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质效的策略

贾鑫 李优君 辛振亮

字数:2,859 2024年10月18日 理论

   加强学生国防教育,对建设和巩固国防基础,维护祖国统一,培养高素质国防后备人才,凝聚全民族意志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人们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开展国防教育没有清晰明确的认知。基于此,本文结合相关的具体问题,进行策略分析。  
  一、认清学校国防教育的地位和角色  
  学校是抓好青少年国防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扛起主体责任,发挥主要作用。现阶段的学生,普遍学习任务重、压力大,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培养兴趣爱好的精力相对有限。因此,思政课中的国防教育要在原有升学教育基础上,开设必要的国防教育课程、科学规划和开展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基础上,充分规划校内时间,注重师资培训,从而为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基,构建完备的思政课国防教育体系,涵养和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校国防教育的教学成果。  
  同时,学校要加强与社区、街道等有关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对国防教育工作的支持,更好地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学生阶段的学习指导对学生在国防问题上形成的认识和价值导向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一阶段的国防意识和观念对他们将来在国防问题上的认知导向非常重要,要认清学校国防教育在全民国防教育中扮演的主要角色。  
  二、在“三全育人”中普及国防教育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践行“三全育人”思想,“有意识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加强对国防教育的合理化渗透,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教育指导,”青年一代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要在思想上和理念上对他们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从而深入影响他们的政治品格、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增强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践行。  
  坚持立足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言,思政课的理论性较强,抽象地灌输理论知识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对此,思政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用大量的生活化、本土化的国防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去感悟、热爱和发现。思政课要求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目标,这要求学生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过去,学生往往认为教科书上学习到的英雄人物离自己的生活非常遥远,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生活化、身边化的国防教育资源可以让学生亲切地感受到身边榜样的力量,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思政课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三、遵循主导和主体相互统一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他们有限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也制约着自身对国防安全的关注和理解,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主体的引导,将国防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将国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必须依靠思政课教师的有力引导,既注重把握不同精神的相互关系,从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共性中提取精神力量,又尊重每个精神的个性,全面、系统的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好国防教育资源。最后,将国防教育资源运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原则是由学生阶段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学生阶段是人的理性思维、情感思维和逻辑思维不断走向成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非常希冀能得到外界的认可与尊重。因此,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原则有效处理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国防教育还需要教学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拓展教育方式、丰富教学资源、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安全环境复杂多变,学生拥有一腔热血但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被社会舆论误导,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同时在引导的过程中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避免出现“畸形爱国”的现象。  
  与传统的教学科目相比,国防教育具有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性,又包含德育的特点。这就使其在教学要求上,较偏重于知识理论又没有强制性考试要求,处于这样一个教学定位,就要求国防教育的决策者和实施者变革以往的教学方式,做到内容通俗易懂、形式活泼直观。  
  四、创设国防教育情景体验课堂,激发情感共鸣
  以思政学科知识为载体开展国防教育,讲述民族革命斗争史、英雄人物故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创设“唱爱国歌曲、战斗歌曲;读红色历史、人物传记;讲故事、讲历史、讲担当;创作文艺作品和国防教育手抄报”的课堂国防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勤思多问、主动参与,不断增强国防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注重减轻学生课后学习压力的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个性特征,开辟国防教育“第二课堂”。一是注重德育建设,结合队列小会操、第一次戴团徽活动等时机,深入开展“知雷锋、学雷锋、做雷锋”等活动,引导学生学榜样、树正气;注重智育建设,研发编写具有地域文化标识的国防教育校本教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贯穿全程、螺旋上升的“全链路”国防教育体系。二是注重体育融合,在早操和课间操中融人队列操练、军体拳等军事训练课目,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三是注重美育建设,结合国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国防教育日等时机,组织开展“书写国防、画说国防”文学创作活动,增强“国兴我荣、国衰我耻”的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自身文化传统和周边红色资源,构建特色实践体验课堂,引导学生当一次革命旧址讲解员、观摩一次战斗旧址、讲一个红色故事,培树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品质。组织学生进军营现场体验、参与送喜报、清明时节进陵园瞻仰革命先烈,不断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落实核心素养。  
   五、结合典型国防热点开展研讨,提升教学魅力
  在日常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教育时机,帮助学生找到联结个人、家庭与国家之间的精神纽带,如结合国际局势冲突、社会时事热点、新闻事件,开展集体讨论、小组辩论、代表发言等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充分备课、上课讲解来正确引导学生,将国防教育渗透到高中思政课教学,提升教学魅力。充分挖掘国防素材开展教学,要深挖校园文化和红色基地中的国防元素。开展特色项目,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丰富教学素材,并将其积极运用于思政课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红色文化,把单调的理论教学趣味化,增强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国防教育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同时,要做好思政课与其他课程教学素材的衔接,国防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它需要其他课程的知识支撑,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和其他课程知识体系的相互配合和衔接。  
  在国防教育工作中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总结经验,把握规律,认真研究新时期国防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出与形势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宣传方法和教育方式。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整合不同学科有关国防教育的素材,有效地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促进国防教育元素成为思政课堂的亮丽色彩,助力打造魅力课堂。  
  作者单位:某部队