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彩跨域,译启新篇——“一带一路”倡议下陶瓷艺术翻译人才培养新视角

袁艳

字数:3,811 2024年12月18日 理论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尤其在陶瓷艺术领域催生了跨文化传播的新需求。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探讨陶瓷艺术翻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研究围绕陶瓷艺术的文化价值、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国际传播障碍等问题展开,结合语言学、文化学及教育学多学科视角,提出以实践导向、多语种教育与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旨在通过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陶瓷艺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传播效果,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一带一路”;陶瓷艺术;翻译人才培养;文化传播;数字技术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已成为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国际影响力,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沟通的重要媒介。然而,文化的跨语境传播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更需要深刻理解陶瓷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体系,以实现真正的文化融通与传播。
  陶瓷艺术翻译人才是实现文化传播的核心支撑,但当前教育体系中缺乏专门针对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路径,导致翻译实践中文化与语言表达的脱节。本研究旨在填补陶瓷艺术翻译人才培养的空白,通过创新性的培养模式应对这一挑战,同时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路径。
  一、陶瓷艺术的文化价值与国际传播需求
  (一)陶瓷艺术的文化价值。中国陶瓷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代表,陶瓷艺术在技艺传承、历史记录和艺术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陶瓷艺术的理解各不相同。在跨文化传播中,需要通过翻译解决文化语义上的错位与误读,以促进艺术价值的精准传递。
  (二)国际传播需求。“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多国文化交流与合作。陶瓷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达形式,是文化外交的重要内容,其传播有助于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理解[1]。陶瓷艺术翻译不仅涉及语言转换,还需兼顾文化适应性,确保在保留原作核心价值的同时,能够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接受习惯与欣赏需求。
   二、陶瓷艺术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一)当前供需矛盾和教育体系的缺失。陶瓷艺术翻译人才稀缺,现有翻译人才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下日益增长的国际交流需求。国内外高等教育中鲜有针对陶瓷艺术翻译的专业化培养课程,现有翻译教育多以通用语言技能为主,难以满足陶瓷艺术翻译的专业性需求。
  (二)实践与专业结合不足。现有翻译教育侧重语言训练,但忽视陶瓷艺术本体知识的培养,导致翻译实践中出现术语误译、文化信息遗漏等问题[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需求多样,但现有翻译人才往往局限于单一语种,缺乏多语种能力与文化适应性训练。
  三、陶彩跨域,译启新篇:基于“一带一路”的陶瓷艺术翻译人才培养新路径
  (一)实践导向的双向融合培养模式

