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抓好“栽树工程”勇当“创新先锋”
文章字数:1904
“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全超导托卡马克实现千秒级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高性能异构DSP处理器、氢能燃料电池发动机、高刚高精密减速机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问世。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方阵、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万家大关、高新技术产业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加速涌现、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步入全国第一方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抓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奋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创新安徽”扬帆起航,奏响活力迸发的精彩乐章,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高能级科创平台夯基立柱
近日,我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进入实质运行和全面建设阶段。这个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国科大三方共建的实验室,将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国家航天强国战略需求,围绕深空探测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国际大科学计划,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
近年来,安徽培优建强创新载体,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夯基立柱。量子空地一体精密测量等大科学装置列入国家规划,新一代“合肥量子城域网”、合肥量子计算产业园启动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组建运行,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江淮大数据中心建设运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正式开通试运行,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稳步推进,安医大省部共建炎症免疫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专家论证,新组建“陶铝新材料”等4家省“一室一中心”。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16家,“一室一中心”34家,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183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1家,院士工作站72家,安徽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
大科学装置,国之“重器”。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数居全国前列并呈集群发展之势——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性能不断提升;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实现恒流运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磁场强度达42.9T,位列世界第二。按照“四个一批”的思路,安徽正规划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梯次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合肥基地等加快建设,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装置预研进展顺利。立足合肥、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成为安徽创新的引力磁场。
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
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安徽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在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抢占制高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10年来,我省在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累计106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累计11项科技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多个方向实现了重大科技成果“多点开花”:研制并发射成功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正式开通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多次刷新等离子体运行世界纪录,实现了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取得国际核聚变研究重大突破。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等3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超薄电子玻璃屡创纪录。2021年,全省获授权发明专利达121732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9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14.85倍、14.43倍。
成果转化应用硕果累累
在北京冬奥会上,一批来自安徽的高科技成果闪亮登场,京东方上百块LED双面屏呈现的巨型“雪花”和8K超高清超大地屏,向世界完美呈现梦幻逼真的科技之美;合肥全色光显与中国科大研发的全色激光投影机,在中国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上投射画质清晰的“雪屏幕”;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牵手东华大学院士团队研发的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全面服务于冬奥会中国运动员的日常耐低温保障;安徽华盈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氢燃料汽车大功率输出装置保障冬奥出行……
十年来,我省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推进科技成果供给和转移转化,不断壮大发展新动能。在全国率先探索,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成功组建了安徽省智能人机交互、安徽省水泥工业二氧化碳捕集转化应用、安徽省生态功能性聚氨酯复合材料、安徽省水稻种业技术4家创新联合体,通过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促进“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一体联动,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安徽日报记者 汪永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抓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奋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创新安徽”扬帆起航,奏响活力迸发的精彩乐章,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高能级科创平台夯基立柱
近日,我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进入实质运行和全面建设阶段。这个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国科大三方共建的实验室,将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国家航天强国战略需求,围绕深空探测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国际大科学计划,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
近年来,安徽培优建强创新载体,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夯基立柱。量子空地一体精密测量等大科学装置列入国家规划,新一代“合肥量子城域网”、合肥量子计算产业园启动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组建运行,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江淮大数据中心建设运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正式开通试运行,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稳步推进,安医大省部共建炎症免疫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专家论证,新组建“陶铝新材料”等4家省“一室一中心”。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16家,“一室一中心”34家,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183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1家,院士工作站72家,安徽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
大科学装置,国之“重器”。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数居全国前列并呈集群发展之势——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性能不断提升;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实现恒流运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磁场强度达42.9T,位列世界第二。按照“四个一批”的思路,安徽正规划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梯次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合肥基地等加快建设,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装置预研进展顺利。立足合肥、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成为安徽创新的引力磁场。
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
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安徽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在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抢占制高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10年来,我省在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累计106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累计11项科技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多个方向实现了重大科技成果“多点开花”:研制并发射成功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正式开通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九章二号”“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多次刷新等离子体运行世界纪录,实现了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取得国际核聚变研究重大突破。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等3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超薄电子玻璃屡创纪录。2021年,全省获授权发明专利达121732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9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14.85倍、14.43倍。
成果转化应用硕果累累
在北京冬奥会上,一批来自安徽的高科技成果闪亮登场,京东方上百块LED双面屏呈现的巨型“雪花”和8K超高清超大地屏,向世界完美呈现梦幻逼真的科技之美;合肥全色光显与中国科大研发的全色激光投影机,在中国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上投射画质清晰的“雪屏幕”;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牵手东华大学院士团队研发的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全面服务于冬奥会中国运动员的日常耐低温保障;安徽华盈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氢燃料汽车大功率输出装置保障冬奥出行……
十年来,我省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推进科技成果供给和转移转化,不断壮大发展新动能。在全国率先探索,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成功组建了安徽省智能人机交互、安徽省水泥工业二氧化碳捕集转化应用、安徽省生态功能性聚氨酯复合材料、安徽省水稻种业技术4家创新联合体,通过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促进“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一体联动,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安徽日报记者 汪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