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现实启示

戴世玲

字数:3,485 2025年04月02日 理论
  一、引言
  延安时期,党高度重视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了诸多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培育出大批革命青年,为中国革命胜利筑牢人才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教育工作,既能加深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理解,又能为当下青年思政教育提供宝贵借鉴,助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延安时期党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思想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入与扎根

  马克思主义为延安时期党的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了核心指导。当时国家内忧外患,青年学生急需思想引领,马克思主义凭借科学性与革命性,奠定了教育理论基础。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青年学生认识世界提供科学方法,帮助他们摆脱旧思想,客观看待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向青年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剖析社会现状,站稳无产阶级立场,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而奋斗。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深度融入党的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激励着青年学生志存高远、修养品德、担当责任。中国共产党敏锐地汲取了这一思想养分并深刻认识到青年学生道德品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党高度重视对青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多个场合强调个人的成长要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鼓励青年学生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思想也被巧妙融入其中。党倡导青年学生既要扎实学习理论知识,更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三)早期革命实践探索的经验沉淀
  在延安时期之前,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开展了诸多革命活动,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五四运动”期间,毛泽东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在长沙和湖南地区,领导先进青年发动驱张运动,赶走军阀张敬尧。同时创办《湘江评论》宣传进步思想。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党深切感受到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也意识到引导他们的紧迫性。因此,在后续教育中,党着重培养青年学生的革命意识,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革命事业相结合,鼓励其积极投身实践,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三、延安时期党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革命理想信念教育
  延安时期,党中央从革命战略高度出发,开展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思想根基。
  一方面,教育青年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自人民军队创建,党便通过创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红军大学等方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青年学生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引。另一方面,教育青年学生对中国革命充满信心。面对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抗战意志动摇等复杂局面,党及时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三大口号,同时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阐述抗战策略与胜利前景,为青年学生在迷茫中指明了方向,凝聚起强大的抗战共识。
  延安时期,党对青年学生进行的革命理想信念教育成效显著。广大青年学生借此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一信念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青年学生克服困难、团结一致,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关键所在。
  (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
  延安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围绕抗日救国这一中心任务制定。为顺应抗日战争形势发展,党号召团结一切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必须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尤其要向广大青年学生宣传,让他们全面认识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面抗战路线,消除青年学生的各种疑虑,坚定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必将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1936年,《中共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吸收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党通过高校课堂开设课程,讲授抗战政策,加深青年学生对统一战线的理解;还借助“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活动开展教育。1939年,毛泽东在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大会上发表《青年运动的方向》演讲,围绕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这一主题,着重强调青年运动要与广大工农群众相结合,并且要团结一心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
  通过对青年学生开展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使得他们在思想上与党中央达成一致,青年学生开始自觉执行党的抗战方针,进而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力量。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十分看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毛泽东也曾深刻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他深知脱离实际的理论学习空洞无物,无法真正指导青年学生的成长。因此,中国共产党鼓励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国情,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既引导学生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又组织他们投身大生产运动、抗日宣传等社会实践。通过实践,青年学生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领悟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性,实现了自身的成长与进步。
  四、延安时期党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一)重视青年学生力量,认识到青年学生的巨大作用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青年学生视为推动革命进程的关键力量。他们坚持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成功激发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引领他们投身到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中。
  当前,重视青年学生力量依旧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拥有无限潜力,能够为社会进步注入新的活力。要重视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通过思政教育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同时,要注重为青年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见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此外,社会各界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尊重青年学生的想法,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与鼓励,让青年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无后顾之忧,充分释放自身潜力,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真正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中流砥柱。
  (二)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延安时期,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紧密结合,引领青年学生投身革命。在党的领导下,青年学生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参与根据地建设,成长为革命中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广大青年提出殷切期望:“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和多元思潮,必须坚持党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领导。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各级党委要将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关键地位,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学校党委要把从严管理与科学治理结合,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进思政课堂,强化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打造高质量思政教育体系。通过这些举措,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三)夯实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延安时期,党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教育的核心。这在当代依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开展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夯实理想信念教育,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高校应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激发青年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了解国情和认识社会的热情,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树立正确政治方向,需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进入新时代,应挖掘宣传各领域先进典型,用他们的事迹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将榜样精神内化为理想信念,坚定奋斗决心。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强化理想信念。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馆等研学,参与“三下乡”、社区志愿服务等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革命精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五、结论
  延安时期党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为当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革命青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新时代深入研究这段历史,汲取经验,对加强思政教育、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站在新起点,我们要结合时代与青年需求,借鉴成功经验,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