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不但关乎儿童的成长,更关乎整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对于所处萌芽阶段的幼儿来说,其对周围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此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幼儿发展起到道德奠基、情感联结和认知启蒙的作用,所以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的明智选择。但是,幼儿园爱国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实践困境,如内容随机零散、实施形式单一、主体协同薄弱、主体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基于此,本文积极探索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策略,提出“三维一体”的实践模型,旨在从课程设计、实施形式和协同机制维度出发,以达到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效果,为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新一代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爱国主义;实践困境;三维一体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早已传承千年,而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仅要使孩子博学多才、身强体壮,而且要心系国家、热爱人民。但是幼儿阶段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此时幼儿常以具象化、体验式活动为主,避免抽象说教,这就使得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不过幼儿时期是孩子天性的苏醒阶段,更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黄金阶段,必须好好抓住机会,努力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怀、启发幼儿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善良、勇敢、团结的优秀品质,为将来的道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将幼儿园纳入教育体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要求:“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长、爱祖国的情感”,强调了幼儿德育培养的基础地位。
(一)内涵界定
何谓“爱国主义”,列宁曾在俄罗斯《真理报》上提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由于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极其深厚的感情。[1]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就是“从爱父母、爱家乡到爱祖国的情感递进”。我们把幼儿爱国启蒙教育目标的重点定为:培养幼儿初步具有爱父母、爱老师、爱油田、爱家乡、爱祖国的良好品德,萌发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幼儿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2]
(二)价值维度
当前,部分家长认为,在幼儿时期孩子的年龄非常小,思想意识简单,对于“爱国主义”这个深奥的话题根本无法领悟,因此在幼儿园时期就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完全没有必要,所以他们往往十分注重孩子智力的培养,却有时忽视了德育的养成,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认识问题:1.认为幼儿的思维发展还处在所谓的“前运算阶段”,他们虽然开始能凭借由简单的概括而建立的符号来认识外部世界,但对“国家”这个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抽象概念,还无法依赖表象的心理活动来认识。而人的品德形成的典型过程,一般是由“认识”开始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幼儿来说,好像在第一个环节上就卡了壳,还怎样进行呢?2.认为幼儿年纪小,理解水平低。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困难;即使勉强进行,也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与其这样,就不如等他们年纪大了些,到了上中、小学时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不迟,不用着急。[3]实则不然,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往往随着社会联系的加深逐渐便会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在幼儿阶段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幼儿人生的成长大有裨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道德奠基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幼儿从小了解自己的祖国,例如认识国旗和国徽,开展升国旗仪式,能够无形中强化幼儿关于国家象征的认知,使爱国的种子悄悄深埋于幼儿心中,逐渐萌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转化为一种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树立未来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而努力的志向。其次,情感联结作用:幼儿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感知和经验来进行的,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范围广阔,其中就包含学习传统文化,如中秋灯笼制作、绘制端午龙舟、折叠重阳帽等活动,可以在幼儿的头脑中留下对中华文化的直观感受,亲手创造的过程也可以使幼儿与传统文化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感。最后,认知启蒙作用: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红色文化和民族服饰等,能够让幼儿开始了解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建立民族自豪感,在此过程中,他们会尝试着用言语来表达自身的认识和感受,用实际行动来学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未来成长为具有爱国情怀和责任感的公民。
二、幼儿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困境
幼儿园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实践困境,这些问题给幼儿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既考验着教师的能力,也影响着幼儿受教育的效果,需要认真审视和积极应对。
(一)内容随机零散
当前,幼儿园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时,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教育素材主要是大纲和教材中所要求的,或是随时事变化而随机产生的,往往比较“单一”“简单”,活动主题的随机性强,缺乏系统规划,而且教师对具体引导幼儿了解哪些内容缺乏明确的认识,基本上主要由教师依据个人经验自行决定,如依赖节日临时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幼儿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和系统性。幼儿有其自身的特点,想要爱国情感能在幼儿心中留存,教师就必须要开展独特且深刻的活动,而并非一直处于浅显随机的边缘。
(二)实施形式单一
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形式单一、重点雷同的实践性问题[4],大多数幼儿园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时往往采用庄严、平静、教科书式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升国旗仪式和集体教学活动,但这两种形式往往和幼儿热闹、活泼、爱动的特点不相符合。此外,虽然部分教师也会运用亲身体验和榜样示范这两种方法,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使用较少,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沉浸式体验严重不足,对幼儿来说难免枯燥无味,无法让幼儿产生真正的兴趣,而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常常“运动式”“突击式”,在重大节日和社会事件时表现明显,教师会组织幼儿认真落实活动的每一步骤,力求完美展现活动,但通常却忽略了活动背后真正的意义,从而表现出“形式多于内涵”的现象。
(三)主体协同薄弱
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幼儿园的单一作用远远不够,要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就应该结合家庭、社区,共同作用,来达到教育的最终要求。[5]但在当前开展的家园共育活动中,主要是以幼儿园为主体来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家长往往只是活动过程的参与者,在活动中配合教师的要求而参与一些必要的环节,而对于活动准备、组织和评价环节则往往很少参与。与此同时,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也不充分,部分幼儿园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和系统,导致活动的开展缺乏明确的规范和流程,往往忽视了对“怎样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育以及文化沟通”这一关键问题的深入思考,在实际工作中更是很少直接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来推动与社区的联合活动,从而使得双方在合作共育和文化沟通方面的进展十分缓慢,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四)主体素养有待提升
