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创新争先 自立自强
文章字数:3193
张金云在田间指导果树种植。
赵辉玲在养殖场进行科研工作。
张金云:育种破难题 香桃压枝低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葛婷 实习生 王仁搏
在本世纪初期,安徽南方地区鲜有规模化种植桃果,市面上的桃果多要从皖北等地调运。那时候的人们可能不会想到,在农业科技的帮助下,如今的皖南地区也能遍布着大面积的桃林,一个个硕大圆润的桃子缀满枝头,清甜的桃香一直从芒种飘到秋分。这是一次华丽的蝶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桃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果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金云功不可没。
品种是发展的基石
张金云,长期从事园艺果树科研及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将撂荒土地建成“江淮果岭”是她傲人的成绩。二十年前安徽桃树种植面积不到40万亩,并且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北地区,由于品种与气候原因,在淮河以南区域种植桃果极易出现裂果现象。在当时皖南、皖西等地市场上的各类优质桃果基本都是从北方调运而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张金云与团队一起,积极开展种质筛选工作,主持建立了安徽省核果类果树种质资源圃,搜集引进包括野生资源、地方良种在内的各类种质资源600余份。其选育出的桃果新品种“徽黄3号”因高产质优、成熟期早,展现出了不俗的市场竞争力。“徽黄3号”桃新品种成为安徽省首个成功转让的果树新品种,促进了安徽省桃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此后,极早熟品种“立夏红”等多达17种适合安徽省种植条件的桃果新品种在张金云和团队的努力下相继问世,不仅使皖北的桃子变得更大更甜,还解决了裂果的难题,使这些品种得以“跨过”淮河,适宜我省全境栽种,并且使鲜桃果提前半月上市。如今,皖南人不再羡慕皖北盛产瓜果,当地田间地头就可以采摘到优质鲜果。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安徽省桃产业已经换了一番光景,桃子已经成为安徽省主要出产水果之一,栽培面积从10年前的不足4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20余万亩,产量跻身全国前列,为安徽省第一大水果。
好马还需配好鞍
有了优质的种质资源便有了扩大产业的基础,但张金云知道,光有好品种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足够的技术为其提供支撑和保障。张金云带领专家团队,多次深入偏远地区山村,手把手传授桃果种植知识。根据各地环境特点,制定最适宜的施肥方案,创新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栽种模式、革新多种生产工具,并与当地农民们开展交流研讨,用最贴近生活的质朴语言,通俗易懂地解答了农民生产经营中遇到技术难题。“在一次下乡指导的时候,有农民找到我们,表示当前迫切需要果树种植的相关书籍。”张金云说,这一举动让她非常欣喜,农民有热情,生产就有动力。张金云与领导交流后,当即决定将200本自己编写的教材免费发放给农民,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在张金云与团队的指导下,多村实现脱贫致富。以六安市新华村为例,这里曾经杂草丛生,如今田间地头却是硕果累累。张金云与众多专家悉心指导,让新华村拥有了12000亩的红桃。基于大面积桃林,新华村创立了自己的桃花节和采摘节,将农产品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45个贫困家庭直接受益,200余户间接参与相关产业和建设增加了收入,该村也因此荣获全国旅游扶贫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称号。通过桃产业发展论坛,张金云将新华村的成功经验同全国共享,为乡村振兴营造了氛围、增强了信心,更多的农民积极参与进来,越来越多的贫困村同新华村一样,在桃产业的支持下,村子富起来、环境美起来、人民的日子红火起来,有效助力了三农建设。
近年来,张金云更是大力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让科技改变乡村命运。在示范果园里,5G操作平台让人不用到果园,就可以在平台上直接发布操作信号,数字果园可按指令完成规定动作。除了种、采两个环节需要手工,植保、水肥、锄草均实现了机械化。在果园未栽种之前,高标准的规划就已经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出来了。“这样的数字桃园管理简单,全部有量化指标,操作容易。”张金云介绍道,“未来,我们要让每个桃果都能实现数字化生产。”
