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日记能够帮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反思和梳理,还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本文探讨了数学日记在小学数学复习中的应用,分析了其在总结反思、强化训练、两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日记的写作,学生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进一步优化学习过程,进而提高数学复习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日记;小学数学;复习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数学知识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然而,当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知识迁移能力差等问题,基于此,可采取数学日记来作为创新的教学工具,逐渐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所谓数学日记就是指学生用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数学及与数学有关的活动的所学、所思、所闻、所见、所疑、所感,本文基于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实例,分析了在小学数学复习中运用数学日记帮学生巩固知识的有效路径。
一、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日记对小学数学复习的积极作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要在教学中体现出“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并以“三会”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关联性与实践性。目前小学生整体呈现出运算基础薄弱、知识迁移能力不足、思维模式固化的问题。传统复习模式无法重构碎片化知识,且普遍采用机械刷题的模式,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在学习时产生倦怠,而新教材增设的“综合与实践”板块要求复习需强化真实问题解决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数学日记作为过程性反思工具,可有效促进复习优化[1]。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记录日记,通过日记重构知识场景,将个人的学习经验转化为认知能力,实现从知识复现到素养进阶的跨越,为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复习提供可持续发展路径。
二、复习中运用数学日记的有效路径
(一)放眼全程,总结反思
数学学习是指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复习阶段正是促进认知重构的关键节点[2]。数学日记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性写作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整理与思维的可视化呈现。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为例,该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由此提升其实际问题解决等核心能力,突破传统习题训练的局限性,建立“知识-应用-反思”的完整闭环。某学生在日记中就该知识点,从超市购物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思考,想要比较三颗装12.9元和24颗装145元的费列罗巧克力谁更便宜,他运用单价计算的方法算出三颗装的反而更便宜,明白了想要获得结果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不一样但是却不影响真实结论。这种真实情境中的认知实践,本质上是将课堂习得的程序性知识转化为情境化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二)关注重点,强化训练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已从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转向运算能力、推理意识与应用意识的协同发展。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为例,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日记建立“课堂知识-生活应用-反思迁移”的认知闭环,实现从机械运算到策略优化的思维进阶。某学生日记中就买25盒12元的烟花为案例,对“25×12”进行了简便运算分析,创造性地运用乘法结合律(4×25×3)实现速算。在《两位数乘两位数》复习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丰富日记内容,要布置生活化实践任务(如购物、外出等),要求学生用日记记录数学知识的思考过程,并在课上组织分享会引导学生将日记中的内容进行展现,在提升其运算能力前提下扎根于具体情境,最终实现“掌握算法—理解算理—形成策略”的三维目标[3]。这种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的双向建构过程,正是新课标“做中学、用中学”理念的生动实践。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的数学复习中运用数学日记并非一蹴而就,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引导方案,帮助学生在日记中逐步实现思维的深度发展。并充分发挥出反思性写作的效果,让学生在复习中重新梳理已学知识,同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增强其数学应用能力。因此,数学日记不仅是有效的教学工具,还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实践方式,值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佶娜.浅谈小学数学日记的实践与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22):4-7.
[2]肖静,赵桂华.数学日记活动: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发展[J].教育科学论坛,2022(17):68-70.
[3]苏秋菊.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日记的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4):126-128.
作者单位:怀化市锦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