幼儿园时期,幼儿的认知水平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和素材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爱国主义教育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幼儿面前,这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很大的挑战。由于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课程资源培训,所以对“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缺乏系统的认识,对幼儿应该开展哪些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开展、怎样更有易于幼儿接受等问题了解不全面、理解不深入,而且多数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难以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幼儿可理解的素材,这样的结果就是不能设计出适合幼儿认知水平和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活动。
三、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的策略:三维一体模型
幼儿园阶段是幼儿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能否树立爱国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问题,因此,需要精心设计实践策略,以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设计维度:按照分层目标设计
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都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应该根据相应的特点来进行分层设计,从而逐步引导幼儿在不同阶段以适宜的方式去认识和体验世界。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他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来决定的。[6]对于小班的幼儿,他们正处于认知启蒙的初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此时的教学目标应侧重于让幼儿对周围环境和事物产生初步的认识,比如在教室布置一个“祖国小角落”,贴上国旗、国歌和国徽等图案,让幼儿每天都能看到,潜移默化地感受祖国的元素,还可以让幼儿制作小国旗,在制作过程中了解国旗的形状和颜色,加深对祖国标志的认识。中班幼儿的认知能力有所提升,开始对一些抽象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学目标应进一步拓展,教师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如春节来开展文化浸润活动,带领幼儿一起收集春联、福字、红包,讲述春节的由来和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传统习俗,从而激发幼儿对春节的兴趣,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大班的幼儿思维更加活跃,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目标可以进一步深入到爱国主义的内涵,以实践为主,幼儿园可以组织一些红色研学活动,如去参观历史博物馆,让幼儿直观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沧桑,通过聆听讲解员讲述英雄人物的红色故事,在心里种下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还可以通过组织举办一些公益活动,如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赠玩具,让幼儿体会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
(二)实施形式维度:沉浸式与互动化创新
每个幼儿心中都有一个小小的红军梦,这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情结,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沉浸式感受长征精神、领悟红色基因。一方面,通过创设“红色扮演区”,如扮演小红军护送鸡毛信,让幼儿学着制作背包,然后将象征重要任务的“鸡毛信”小心翼翼地放入其中,在护送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要鼓励孩子们不要退缩、相互扶持,共同克服困难,通过亲身扮演,孩子们一定能够体验到在极端困难和危险情况下,前辈们依然坚守使命、勇往直前的精神,从而在心中种下崇敬革命先辈的种子。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发VR虚拟场景,如重走长征路互动游戏,让幼儿全副武装,成为名副其实的小红军,开展炸碉堡、埋地雷、穿越沼泽地、走独木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感受红军长征的英雄历史和光辉壮举,培养团结合作、不怕困难、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网络平台能够打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跨媒介传播,如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幼儿活动成果,在抖音平台上非常受欢迎的“萌娃爱国行动”话题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还可以制作有声绘本,如为《英雄王二小》《小英雄雨来》《雷锋的故事》等经典红色故事进行配音,让幼儿全身心地感受英雄们的爱国精神,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三)协同机制维度:家园社多元联动
一方面,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启蒙期,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异常重要,虽然幼儿的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但大部分时间实际上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所以应该密切同幼儿父母的联系,制定合适的家庭参与策略,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学习以及与家长通讯联系等形式,把幼儿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要求、目标等方面的信息传递给幼儿家长,以使幼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并努力使幼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7]还可以设计一些亲子任务,如“家乡美食地图制作”“庆贺党的生日”“祖国母亲”等活动,增进幼儿和家长的交流,促进家庭和睦团结。另一方面,社区资源丰富多样,整合社区资源有助于加强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形成教育能力,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幼儿园可以联动非遗传承人开展工艺体验,如剪纸、陶艺、灯笼的制作和画脸谱等活动,让幼儿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与小学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让幼儿在上小学之前提前观摩升国旗仪式,既能拓宽幼儿的幼儿知识视野,还能无形中启迪幼儿的爱国萌芽。
幼儿园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塑造幼儿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基石,但爱国主义教育并非一时一刻就能实现,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张弛有度。在未来,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家庭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不断完善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为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新一代奠定坚实的基础,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李习俊。“爱祖国、爱家乡、爱油田”,促进幼儿爱国主义情感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3(03):42.
[3]詹龙泽.关于学前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些想法[J].学前教育研究,1995(01):16-19.
[4]马倩倩.对幼儿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教师博览,2021(21):10-11.
[5]刘群.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起点[J].考试周刊,2017(24):52-53.
[6]张晓英,杨华.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尝试[J].学前教育研究,2006(Z1):78.
[7]相咸珍.如何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1994(06):53-54.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