“果树产业现在是我省重点支持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在张金云和专家们的努力下,我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得以充分利用,果树产业快速发展,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江淮果岭”无中生有般的创建之路,间接带动100多万农民就业、增收10余亿元。香甜的桃果让果农们喜笑开颜,这便是张金云最好的奖章。
赵辉玲:扎根基层 创新畜禽育种技术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人们总说,做科研很苦,尤其是搞我们这行的,天南海北地跑,又脏、又累,但是习惯了每日这忙碌的生活之后,却发现这苦中有甜,能为国家畜禽育种及养殖作出贡献,我无怨无悔。”扎根科研三十余载,谈起自己的科研生涯,来自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二级研究员赵辉玲却显得十分坦然。她甘愿为科研事业奉献终生,创新畜禽育种及养殖技术,造福一方百姓,成为一朵绽放在科研一线的“铿锵玫瑰”。
投身科研
开拓创新担使命
“求真无畏,进取不止,科研创新的道路一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过去,我国的毛兔品种主要依赖国外进口,为了打破国外垄断,将核心技术掌握在国人手里,赵辉玲突破毛兔育种常规,大胆利用长毛兔和肉兔两种不同类型的家兔品种杂交创新,通过10余年的系统选育,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粗毛型长毛兔新品种——皖系长毛兔,其生产性能远超法系和德系安哥拉兔,居于国际领先水平。而在长毛兔育种取得突破后,赵辉玲又抱着坚定的信念,通过与石台义华公司产学研合作,将福建黄兔和新西兰白兔进行品种间杂交创新、横交固定和系统选育,又历时10余年坚持不懈的创新和努力,再一次实现家兔育种新突破,培育出国家级肉兔新品种——皖南黄兔,为实现我国家兔良种国产化迈出重要一步。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30年的科研生活,赵辉玲凭着执着的信念,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主编专著5部、合编专著3部,研制安徽省地方标准6项,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
深入基层
不辞辛劳守初心
自1991年入职省农科院以来,赵辉玲便长期坚守在家兔育种及养殖工作第一线,为了方便开展科研工作,她直接把家“搬”进了试验兔场,每天同兔群生活在一起,给兔子喂料、看病、卫生防疫……无论是技术活,还是体力活,她从未叫苦叫累,“感谢两年多的兔场生活经历,不仅使我的研究成果更符合实际,也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为了更大范围地推广新品种,赵辉玲克服重重困难,在绩溪新建了更大的试验兔场。任务重,压力大,赵辉玲长期奔波在绩溪和石台基地之间,那里生活条件艰苦,偏僻落后,即使是节假日,她也要待在科研基地处理工作,无法与家人团聚。辛劳结出硕果,赵辉玲仅2010-2012年就累计推广皖系长毛兔403万只,新增产值6.24亿元,新增纯收益3.4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跟着兔子走,兔子到哪人就到哪。”近年来,随着自己科研成果不断落地转化,赵辉玲经常下沉到农村驻点,帮助当地农户解决养殖中出现的问题,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安徽,她帮助池州市和宿松县30余困难户发展皖南黄兔养殖,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在新疆,她先后2次远奔万里开展援疆科技服务,为皮山县肉兔扶贫产业开展培训5期,培训学员457人次,到养殖场指导技术20余场,深受欢迎,目前还一直保持联系。
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既不是春华秋实,也不是月朗星稀,而是坚定科研,逆风雨而行。身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她尽职尽责,成绩突出,获得了全国畜牧工作先进个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省直机关“十大女杰”等诸多殊荣。同时,身为团队年轻科技人员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她耐心谦虚,经常毫不吝啬地向同事们传递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做好传帮带,在赵辉玲的培养带领下,一个又一个年轻人快速成长为学科研究骨干,成为各学科带头人。目前,她已培养1名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其团队也成长为国家级创新团队。
寒来暑往,岁月如歌,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初心。赵辉玲用双脚踏遍万水千山,未来的科研道路,她也将继续勇当科技排头兵,践行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赵辉玲在养殖场进行科研工作。
