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以文献综述、现状分析与实证研究结合,以社区文化、职业群体情境化、公共空间课程化为路径,通过文化解码、职业认知、公共空间等探究教学策略促进社区资源在幼儿教学中的价值,提升幼儿社会认知水平,为完善家园社协同育人体系提供实践范式。
关键词:家园社协同育人;社区资源转化;幼儿园课程;社会适应;生态系统理论
一、引言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农村的紧密社群关系逐渐转向城市居住下的疏离状态。在此背景下,社区对幼儿成长的资源支持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有效补充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功能。
二、文献综述理论框架与政策
(一)理论基础。1.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社区作为外层系统对幼儿发展的直接影响,为资源转化提供空间维度分析框架。2.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主张通过社会互动实现认知发展,支撑社区职业群体参与教学设计的理论逻辑。3.杜威经验学习理论:为公共空间转化为实践课程提供方法论依据,强调“做中学”的教育价值。
(二)政策推进。1.家园社协同育人相关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2)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法律地位,其第二十九条提出“建立社区家长学校等沟通平台”,为社区参与提供法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2023征求意见稿)第二十四条强调“幼儿园应当与家庭、社区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从学前教育专门法层面确立三方协同义务。2.家园社协同育人相关实践指导文件。《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2022)将“家园共育”列为关键指标,要求建立常态化家园社区沟通渠道,通过B-10指标量化社区资源利用成效。《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2023)创新性提出“1+N”教联体模式,构建社区教育资源中心与学校间的资源调度机制,明确社区在实践层面的组织载体。3. 家园社协同育人专业标准类规范文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虽未直接提及协同育人,但其社会适应领域目标“认识社区环境、了解社会角色”等要求,为社区资源课程化提供内容转化依据。研究显示,现有政策呈现“法律定位-实施路径-专业标准”三级支撑体系:家庭教育促进法确立制度框架,学前教育法草案细化责任主体,“教联体”方案提供操作模型,评估指南构建质量闭环。但社区资源开发仍存在政策转化不足、权责划分模糊等问题,需通过地方性实施细则加以完善。
三、园家社协同育人的现状
我国自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明确要求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育人体系。政策层面已形成基本框架,广州开发区第一幼儿园也通过制定家园沟通机制、家长工作规范等制度,初步建立合作基础。但在实践层面,协同育人仍面临结构性困境。核心问题集中体现于社区资源利用效能不足,主要存在以下三大特征。
资源应用呈现单一化。社区活动的参与多局限于“春秋游、节日性表演”等浅层活动,缺乏常态化教育融合。
功能定位存在淡化现象。未能系统开发社区文化场所、专业人员等教育资源的教育价值。
协同机制具有局限性。三方主体角色边界模糊,社区多停留于活动配合层面,未能形成课程共建、教育评估等深度合作模式。
综述,这种表层化合作导致教育资源整合度低,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四、社区资源在班级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文化符号的教育解码。以“波罗诞”千年庙会为实践载体,突破传统参观模式。教师将庙会场景解构为可体验的文化符号:引导幼儿体验非遗波罗鸡制作。在庙会中,幼儿参与其中为逛庙会的游客进行节目表演,建立起抽象文化概念与具象生活经验的联结。
(二)职业经验的认知迁移。消防员担任课程共建者,带领幼儿体验消防设备、认识社区安全标识。区别于单向知识灌输,教师设置问题链引导深度探究“逃生通道为什么不能堆放杂物”幼儿通过实地测量楼道宽度、模拟烟雾逃生等实践活动,将职业认知转化为安全素养。这种经验迁移使消防教育突破安全教育边界,成为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载体。
(三)空间关系的教育重构。龙头山植树。物理空间走向生态空间,以单次活动延展为持续观察课程。个体行为升华为社区责任,幼儿每月给树浇水、观察感受其生长变化。“悬挂班级标识”空间使用权赋予幼儿从参观者走向社区共建者,以行为仪式强化其环境归属感。
五、小结
社区资源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路径,一是对社区资源分析,二是对社区资源以适宜方式链接,三是“实践活动”使得社区空间关系自然场景成为连接幼儿认知发展的纽带,这也是关键性的一步。
课题项目:广州开发区第一幼儿园2024年度园级课题“园家社协同育人背景下社区资源在幼儿园班级活动中的应用”(课题编号:A02)
作者单位:广州开发区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