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发挥学会优势 托举科技人才
——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计划入选者风采①
文章字数:3435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及国家、省关于人才工作决策部署精神,发挥学会学科优势和专家优势,探索青年科技人才挖潜方式、培养模式,助力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根据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安徽省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及省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工作部署,省科协支持10家左右省级学会遴选10名左右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托举,帮助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创造力黄金时期做出突出业绩。即日起,本报将陆续刊发这些被托举人才的典型事迹,希望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他们为榜样,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努力成长为品德优秀、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宽阔视野的人才,以优异的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加快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恭顺:奋力前行 勇攀“核”高峰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实习记者孟宇婷
    李恭顺在实验室进行微波器件测试。

  李恭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20年经安徽省核学会推荐,李恭顺入选第八届安徽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李恭顺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等离子体物理,本科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及博士阶段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核科学与技术,2012年获得理学学士,2017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博士后加入深圳大学李建刚院士工作站从事相关研究,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进行相关工作。他累计在PlasmaScienceandTechnology(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Reviewof ScientificInstruments(科学仪器评论),NuclearFu-sion(核聚变)等期刊发表论文4篇,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并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以梦为马逐梦中科大
  李恭顺本科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按照学校教学方向他本应成为一名老师,但在大三那年,他的一名学长考研进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不仅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也激发了他向上求索,继续科研道路的热情。出于自小对物理的兴趣,他很快确立今后的发展目标,便准备考研。
  “当时考研对我而言确实有一些难度,因为在此之前学校教育以师范方向为主,对于物理科研方向的教育相对来说稍显薄弱。”李恭顺坦言,他能成功考上中科大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学长的支持。学长不仅给他提供了考研资料,关于自身的考研经验也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他。除此之外,他数十月如一日的备考对他的成功也十分重要。在学长的鼓励和帮助下,在自身不断奋斗拼搏中,他最终实现了目标,成功进入中科大开始科研之路的探索。
  日益精进攀登科学高峰
  李恭顺确立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方向并非一夕而成。在进入中科大核科学技术学院之始,根据导师的安排,他先学习了一年关于核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学习和实验开展过程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当时学习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新领域、新知识,刚开始是很吃力的,但同时这也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我就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汲取养分。”李恭顺告诉记者。
  谈到当时的两位导师,李恭顺话语中不无感激。“两位导师对我的成长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两人宏观与微观的互补也让我对科学和物理的理解不断加深。”据李恭顺介绍,他的导师高翔研究员对研究中宏观方向的把握让他受益匪浅,而课题组长张涛副研究员则是深入实际,亲自指导并带领他们开展具体工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李恭顺在等离子体物理研究领域策马疾驰。2013年,李恭顺开始进行EAST托卡马克相关研究,随着他对核科学EAST托卡马克装置研究的不断深入,他的研究成果也在SCI论文屡有发表。
   金石为开奋斗终结硕果
  回顾过往,李恭顺在中科大研究和博士后深圳工作站工作期间坚持磨砺等离子体物理之宝剑,在打磨过程中不断斩获佳绩。除了发表SCI论文,李恭顺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科技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为了丰富研究视野,李恭顺还远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聚变研究中心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进行访学,并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于今后的展望,李恭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不仅是他一直以来的座右铭,也激励他坚持研究,不断前进。
  提到入选“青托人才”,李恭顺认为这是对他非常大的鼓励。一方面认可了他工作的价值,肯定了他工作的意义;另一方面“青托人才”平台也给他提供了与优秀人才交流的机会。提及在青托相关活动中认识的优秀青年,李恭顺如数家珍。“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不断自省,求索着我应走的路。”
  

段俊:探索求进 让环境光学造福人类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葛婷 实习生王仁搏
    段俊携自主研发设备参加国际对比实验。

  环境气候变化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工业化进程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也带来了众多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光学技术迎来跨越式发展,运用该类技术,人们探索出一种可以有效监测大气污染的方法,现代环境光学应运而生。它能利用痕量气体的光学特性,快速测定特征气体含量,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手段,具有实时、动态、快速、非接触、范围广等优势,成为当今国际环境研究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和主导技术。
  对于环境光学技术的研究和精密仪器的开发,我国科研工作者们的步伐从未停歇,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机所谢品华研究员课题组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段俊博士,为此也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热爱物理专业结缘环境光学
  “高中读书的时候,我最擅长的就是物理这门课,所以高考选专业就自然而然选择了物理学方向。”段俊告诉记者,“后来在老师同学们的指导帮助下深入学习物理学专业知识,这才接触到了现在的研究方向——环境光学。”2011年,段俊在安徽光机所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自此与环境光学结下不解之缘。博士毕业后,段俊留所继续大气痕量气体光学探测技术的科研工作。
  工作中,段俊总是秉承研究所“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理念,力保每一个细节都尽可能做到最好。2020年初,他参与了刘文清院士牵头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与环境的关系及风险防控”重大攻关项目,在春节假期与同事们一起紧张工作,调试好自主研发的高灵敏大气环境立体探测设备,在武汉对多家医院及隔离点进行走航观测实验,获取第一手大气环境要素时空分布数据,评估当地疫情期间的环境影响。此外,他还多次参加了APEC峰会、G20峰会、厦门金砖会议等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每次实验段俊总是认真做好仪器设备的各项准备工作,记录分析实验过程中仪器的运行状态和各项参数,实时优化方案,使设备发挥最佳性能。同时,积极分析处理采集数据,总结归纳问题和经验,为后续系统升级和新设备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正是这种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段俊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果。目前,他已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多家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九项;参与撰写《环境光学与技术》等专著三本;获得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因其活跃的学术思维、较强的创造力、勇于实践的行动力,段俊受到同行专家一致好评,由安徽省光学学会推荐入选2020年度安徽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计划。
  突破技术壁垒争做世界一流
  “当前的很多精密仪器设备太依赖进口,在技术上容易被卡脖子。因此,为了不受制于人,我们开展了大气关键痕量气体的国产设备研发。”段俊表示,国产化仪器研发任重道远。从理论推导、关键技术攻关,到原理样机,再到实际应用,每一步走来都要克服千辛万苦,需要不断优化、改进和提高。
  科学研究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要想让仪器达到最佳效果,反复调试必不可少。一套测量系统的元件众多,每一个光学元件之间联系紧密、配合复杂,任何一个微小改动都需要对系统整体进行全面的分析调试。即使是最简单的调光路,有时也需要花上几天的时间。实验的结果经常不尽人意,但科研工作不能降低要求,研究团队从一次次失败的实验中总结经验,剥茧抽丝出每一条有用信息,在不断地实验探索中向预想目标冲锋。
  2014年夏季和2016年冬季,段俊带着课题组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大气关键痕量气体观测设备,参与了两次国际对比实验。连续两次国际对比实验的结果表明,该自研设备在性能与稳定性等多方面指标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段俊将对比结果撰写成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到国际主流期刊,同时在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详细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
  每一次突破都会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展望未来,段俊豪气满怀,前方还有更长的赛道在等着他。他希望,自己参与研发的设备可以超越国际同行机构,成为世界一流,解决更多的大气科学前沿问题;他希望,在环境光学技术的助力下,环境污染越来越少,天越来越蓝,祖国越来越美!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