服务优势,策划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学文化传播活动,把专业科技知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为社会大众传播科学理念,增长社会大众科学知识。
以参观、培训、互动体验相结合,赛为智能科普中心已逐渐形成“科普研学、公益服务、科技大赛、科技周、科技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在推动科普工作做实做深的同时,定期举办科技讲座、交流沙龙等活动,促进圈子学习,让该中心科普水平不断跨向新的台阶,并积极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职能和影响力,通过大量吸收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社会大众对科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推动人工智能和无人机技能等跨学科人才培养,打造建设出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科普场馆,为更多地人打开一扇科技大门,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热爱和探索科学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