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教育价值。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而提升育人成效。
一、红色文化的特征
(一)革命性。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其形成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紧密相连。红色文化诞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中,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红色文化始终围绕着党为实现革命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主题展开。它不仅是革命斗争的产物,更是激励人民奋勇向前的精神旗帜。
(二)实践性。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先进文化形态,其形成与发展始终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在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中,红色文化通过革命歌曲、标语等形式,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凝聚了强大的革命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红色文化又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激励人民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
(三)教育性。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形态,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红色文化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感人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的革命精神,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其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观念,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通过参观革命遗址、学习红色历史、传唱红色歌曲等形式,红色文化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洗礼和精神熏陶。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红色文化记录着无数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的伟大爱国情怀,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重要源泉。因此,应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通过文化传承与价值感悟,构建青年一代对国家的深层认同。从历史维度看,红色文化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载体,将抽象的国家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历史故事,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的过程中,建立起对中国共产党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奋斗历程的情感共鸣,强化学生的家国归属感。从精神维度看,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能够通过主题讲座、红色剧目展演等形式,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二)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在数字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借助网络迅速传播。大学生正处于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思潮,往往容易做出错误判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其理想信念。而红色文化记载了无数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英勇斗争的崇高精神,是涵养理想信念的沃土。一方面,红色文化通过精神谱系的传承,为大学生提供价值引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如井冈山精神、焦裕禄精神及载人航天精神等,通过鲜活的实例深刻阐释了理想信念的实质内容,使原本抽象的政治信仰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精神标杆。另一方面,红色文化通过意识形态叙事,强化大学生的理论自信。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果,如改革开放经验、脱贫攻坚奇迹等,能够以事实回应西方话语陷阱,从而帮助大学生强化理论自信。
(三)有助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思想智慧与价值理念,将其融入高校育人体系,能够从教学内容的知识广度与教学方法的实践维度实现双重突破,为课程建设注入创新动力。一方面,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红色文化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光辉历程,孕育出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伟大精神,为教学提供了丰富且生动的教学案例。将这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与抽象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内涵和价值,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红色文化的形式多样。红色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如红色遗址、红色著作、红色歌曲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学的载体。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现场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将红色文化生动地展现出来,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