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
文章字数:647
  2020年9月,中国提出“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自此,“碳达峰”和“碳中和”两词成为大众最耳熟能详的热点词汇之一。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国除通过节能减排外,还将通过国土空间的规划和用途的管控,有效地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一些生态系统的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的增量。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洋动物本身就可以固碳:用自己的身体储存碳,把碳变成粪便沉入深海;一些像海带的海洋植物也可以储存碳;其他的脊椎动物像鱼、海鸟和海洋哺乳动物,也能帮助捕获大气中的碳。
  以鲸为例,它们的寿命能超过200年,长时间储存大量的碳是没问题的,这种生物体中的碳被称为“生物量碳”。当鲸死亡以后,它们的尸体会沉入海底与世隔绝数百万年,而这部分生物量的碳也会被永久性地困在海底,成为“死碳”。
  再比如红树林,它是海岸带的一种植物群落,其生态系统一般包括红树林、滩涂和基围鱼塘三部分,由藻类、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等构成。红树林不仅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调节气候,抵御海啸和台风,还可以帮助净化海水水质,发挥陆地森林难以企及的强大固碳功能。相对陆地森林,红树林的固碳能力要高出2~10倍,因而红树林生态系统也有“海岸卫士”“蓝碳明星”“天然物种库”等美称。
  我们将海洋的碳汇能力称为“蓝碳”,将陆地的碳汇称为“绿碳”。二者的区别很大,首先,蓝碳的封存时间比较长,可以达到上千年的时间尺度,而在陆地上只有几十年;其次,蓝碳的捕获效率高:海岸的面积仅占全球海床面积的0.2%,却贡献了海洋沉积物碳总量的50%;最后,蓝碳还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据科普中国网)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