  1.课程设计中融入陶瓷艺术与翻译实践。在翻译人才培养中,陶瓷艺术翻译需要学生既具备语言能力,又深入了解陶瓷工艺与文化内涵。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将陶瓷艺术与翻译实践融合到课程设计中来增强学生的双向能力[3]。例如,开设《陶瓷文化翻译实践》《陶瓷工艺术语解析》等课程,将陶瓷艺术理论与翻译技能教学结合,通过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帮助学生掌握陶瓷行业术语、翻译策略及文化背景。此外,组织学生参观陶瓷生产企业或艺术工作坊,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陶瓷制作的全过程,积累翻译所需的专业知识[4]。
  2.与陶瓷企业合作建立翻译实践基地。高校应联合陶瓷企业和文化机构,建立翻译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翻译场景。例如,学生可以参与企业产品手册的翻译、陶瓷艺术展览的宣传资料制作,以及外宾接待时的现场翻译工作。在这些实践任务中,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际,同时提高其应对复杂翻译需求的能力。
  3.学生主导的陶瓷文化翻译项目。高校可支持学生组织陶瓷文化翻译项目,通过团队合作完成陶瓷艺术宣传片字幕翻译、多语种陶瓷术语库建设等任务。例如,学生可以在国际陶瓷节中负责翻译和讲解,向外国观众介绍展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不仅帮助学生提升翻译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为“一带一路”倡议下陶瓷文化的国际传播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多语种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
  1.多语种课程设置满足“一带一路”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多样,陶瓷文化传播对翻译人才的多语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可以以英语为基础,增设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多语种课程。例如,开设《陶瓷文化英语》《陶瓷艺术法语基础》《陶瓷文化俄语导读》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陶瓷艺术领域的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将陶瓷行业的多语种翻译实践纳入教学,帮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多语言技能[5]。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在翻译工作中,陶瓷艺术的文化传播需要准确传递原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这要求翻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化敏感度与适应能力[6]。高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模拟训练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例如,学生可以模拟“一带一路”国际陶瓷展览的解说员角色,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提供翻译服务,同时探索如何在语言中平衡本地化与异化策略,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3.通过跨文化活动提升适应力。跨文化交流是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方式。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带一路”陶瓷文化主题的国际讲座或工作坊,与外国学生共同探讨陶瓷艺术翻译中的文化表达问题。此外,邀请国际陶瓷艺术家来校进行文化分享,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不同国家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其跨文化适应力和沟通能力。
  (三)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
  1.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高校可以建设集陶瓷艺术翻译教学与实践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整合陶瓷文化背景、专业术语库及翻译案例等资源[7]。例如,平台可提供陶瓷艺术制作的多语言解说视频、术语库查询工具,以及在线翻译练习模块。学生通过该平台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不仅提升了翻译技能,还能熟悉陶瓷行业的专业术语和文化背景。此外,数字化平台还可以与国际陶瓷展览的内容对接,为学生提供翻译实践的真实语料库。
  2.引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现代翻译工作离不开人工智能工具的支持。高校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机器翻译、翻译记忆库和术语管理系统,帮助学生高效完成翻译任务。例如,学生可以利用AI翻译工具快速生成初稿,并通过人工校对完善翻译内容,从而熟悉人工智能与人工翻译的协作流程。此外,大数据分析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需求与文化偏好,为陶瓷文化翻译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四)国际化交流与实践平台建设
  1.推动学生参与国际陶瓷艺术展览与文化交流活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陶瓷艺术的国际化传播创造了广阔的平台。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陶瓷艺术展览、学术会议以及文化交流活动,让他们在真实的跨文化场景中进行翻译实践。例如,在国际陶瓷展览中,学生可以担任展览解说员,为国际观众提供双语解说服务;在学术会议中,协助翻译陶瓷艺术论文或会议纪要。这些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翻译能力,还拓宽了他们的国际视野,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建立“一带一路”陶瓷文化跨国实践基地。高校可以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陶瓷艺术机构、文化组织以及高校,设立跨国陶瓷文化实践基地[8]。这些基地可以定期举办陶瓷艺术创作交流、翻译技能培训和跨文化传播研讨会,学生通过参与基地活动,能够深刻理解陶瓷艺术的文化背景和国际传播需求。例如,与国外陶瓷艺术院校联合开设短期研修班,邀请国际陶瓷艺术家进行指导,学生通过跨国协作完成陶瓷作品,并将创作理念进行多语言翻译和推广。
  3.“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交流机制。高校应建立国际化的学生交流机制,既鼓励本校学生赴海外陶瓷艺术机构进行交流学习,也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来华学习陶瓷艺术。例如,中国学生在国外学习当地陶瓷艺术特色的同时,也可借机传播中国陶瓷文化;而外国学生通过在华学习与实践,可以将景德镇等陶瓷文化传播到其本国。这种双向交流不仅增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还能通过翻译实践加速陶瓷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与融合。
   四、结论
  “一带一路”倡议为陶瓷艺术国际传播和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机遇。本文提出了实践导向、多语种教育、数字技术应用和国际交流平台建设等新路径,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的陶瓷艺术翻译人才。通过创新模式,高效推动陶瓷文化传播,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蔡政,徐政.“一带一路”视域下江西瓷乐文化与陶瓷艺术的融合发展[J].丝网印刷,2024,(17):5-7.
  [2]王伦,付文婷,沈英霈.陶瓷术语的特征与翻译策略研究——基于交际翻译理论视角[J].陶瓷,2024,(10):77-79+199.
  [3]丁小琴.从文化翻译观角度看陶瓷文化翻译[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4,58(4):70-71.
  [4]仵宁,周静,翟艳菊.陶瓷文化翻译与英语教学的研究[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4,58(8):91.
  [5]张朝晖,周怡彤.“一带一路”视阈下当代景德镇瓷画的文化体系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4,31(7):79-83.
  [6]高湉湉.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外宣文本英译实践案例分析[J].英语广场,2024,(15):3-8.
  [7]侯晓华.陶瓷英语翻译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探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4):86-89.
  [8]张哲博.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校园英语,2020,(20):20.
  基金项目:本文受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陶瓷文化的国际传播与陶瓷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8JY23)资助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