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哲学语境下,技术设计是技术与人、人工物、文化及社会关系的宏观表达。南宋《耕织图》作为农业耕种与桑蚕纺织技术的重要图像载体,通过“人”“技术”“世界”三要素[1],构建出南宋“农为天下之大本”的农耕纺织生活图景。
关键词:南宋耕织图;技术哲学;生活图景
一、“人”要素——“人”的形象与角色
《耕织图》中的“人”不仅限于画面内的劳动者,更包括画面外的观赏者与创作者,从多重视角揭示了“人”在农耕与纺织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画面中的劳动者以具体的场景化呈现了农耕与纺织技术的操作过程,其既是技术实践的主体,也是社会角色的体现者。耕地场景中的农夫扶犁驾牛,是人与自然协作的默契;在纺织场景中的妇女操作织机,是技术与劳动的紧密结合。这些劳动动作传递一种技术的“活力”,赋予劳动者以生动的主体性,亦暗含南宋社会对劳动和技术的高度重视。画面外的观赏者也是“人”要素中的重要部分。《耕织图》不仅是图像视觉文本,亦向观赏者传递农业与纺织技术的知识。这种知识传播不仅让观赏者理解技术的操作,还促使他们思考劳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绘画与题诗的结合,将劳动技术的内容提升为文化符号,使《耕织图》成为人与社会价值观的纽带。
二、“人”要素——“人”的技术具身性
在《耕织图》中,技术不仅是人使用的工具,更是人与自然互动的媒介,深刻体现了人的技术具身性——即技术通过扩展人的感知和能力,使人能够更有效地改变和适应环境。劳动者通过工具完成复杂的农业与纺织任务,这种技术具身性表现为劳动者与工具之间的高度协同,可知工具不仅是一种辅助设备,更是人类技术能力的外在体现。同时,技术在劳动者与自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譬如农夫通过牛耕实现土地的耕种,这是人与动物协同劳动的技术体现;而养蚕与纺织过程则展示人与生物(蚕)的精细互动。这种技术赋能的背后,反映出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实现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的状态之“天人合一”的思想。
三、“技术”要素——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南宋时期的农耕与纺织技术依然形成一套体系化的理论与实践指导。《陈旉农书》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农学著作,以农耕、土壤、作物栽培及养蚕技术为核心,构建了完整的农业技术体系;而《蚕书》则详尽阐述了桑树种植、养蚕技术及纺织工艺,为《耕织图》的技术基础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耕织图》通过细致的场景刻画,将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视觉内容。其中,农耕技术与纺织技术都被细致分解,这种技术的视觉表达具有明显的功能性:其一,它是农业与纺织技术的“教科书”,向观者传递操作流程与技能;其二,细腻的表达体现了南宋技术对自然条件与生产需求的精准适应。如此,既是技术创新的记录,也彰显了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保障民生方面的核心作用[2]。
四、“技术”要素——技术与人工物的关系
在《耕织图》中,技术不仅是知识的表达,更体现在人工物(如农具、织机)与劳动者之间的紧密互动中,这种关系揭示了技术的创新过程与文化意义。人工物作为技术的载体,是作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画面中细致描绘的犁具、织机等器物,是当时技术水平与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些人工物的设计,蕴含了劳动者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技术智慧,彰显了南宋时期技术进步对社会生产力提升的积极作用。《耕织图》不仅记录了人工物的形态,更通过其细节表现技术的历史进步与文化内涵。农具的线条表现与操作动态,蕴含人工物的功能性与适用性;织机的结构与纹理细节则反映着技术背后对纺织工艺美感的追求。这种图像化的表达,不仅是对技术的纪实,更是一种文化叙事,通过人工物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技术、劳动与生活的独特理解,使技术与人工物超越了实用工具的范畴,成为连接“人”与“世界”的重要纽带。
五、“世界”要素——画中的生活世界
《耕织图》通过具体的场景构建,塑造了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共存的“生活世界”,这一生活世界不仅是技术实践的空间载体,也是社会伦理、文化观念和理想愿景的表现形式。画面中的田间劳作、庭院纺织等场景生动展现了农耕与纺织生活的空间布局,描绘了人、动物与农具的协调关系,突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性;庭院纺织场景则充满了生活的温情,体现家庭内部的协作与劳动分工。在展现“农为天下之大本”的理念的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和秩序感的生活图景。《耕织图》不仅是空间的表现,也是时间叙事的载体。画面通过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四季流转,完整展现了农耕和纺织一年四季的劳动循环。这种叙事性不仅帮助观者理解技术操作的时间逻辑,亦体现着南宋社会对农时观念的重视。这种时间叙事的逻辑使得《耕织图》不仅是一幅静态的画作,更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叙事,传递南宋社会对劳动和自然循环的理解与尊重。
六、“世界”要素——题诗与未来愿景
《耕织图》图像与题诗的结合进一步深化其对生活世界的构建,赋予画面更深层次的文化意涵与理想愿景。楼璹的题诗作为画作的重要补充,以文学语言描绘农耕与纺织生活的细节与情感,不仅对劳动场景的生动性进行强化,还赋予了这些场景更深刻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叙事通过诗的形式延展了画面的表达,使观者不仅能“看见”技术与劳动,还能“感受”劳动者的情感与生活状态。此外,题诗中还蕴含了对理想化生活的憧憬,诸如丰收的喜悦、家庭的和睦以及自然的恩赐,表达了南宋社会对安定生活的追求。这种理想化愿景不仅是对劳动成果的歌颂,更是对社会秩序与文化和谐的期许。通过诗文与图像的结合,《耕织图》不仅描绘了当下的劳动场景,还塑造了一个充满希望与文化意义的未来生活世界。
七、结语
南宋《耕织图》以“人—技术—世界”三要素为核心,构建出融合技术实践、社会伦理与文化价值的农耕纺织生活图景。其以图像与题诗的有机结合,对南宋时期农耕与纺织技术的真实还原,同时传递着对生态和谐、社会秩序与文化传承的深层思考。这种多层次的叙事构建,既是对历史技术文化的真实再现,也是对理想生活的展望。
在现代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耕织图》所体现的人与技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技术的设计与应用应注重对人类能力的延伸和赋能,亦需要在伦理与文化维度上实现平衡。通过挖掘《耕织图》的文化内涵与技术逻辑,以期助益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与可持续性传播。
参考文献:
[1][美]卡尔·米切姆. 通过技术思考:工程与哲学之间的道路[M].陈凡、朱春艳,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2][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南宋耕织图研究的发展现状与现实启示”(22C0074)
作者系湘潭大学讲师,四川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