张金云:育种破难题 香桃压枝低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葛婷 实习生 王仁搏
在本世纪初期,安徽南方地区鲜有规模化种植桃果,市面上的桃果多要从皖北等地调运。那时候的人们可能不会想到,在农业科技的帮助下,如今的皖南地区也能遍布着大面积的桃林,一个个硕大圆润的桃子缀满枝头,清甜的桃香一直从芒种飘到秋分。这是一次华丽的蝶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桃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果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金云功不可没。
品种是发展的基石
张金云,长期从事园艺果树科研及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将撂荒土地建成“江淮果岭”是她傲人的成绩。二十年前安徽桃树种植面积不到40万亩,并且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北地区,由于品种与气候原因,在淮河以南区域种植桃果极易出现裂果现象。在当时皖南、皖西等地市场上的各类优质桃果基本都是从北方调运而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张金云与团队一起,积极开展种质筛选工作,主持建立了安徽省核果类果树种质资源圃,搜集引进包括野生资源、地方良种在内的各类种质资源600余份。其选育出的桃果新品种“徽黄3号”因高产质优、成熟期早,展现出了不俗的市场竞争力。“徽黄3号”桃新品种成为安徽省首个成功转让的果树新品种,促进了安徽省桃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此后,极早熟品种“立夏红”等多达17种适合安徽省种植条件的桃果新品种在张金云和团队的努力下相继问世,不仅使皖北的桃子变得更大更甜,还解决了裂果的难题,使这些品种得以“跨过”淮河,适宜我省全境栽种,并且使鲜桃果提前半月上市。如今,皖南人不再羡慕皖北盛产瓜果,当地田间地头就可以采摘到优质鲜果。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安徽省桃产业已经换了一番光景,桃子已经成为安徽省主要出产水果之一,栽培面积从10年前的不足4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20余万亩,产量跻身全国前列,为安徽省第一大水果。
好马还需配好鞍
有了优质的种质资源便有了扩大产业的基础,但张金云知道,光有好品种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足够的技术为其提供支撑和保障。张金云带领专家团队,多次深入偏远地区山村,手把手传授桃果种植知识。根据各地环境特点,制定最适宜的施肥方案,创新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栽种模式、革新多种生产工具,并与当地农民们开展交流研讨,用最贴近生活的质朴语言,通俗易懂地解答了农民生产经营中遇到技术难题。“在一次下乡指导的时候,有农民找到我们,表示当前迫切需要果树种植的相关书籍。”张金云说,这一举动让她非常欣喜,农民有热情,生产就有动力。张金云与领导交流后,当即决定将200本自己编写的教材免费发放给农民,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在张金云与团队的指导下,多村实现脱贫致富。以六安市新华村为例,这里曾经杂草丛生,如今田间地头却是硕果累累。张金云与众多专家悉心指导,让新华村拥有了12000亩的红桃。基于大面积桃林,新华村创立了自己的桃花节和采摘节,将农产品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45个贫困家庭直接受益,200余户间接参与相关产业和建设增加了收入,该村也因此荣获全国旅游扶贫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称号。通过桃产业发展论坛,张金云将新华村的成功经验同全国共享,为乡村振兴营造了氛围、增强了信心,更多的农民积极参与进来,越来越多的贫困村同新华村一样,在桃产业的支持下,村子富起来、环境美起来、人民的日子红火起来,有效助力了三农建设。
近年来,张金云更是大力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让科技改变乡村命运。在示范果园里,5G操作平台让人不用到果园,就可以在平台上直接发布操作信号,数字果园可按指令完成规定动作。除了种、采两个环节需要手工,植保、水肥、锄草均实现了机械化。在果园未栽种之前,高标准的规划就已经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出来了。“这样的数字桃园管理简单,全部有量化指标,操作容易。”张金云介绍道,“未来,我们要让每个桃果都能实现数字化生产。”
“果树产业现在是我省重点支持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在张金云和专家们的努力下,我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得以充分利用,果树产业快速发展,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江淮果岭”无中生有般的创建之路,间接带动100多万农民就业、增收10余亿元。香甜的桃果让果农们喜笑开颜,这便是张金云最好的奖章。
赵辉玲:扎根基层 创新畜禽育种技术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人们总说,做科研很苦,尤其是搞我们这行的,天南海北地跑,又脏、又累,但是习惯了每日这忙碌的生活之后,却发现这苦中有甜,能为国家畜禽育种及养殖作出贡献,我无怨无悔。”扎根科研三十余载,谈起自己的科研生涯,来自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二级研究员赵辉玲却显得十分坦然。她甘愿为科研事业奉献终生,创新畜禽育种及养殖技术,造福一方百姓,成为一朵绽放在科研一线的“铿锵玫瑰”。
投身科研
开拓创新担使命
“求真无畏,进取不止,科研创新的道路一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过去,我国的毛兔品种主要依赖国外进口,为了打破国外垄断,将核心技术掌握在国人手里,赵辉玲突破毛兔育种常规,大胆利用长毛兔和肉兔两种不同类型的家兔品种杂交创新,通过10余年的系统选育,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粗毛型长毛兔新品种——皖系长毛兔,其生产性能远超法系和德系安哥拉兔,居于国际领先水平。而在长毛兔育种取得突破后,赵辉玲又抱着坚定的信念,通过与石台义华公司产学研合作,将福建黄兔和新西兰白兔进行品种间杂交创新、横交固定和系统选育,又历时10余年坚持不懈的创新和努力,再一次实现家兔育种新突破,培育出国家级肉兔新品种——皖南黄兔,为实现我国家兔良种国产化迈出重要一步。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30年的科研生活,赵辉玲凭着执着的信念,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主编专著5部、合编专著3部,研制安徽省地方标准6项,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
深入基层
不辞辛劳守初心
自1991年入职省农科院以来,赵辉玲便长期坚守在家兔育种及养殖工作第一线,为了方便开展科研工作,她直接把家“搬”进了试验兔场,每天同兔群生活在一起,给兔子喂料、看病、卫生防疫……无论是技术活,还是体力活,她从未叫苦叫累,“感谢两年多的兔场生活经历,不仅使我的研究成果更符合实际,也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为了更大范围地推广新品种,赵辉玲克服重重困难,在绩溪新建了更大的试验兔场。任务重,压力大,赵辉玲长期奔波在绩溪和石台基地之间,那里生活条件艰苦,偏僻落后,即使是节假日,她也要待在科研基地处理工作,无法与家人团聚。辛劳结出硕果,赵辉玲仅2010-2012年就累计推广皖系长毛兔403万只,新增产值6.24亿元,新增纯收益3.4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跟着兔子走,兔子到哪人就到哪。”近年来,随着自己科研成果不断落地转化,赵辉玲经常下沉到农村驻点,帮助当地农户解决养殖中出现的问题,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安徽,她帮助池州市和宿松县30余困难户发展皖南黄兔养殖,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在新疆,她先后2次远奔万里开展援疆科技服务,为皮山县肉兔扶贫产业开展培训5期,培训学员457人次,到养殖场指导技术20余场,深受欢迎,目前还一直保持联系。
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既不是春华秋实,也不是月朗星稀,而是坚定科研,逆风雨而行。身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她尽职尽责,成绩突出,获得了全国畜牧工作先进个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省直机关“十大女杰”等诸多殊荣。同时,身为团队年轻科技人员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她耐心谦虚,经常毫不吝啬地向同事们传递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做好传帮带,在赵辉玲的培养带领下,一个又一个年轻人快速成长为学科研究骨干,成为各学科带头人。目前,她已培养1名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其团队也成长为国家级创新团队。
寒来暑往,岁月如歌,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初心。赵辉玲用双脚踏遍万水千山,未来的科研道路,她也将继续勇当科技排头兵,践行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